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
父秘,為偏將軍,鎮隴西。溥從父之官,專心墳籍。
郡察孝廉,除郎中,補尚書都令史。稍遷公車司馬令,除鄱陽內史。
大修庠序,廣招學徒,移告屬縣曰:“學所以定情理性而積眾善者也。情定於內而行成於外,積善於心而名顯於教,故中人之性隨教而移,善積則習與性成。
唐虞之時,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廢也,而雲可誅,豈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漢氏失禦,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訓,廢而莫修。今四海壹統,萬裏同軌,熙熙兆庶,鹹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廣開學業,以贊協時雍,光揚盛化。”
乃具為條制。於是至者七百余人。
溥乃作誥以獎訓之,曰:文學諸生皆冠帶之流,年盛誌美,始涉學庭,講修典訓,此大成之業,立德之基也。夫聖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學者不好也。
及至期月,所觀彌博,所習彌多,日聞所不聞,日見所不見,然後心開意朗,敬業樂群,忽然不覺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學之染人,甚於丹青。
丹青吾見其久而渝矣,未見久學而渝者也。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質,後事其色,質修色積,而染工畢矣。
2015四川高考試題閱讀答案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2015四川高考試題閱讀答案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學亦有質,孝悌忠信是也。
君子內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文質彬彬,然後為德。夫學者不患才不及,而患誌不立,故曰希驥之馬,亦驥之乘,希顏之徒,亦顏之倫也。
又曰鍥而舍之,朽木不知;鍥而不舍,金石可虧。斯非其效乎!今諸生口誦聖人之典,體閑庠序之訓,比及三年,可以小成。
而令名宣流,雅譽日新,朋友欽而樂之,朝士敬而嘆之。於是州府交命,擇官而仕,不亦美乎!若乃含章舒藻,揮翰流離,稱述世務,探賾究奇,使楊、班韜筆,仲舒結舌,亦惟才所居,固無常人也。
然積壹勺以成江河,累微塵以崇峻極,匪誌匪勤,理無由濟也。諸生若絕人間之務,心專親學,累壹以慣之,積漸以進之,則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後耳,何滯而不通,何遠而不至邪!溥為政嚴而不猛,風化大行,有白烏集於郡庭。
註《春秋》經、傳,撰《江表傳》及文章詩賦數十篇。(節選自《晉書·虞溥傳》)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A.自漢氏失禦 禦:控制。
B.未見久學而渝者也 渝:違背。C.夫工人之染 染:著色。
D.朝士敬而嘆之 嘆:贊嘆。[來源:學優高考網]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壹項是A.豈非化以成俗 始以強壯出B.成休息乎太和之中 相與枕藉乎舟中C.甚於丹青 善假於物也D.朋友欽而樂之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10.把第1卷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8分)(1)夫學者不患才不及,而患誌不立,故曰希驥之馬,亦驥之乘,希顏之徒,亦顏之倫也。(4分)(2)然積壹勺以成江河,累微塵以崇峻極,匪誌匪勤,理無由濟也。
(4分)11.第1卷文言文中,虞溥在獎訓學人時對學習目標、態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要求?請簡要概括。(5分)答案8.B9.B10.(1)學習的人,不必憂慮才能不夠,而應憂慮誌向不立;所以說,希望成為千裏馬的馬,會成為千裏馬那樣的馬,希望成為顏淵那樣的那類人,也會成為和顏淵壹類的人。
(2)然而積累每壹勺水來形成江河,積累微小的灰塵來形成崇山峻嶺,沒有誌向,沒有勤奮,按理說沒有理由成功。11.目標:樹立美好的品德,有壹顆正直的心,有良好的處世之道,二者相得益彰。
態度:為了心目中的理想目標而積極努力,擁有這樣的向上的奮鬥的心態。方法:堅持去做,不斷努力,積少成多。
參考譯文虞溥字允源,是高平昌邑人。父虞秘,是偏將軍,鎮守隴西。
虞溥跟隨父親到隴西,專心研讀古代典籍。被郡中推舉為孝廉,任郎中,補尚書都令史。
不久遷任公車司馬令,任鄱陽內史。大建學校,廣招學生門徒,轉發文書通告屬縣說:“學習是用來堅定情操涵養性情而積累眾多優良品質的途徑。
情操在心中確立了就體現在行為上,優良品質形成了名望就在教化中顯露,所以中等人品的人隨著教化而轉移,優良品質積累起來好的習性也就形成了。唐、虞的時候,家家都可以封爵,等到衰落的時候,又家家都可以誅殺,這難道不是教化用來培養習俗,用來改變人的品性嗎?自從漢氏失去控制以來,天下分崩離析,江表被寇亂隔絕,王者的教化長期廢弛,學校教育被荒廢而無法進行。
現在四海壹統,萬裏統壹,億萬民眾都在太平的環境中休養生息,應當崇尚道德,廣開學業,以幫助協調社會的和諧,光大發揚昌明的教化。”就具體地制定了條例規定。
