東方的“龐貝城"
位於和田民豐縣正北約150公裏的塔克拉瑪幹沙漠之中有壹個古遺址--尼雅遺址。它被來此考察的專家學者稱之為“東方的龐貝”。最早是英國人斯坦因在1901年發現的。斯坦因在這裏收集了大量漢代文書以及陶器、木雕、錢幣等珍貴文物轟動了世界考古界。這個被人遺忘在茫茫黃沙中的遺址,才漸漸引起人們的重視。
整個尼雅遺址分布在尼雅河下遊的三角洲上。它以兩米多高的佛塔為中心,南北長25公裏,東西寬7公裏。在這片狹長的古城遺址中,殘存的佛寺、房舍、墓地散落其間,當年的農田、林帶、渠系和冶煉遺址依稀可見。可以看出,當年精絕國的居民們以穿城而過的尼雅河為界,分居南北兩區,南為豪門,北住平民。但是,家家皆有果園、畜圈和池塘。遺址中心有壹土築佛塔,雖然破敗,仍然古風猶存。當年篤信佛教的精絕國臣民們,沿河而居,引水澆田,經營綠洲自己的家園。然而就是這樣壹座古城郭,在上個世紀30年代以前,人們壹直無法準確斷定,這個古遺址的確切名稱,後來在此地發現了幾枚漢簡,人們才知道,這裏就是西域三十六國之壹的精絕國。
據《漢書·西域傳》記載,精絕國位於昆侖山下,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南緣,接受漢王朝西域都護府統轄,國王屬下有將軍、都尉、驛長等,居民四百八十戶,人口三千三百六十,精兵五百人”。精絕國雖是小國,但它位於絲綢之路上的咽喉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唐代高僧玄奘赴印度求法時,曾途經這裏。玄奘記錄這裏“澤地濕熱,難以履涉。蘆草荒茂無復途徑。”仍然與今天尼雅河谷的自然景象十分相像。尼雅河谷兩岸胡楊、紅柳、蘆葦叢生,沙生植物遍野,紅柳深處,偶見民居二三,白羊點點,散落在綠草叢中。塔裏木兔不時從灌木、荒草叢中竄出。現在,過卡巴爾·阿斯喀爾小村,往北5公裏,這裏有壹片綠洲,大抵可以還原1800 年前點綴於尼雅河尾閶地帶的這個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的綠洲小國景象。
兩漢時期,精絕國的文明走向了輝煌。但是,水源短缺、風沙肆虐,始終是被沙海所圍的尼雅人面臨的威脅。從遺跡中枯死白楊的粗大樹幹可以知道,精絕人為了維系綠洲,曾經廣植樹木。精絕國的法律甚至規定:嚴禁砍伐活樹,違者罰馬壹匹;哪怕是砍了樹杈,也要罰牛壹頭。這條規定被後人譽為世界上最早的“森林法”。精絕國的水、種子都由國王親自管理,用以維系生存。
盡管在嚴酷的環境之中,尼雅人如此的謹慎和努力,但在三國、兩晉之後,還是消亡了。尼雅的廢棄是個謎。古城遺址周圍不見河流改道或戰亂兵禍的跡象,房屋院落之中沒有人跡;大量公文簡牘剛剛整理好,還來不及運走;甚至連忠實的狗兒都忘了帶走,還拴在家門口的柱子上。尼雅人就這樣匆匆忙忙地消失了,只留下沙埋廢墟,更留下瀚海荒漠中難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