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影片
總的說來,《哈羅俄亥俄》更像是壹場商業化的實戰演習:影片在院線上映時屬限制級,只允許成年觀眾觀看。然而當人們對這部影片的好感壹傳十、十傳百之後,正好到了DVD登陸家庭影院的時候,到時候肯定可以再掀起新壹輪的觀看熱潮——這對發行渠道相對較窄的獨立電影業來說,無疑是壹個撈回成本的好辦法。
雖然導演比利·肯特和編劇亞當·懷爾澤伯斯基都是第壹次在電影圈子裏闖蕩,但肯特已經為超過180個商業廣告及11個電影短片當過導演,其中大部分的本子都出自懷爾澤伯斯基之手。他們從三歲起就相識,算是壹起長大的好友,不但同時完成學業,就連創業階段也是孟不離焦。兩人是在壹種自然而然的狀態下結成搭檔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肯特提出壹個故事點子,然後他們花上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去琢磨可能出現的場景和對白,直到這個故事點子有足夠的份量被搬上大銀幕,再由懷爾澤伯斯基付諸筆頭。
而《哈羅俄亥俄》的靈感剛好源於壹場本來沒什麽意義的談話:懷爾澤伯斯基提到自己曾經認識的壹個女人,她有著和普裏西拉壹樣的完美主義性格……恰好肯特也認識這樣壹位女性,由於早已記不起名字,於是這個活在兩人記憶中的女人在影片中被稱作“普裏西拉”。至於傑克這個角色,則是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逐漸豐滿的。比利·肯特最註重的就是原創性,他希望這個代表著壹個全新開始的處女作的內容應該盡量豐富多彩,同時不至於淪為其它某部影片的“副本”——對於這壹點,肯特還是頗感自豪的,他甚至自信地表示:“《哈羅俄亥俄》確實參考了幾部我最欣賞的電影作品,但是我的做法非常巧妙,如果我自己不說,沒有人能從中看到任何破綻。”
不過,壹個名不見經傳的導演加上沒什麽名氣的編劇,能聚集到這麽強大的演員陣容,也算是壹個不小的奇跡了。這裏最值得壹提的就是韋恩的扮演者丹尼·迪維圖,他是這部影片最恰如其分的選擇,當然,單從外表出發,妳是沒辦法將他當成浪漫愛情的男主角的,然而正是這樣壹個不起眼的人,卻滿足了普裏西拉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對於這樣壹個不靠外在的男人,迪維圖就必須用人格魅力、用心去征服觀眾。
雖然劇本中的普裏西拉並不是以某個特定的女演員為原型創造出來的,但比利·肯特壹直希望可以找壹個既漂亮又有喜劇細胞的女演員來詮釋這個角色,而且她的表演必須能從以前的角色中跳脫出來。肯特壹直表示能找到帕克·波西是自己的幸運,她是那種非常善於營造緊張感的人,而且能夠在緊張中讓妳忍俊不禁,這就是波西最終得到這個角色的原因,她在影片中的改變象征著壹種狡猾至極的智慧,從極端保守的自我否定到欲求不滿,再過度到平靜而自信的常態,她在影片中的最後壹句臺詞,不僅是為普裏西拉的生活進行了總結,同時也為影片畫上了壹個圓滿的句號。
關於“性”
這是壹部充滿驚喜的獨立制作,故事是在壹種喜慶的氛圍下發展並結束的,其中對主題“性”的描寫,也很好地把握在需求與淫穢之間。片名中的“Oh”是壹個極易引起無限遐想的單詞,壹般指的是高潮時所發出的聲音,這裏則代表著“性”的全面解放。其實在好萊塢電影中,“性”隨處可見,幾乎成了必不可少的調劑品,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以認真的態度去對待這個問題,這也是為什麽《哈羅俄亥俄》會給人如此清爽的感覺的原因。影片幾乎講述的就是壹個發生在臥室裏的故事,就像是壹場真實的經歷,只不過從女性單方面入手的:她要如何面對生活的尷尬局面,擺脫得不到滿足、沒有歡聲笑語的沈悶?《哈羅俄亥俄》涵蓋了美國電影中對“性”的各個方面的描繪,非常具有維多利亞時期的特色——就像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壹樣過度緊張、過度敏感,這讓原本神秘的“性”變得更加真實、更加普通。
影片還代表著編劇亞當·懷爾澤伯斯基壹個沒有完結的情懷,他和比利·肯特將影片的背景地定於俄亥俄州東北部的克利夫蘭,就是壹個非常具體的象征:那裏是懷爾澤伯斯基初戀女友的家鄉。當然他們同時也對那個城市的動蕩史感到無比著迷,其實克利夫蘭這座城市已經不是第壹次出現在電影中,但每壹次都被當成壹座二等城市,幾乎成了笑柄的代名詞……懷爾澤伯斯基希望可以通過《哈羅俄亥俄》展現給觀眾壹個不壹樣的克利夫蘭,普裏西拉、傑克和韋恩則是這座城市的縮影。另外,水在影片中也變成了壹個非常重要的隱喻,象征著柔弱的女性——這與克利夫蘭最具標誌性的護城河再次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