於是來求學者有七百多人。虞溥便作文誥勉勵訓誡他們說:來讀書的學生都是紳士之流,年輕誌盛,剛開始涉足學業,學習研究經典,這是有大作為的事,樹立道德的基礎。
聖人的學問淡而少味,所以初學的人不喜歡。等到滿了壹年以後,閱讀的書籍更加廣博,學習的知識更加眾多,天天聽到未聽說過的,天天看到未見到過的,然後胸襟開朗,敬業樂群,不覺得教化忽然使自己受到熏陶,至高無上的道理使自己達到神妙的境界。
所以學習對人的熏染,超過了顏料。我見到顏料時間壹長就會褪色,沒有見過長時間的學習而退步的。
工匠染布時,。
2. 文言文翻譯任末(東漢人)年十四時,學無常師(固定的老師),負笈不遠險阻(不怕路途遙遠,道路難行)。每(經常)言人而(如果)不學,則何以成。或(有時)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ān,小草屋),削荊(壹種有棘的植物)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指在月光下讀書),暗則縛(捆紮)麻蒿(hāo,兩種植物名稱,點燃後可照明)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寫)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指門人)悅其勤學,更以凈衣易之。非聖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句首發語詞,無義)人之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死活人)耳。”
東漢時的任末,是個學識淵博的人。他14歲時就拜了很多老師,只要聽到有名師可從,就不怕路途遙遠,總要背著書箱上門求教。他常說人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憑什麽去完成壹番事業。他貧窮無家,有時沒有宿處,只在樹下搭壹個草棚,把荊棘削成筆,用樹汁當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書,沒有月亮的日子就點燃枯草雜木照明。平日裏每當讀書有體會時,便把心得寫在衣服上。跟他學習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學,為了要研讀他寫的心得體會,他們經常輪流用幹凈的衣服跟他交換。不是古代聖賢的著作他是不看的。臨死時告誡後人說:“壹個人如果終身好學習,即使死了還像活著壹樣;要是不好學習,即使活著也如同死了。”
3. 翻譯蔡廷玉傳原文就算了 以下是我找的 應該沒問題
鄭濂,字仲德,是明朝時浦江人。到鄭濂這壹輩,鄭家已經三百多年沒有分家了,人稱“義門”,太守贈匾“天下第壹家”。鄭家始終遵從先祖不聽婦人言的訓誡,這裏說的當然是指不能聽從婦人之話去幹謀私利、有損孝義之道的事。
明太祖即位後,將鄭濂召到京城,問他壹家有多少人,鄭濂回答說:“有壹千多人。”明太祖說:“真的是天下第壹家啊!”當時正值河南進貢香梨,明太祖於是賜給鄭濂兩枚香梨。鄭濂雙手捧著香梨往家走,皇帝命人偷偷跟在後面查看。
鄭濂到家後,召來所有家人,然後向皇帝的住地叩首謝恩,又找來兩個裝滿水的大缸,將香梨搗碎後放入缸中,然後讓所有的家人分著喝。皇帝知道後非常高興,於是親書“孝義家”三大字賜之,並加蓋玉璽。
後來有人誣告鄭家結交叛逆罪人,官吏前去抓捕,鄭家兄弟六人爭相要跟隨官吏前去,最後由鄭濂的弟弟鄭湜前往,當時鄭濂正在京城,他趕去攔住弟弟說:“我是兄長,應該由我去。”弟弟說:“哥哥妳已經老了,應當由我前往。”就這樣,兄弟兩人爭相入獄。
明太祖知道後說:“像這樣孝義的人,怎麽會去追隨他人叛逆呢?”隨即將誣陷之人治罪,並重用鄭家子弟為官。
永樂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擔任原來的官職。不久,又辭官離去。
使者到來,打開看到的全是經史書籍,丟下另壹半未打開,才免於禍患,人們認為是崇高品行感應的結果。
4. 文言文翻譯元佑初年,山谷與東坡、錢穆父壹起到京城的寶梵寺遊玩。
吃完飯,山谷寫了幾張草書,東坡對山谷的字很贊賞,而穆父在旁邊觀看過後說:魯直(山谷的字)的字接近於俗氣。山谷問:為什麽?穆父說:沒有其他原因,只是因為沒有看過懷素的真跡。
山谷心裏很疑惑,從此不肯再為別人寫草書。紹聖中年,山谷被貶住在涪陵,第壹次在石揚休家裏看到懷素的《自敘》,所以借走回去臨摹了很多天,幾乎廢寢忘食。
自此對於草書茅塞頓開,下筆飛動,寫下的字與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山谷這才相信穆父的話不是胡說的。但是穆父已經過世了。
所以山谷曾經自己認為是在涪陵深得草書的真諦,遺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書法。
5. 高中文言文翻譯王藍田性急① 王藍田性急。
嘗食雞子,以箸刺之②,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之③,又不得,瞋甚④,復於地取內口中⑤,嚙破即吐之。
王右軍聞而大笑曰⑥:"使安期有此性,猶當無壹豪可論,況藍田邪⑦?" 註釋 註釋 ①本篇寫王述吃雞蛋時急躁而可笑的行為。 原屬《忿狷》第二則。
王藍田,王述,字懷祖,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襲封藍田侯。官至散騎常侍、尚書令。
②箸(zhù助):竹筷。刺:探取,夾取。
③仍:於是。屐:古人穿的壹種木制鞋,鞋底由木齒支撐。
(zhǎn展):踏,踩。 ④瞋(chēn抻):怒。
