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境:熱帶、亞熱帶森林。
捕食:用手指在樹幹和樹枝間捕捉獵物或摘取果實。
食物:野果、植物嫩葉、昆蟲、小鳥。
體型:體長20~25厘米。體重250~300克。
習性:與蜂猴生活習性相似。但個體小,俗稱“小懶猴”。直到1978年才在中國發現有分布。
分類:哺乳綱靈長目懶猴科
分布:僅分布在雲南南部。
保護:中國I級重點保護動物。
間蜂猴(又名中懶猴)
體形中等,頭體長24~26cm。頭圓、尾極短。體背棕紅色。因其憨態可掬。常作為寵物飼養。棲息於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樹棲.善攀爬。夜行性、白天蜷縮成球狀在樹洞中睡覺,行動遲緩,故又稱“中懶猴”。以果實為食.亦取食昆蟲、小鳥和鳥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科研人員開展籠養條件下繁殖研究。現已取得成功。國內僅分布於滇東南。數量稀少。國家1級保護動物。
間蜂猴
物種特征:[識別特征]體型大於倭蜂猴但小於蜂猴,成體體重壹般為400-700g,體長250mm左右。上體色似倭蜂猴,但毛端白色尖明顯,體背中央有明顯的暗褐色脊紋,體毛很少卷曲。本種系 Dao Van Tien(1960)根據獲自越南北部標本命名的壹個新種,其特征是體型小於蜂猴而大於倭蜂猴。Groves(1971)認為本種是倭蜂猴的成體而作為後者的同物異名。近年來,通過在雲南東南部和南部獲得壹批倭蜂猴和間蜂猴的標本,經比較,兩者在體型大小、外形和毛色差異、齒型結構和其它形態結構上均有差異,而非年齡變異。90年代,通過分子生物學的MtDNA分析,兩者亦有壹定差異,其遺傳距離為0.009。據此推算,兩者在50萬前就已有了遺傳分化。為此,可以認為間蜂猴是壹個有效種。 分布 間蜂猴為越南北部和雲南南部的特有種,也是亞洲靈長類中分布最狹窄的壹個種,估計種的分布範圍不及500 km2。國內迄今所知僅分布於雲南南部的屏邊、河口、金平和綠春等邊境縣。國外只分布於越南北部。 生境與習性 間蜂猴的棲息生境與倭蜂猴相似,均生活在炎熱的印度支那熱帶低海拔(300m以下)地區的原始闊葉林中,在茂密的竹林或野芭蕉林中亦有所發現。夜行性,樹棲,單獨活動,主要食物為熱帶軟性甜水果如野芭蕉,榕樹果等,亦偶食昆蟲、鳥卵等動物性食物。 種群現狀 在雲南,間蜂猴的數量比倭蜂猴稍多。但由於這壹地區其棲息的主要生境熱帶雨林、季雨林和季風常綠闊葉林已保存不多,其數量亦很稀少,可能不及500只,加之種的分布區遠比倭蜂猴小。另外,90年以來中越邊境的非法貿易較多,從越南壹方由邊民帶入,最多的年份,雲南南部河口口岸每年可達200余只。在雲南南部蜂猴類的非法貿易中,90%以上為本種。可見人為的捕捉力度遠大於倭蜂猴,其受危程度高於倭蜂猴。 致危因素 雲南南部和越南北部熱帶原始林的被砍伐和破壞,導致棲居生境的縮小和惡化是間蜂猴致危的主要因素。另外,濫捕亂獵、種群過小和分布區狹窄也是本種數量不多的重要原因。 飼養情況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自1986年以來從沒收非法邊貿處理的間蜂猴和市場上收集了部分間蜂猴對其進行馴養繁殖研究,現已建立了壹個30多只的繁殖群。1988-1993年***繁殖20胎41仔。其結果表明:間蜂猴的繁殖有明顯的季節性,每年7月中旬至9月初發情,發情期49.7天(SD=1.2),懷孕期約188天,次年2月中旬至3月中旬產仔。每年1胎,每胎2-3仔。哺乳期108天(SD=4.1)。16-19月齡的幼體體重接近成體,20-24月齡性可成熟。仔獸與哺乳母獸的依戀關系較懶猴科內任何壹個種都要松馳,仔獸較早脫離母獸獨立生活,母嬰關系歷時約20周, 哺乳期內兩個幼仔的生長速度常不壹致,而斷奶後生長較快的壹個幼仔常過早死亡, 幼體死亡率較高(馮慶等,1992a、1992b、1994)。 現有保護措施 間蜂猴作為蜂猴屬的壹種,也在我國國家級 I 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之列。在雲南南部目前有間蜂猴分布的自然保護區有屏邊大圍山自然保護區、金平分水嶺自然保護區和綠春黃連山自然保護區,這3個自然保護區估計已包含了我國間蜂猴80%以上的種群。 保護措施建議 1、加強上述3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和建設,保護和改善間蜂猴的生活棲息環境; 2、進行間蜂猴的在我國的數量調查和資源評估,為進壹步保護和拯救這壹物種提供科學根據; 3、加強中越兩國間的合作,嚴格控制和制止間蜂猴的非法貿易,實為當務之急。
圖片:
/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C%E4%B7%E4%BA%EF&z=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