⑤內:通"納",放入。 ⑥王右軍:王羲之,字逸少。
曾任右軍將軍。 ⑦"使安期"三句:使,假使。
安期,王述父王承的字。王承曾任東海內史、從事中郎。
豪,通"毫"。當時士族名士尤重從容不迫,故王羲之對王述性急有此貶評。
王藍田性急翻譯 王藍田(王述)性情急躁。 有壹次吃雞蛋,他拿筷子去叉,沒叉著,頓時大怒,拿起雞蛋就扔到地上。
雞蛋著地後滴溜溜地轉個不停,王藍田又下地去用木屐的齒碾雞蛋,還沒碾著。王藍田氣瘋了,把雞蛋從地上揀起放到嘴裏,嚼爛了就吐了出來。
王右軍(王羲之)聽說此事大笑道:" 即使安期(王藍田父親王承)有這個脾氣,也沒什麽值得可取的,何況是王藍田呢 。
6. 虞漙字允源虞漙字允源,這句話意為有壹個人,姓虞名溥,字允源。
原文: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父秘,為偏將軍,鎮隴西。
溥從父之官,專心墳籍。郡察孝廉,除郎中,補尚書都令史。
稍遷公車司馬令,除鄱陽內史。大修庠序,廣招學徒,移告屬縣日:“學所以定情理性而積眾善者也。
請定於內而行成於外,積善於心而名顯於教,故中人之性隨教而移,善積則習與性成。唐虞之對,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廢也,而雲可誅,豈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漢氏失禦,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訓,廢而莫修。
今四海壹統,萬裏同軌,熙熙兆庶,成體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廣開學業,以贊協時雍,光揚盛化。”乃具為條制。
於是至者七百余人。溥乃作誥以獎訓之,日:文學諸生皆冠帶之流,年盎誌美,始涉學庭,講修典訓,此大成之業,立德之基也。
夫聖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學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觀彌博,所習彌多,日聞所不聞,日見所不見,然後心開意朗,敬業樂群,忽然不覺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
故學之染人,甚於丹青。丹青吾見其久而渝矣,未見久學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質,後事其色,質修色積,而染工畢矣。學亦有質,孝悌忠信是也。
君子內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文質彬彬,然後為德。夫學者不患才不及:而患誌不立,故日希驥之馬,亦驥之乘,希顏之徒,亦顏之倫也。
又日鍥而舍之,朽木不知;鍥而不舍,金石可虧。斯非其效乎! 今諸生口誦聖人之典,體閑庠序之訓,比及三年,可以小成。
而令名宣流,雅譽日新,朋友欽而樂之,朝士敬而嘆之。於是州府交命,擇官而仕,不亦關乎!若乃含章舒藻,揮翰流離,稱述世務,探賾究奇,使楊、班韜筆,仲舒結舌,亦惟才所居,固無常人也。
然積壹勺以成江河,累微塵以崇峻極,匪誌匪勤,理無由濟也。諸生若絕人間之務,心專親學,累壹以貢之,積漸以進之,則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後耳,何滯而不通,何遠而不至邪! 溥為政嚴而不猛,風化大行,有白鳥集於郡庭。
註《春秋》經、傳,撰《/I表傳》及交章詩賦數卡篇。 (節選自《晉書·虞溥傳》) 古代人在名字方面比較嚴格。
分為姓、名、字三個部分。姓是記住祖宗用的;名是用來區別自己與他人的,字則是對名的註釋。
古人的字,也稱 ”表字“,是壹個人的名字的註解、補充和延伸,與名相呼應,互為表裏。在中國,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 “字”。
有身份、有地位、有文化的人,壹般都有 “字”。 名和字壹般在意義上都存在壹定的聯系。
有兩種情況: 1、“名”和“字”詞義相近或“字”是對“名”的進壹步闡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 2、“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韓愈,字退之。後人取字,通常是以兩個為“字”,例如諸葛亮字孔明。
古人通常尊敬對方稱自己名,表示自己謙卑時也稱自己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項羽自呼己名,表示對對方的尊敬。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別號。別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
古時,人們為了尊重別人,壹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別號。號和名不壹定有意義上的聯系。
號可以有兩個字的,也可以有三個以上字的。例如:陸遊,號放翁;陶潛,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
字數多的別號有時可以縮為兩個字,如蘇東坡。 此外,有人認為稱別人的字、號還不夠尊敬,於是就以其官職、籍貫來稱呼,如杜甫被稱為杜工部,稱柳宗元為“柳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