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大學辯論賽辯題大學辯論賽經驗

大學辯論賽辯題大學辯論賽經驗

關於辯論總結:

1、 概念與標準

平時和朋友開玩笑說,怎麽看壹個辯手是不是入門,就看他會不會說兩個詞,壹個是偷換概念,另壹個是比較標準,這雖然是玩笑話,但也客觀反應出了概念和標準對於初學者的重要意義。 稍微接受過壹點點辯論訓練的同學都知道,在開篇陳詞的開頭要先“開宗明義,正本清源”來界定概念,然後公式壹般地說壹句“壹個比較性的辯題需要壹個比較的標準”,但是大多數辯手恐怕都沒有認真想過,為什麽我們要做這麽壹件事情,概念和標準到底有什麽用。 從某種意義上說概念和標準是壹個辯題能辯的基礎。對於壹個辯題的正反兩方來說,他們有接近70%的可能性對辯題的概念界定是不同的,另外接近30%的可能性則是對於比較的標準界定不同。概念和標準都壹樣還能辯得起來的,至少我是沒有見過。我們習慣上把概念和標準的界定稱為壹個立論的前提,通過我剛才的介紹大家就明白了,絕大多數的辯論賽,他們吵得很歡,基本都是因為他們的前提不同,從自己的前提推到自己的結論這個部分出差錯的很少,(原因我稍後會解釋)所謂的反駁的基本原理都是拿自己的前提卻用對方的邏輯去推演,從而導出謬誤,進而證明對方的邏輯是荒謬的,其實荒謬的不是對方的邏輯,而是雙方前提的差異,高手對這點心知肚明,因此可以攻防遊刃有余,而新手則攻擊生硬,防守更加底氣不足。 既然概念和標準如此重要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大家要忙不叠地去界定概念和標準了。如果說概念還可以通過查字典來尋求壹個相對客觀的統壹,那標準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主觀的選擇了,選擇的原則很簡單,就是有利性與合理性的統壹。我們舉壹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有個辯題是“學生參加辯論賽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那麽雙方可能會是這樣的標準:正方認為利弊標準應該是是 否有利於學生的學習,而反方則認為利弊標準是是否有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我們基本可以認定雙方的標準都是有利於本方論述並且合理的,如果反方把標準界定為是否有利於學生口才的鍛煉,那麽當然同樣有利於論述,但合理性就要大打折扣了。正是由於雙方界定標準總是盡可能有利於本方論述的,所以基於對方的標準,對方的論述往往是水到渠成的,因此壹個高明的反駁者此時關註的就不應該是對方論述的那個邏輯推演,而是要攻擊對方標準的合理性,或者是用本方的標準去換掉對方的標準,相反的,作為防守方,防守的重點也就是要死守住自己的標準,通過詳盡的論述來告訴大家,本方的標準是合理的。

2、 條理與層次

第壹次讓小朋友寫立論總是會有千般萬般的不滿意,其實問題無非兩個,壹是沒有條理,二是沒有層次,這壹章節主要就是講陳詞的結構問題。初學者寫的立論陳詞稿總是壹大團的東西,裏面理論夾雜著事例,事例後面還穿插著評述,總之是看著很糾結,於是作為學長也好,作為教練也好,壹般會讓初學者去看壹些經典的立論稿,看別人寫立論的格式。初學者往往會有這樣的疑問,那不是所有的立論都千篇壹律了麽?其實這是壹種需要。

我們看奧運會田徑比賽,不管是哪個項目,運動員們所采用的姿勢往往都是很接近的,為什麽?就是因為長期經驗告訴他們這樣的姿勢是最有利於創造好成績的,同樣的道理,陳詞的“標準化”也是為了達到最好的信息傳達效果,最大程度上保證條理和層次。 陳詞的結構壹般包括橫向結構與縱向結構,所謂橫向結構是指每個分論點之間是並列的關系,是從同壹個問題的不同側面來進行考量,這裏要澄清壹個誤區,有些初學者會把“從個人角度、從國家角度、從全人類角度”這樣的結構誤以為是縱向結構,其實這還是橫向結構。

而所謂縱向結構是指各個分論點之間存在遞進或者遞退的邏輯關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遞退的運用要更廣泛,最經典的案例,當屬胡漸彪金錢不是萬惡之源的總結陳詞,同時這種結構

也是我個人最喜歡最常用的立論結構。

初學者和大型重要比賽往往會選擇橫向結構,因為橫向結構好操作,觀眾也好理解,但缺陷是這樣的結構很難體現出立論的深度。相比之下縱向結構對辯手的能力要求更高,特別是對於陳詞者的陳詞能力,要把不同邏輯層次交待清楚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但縱向結構確實能夠更好的體現立論的思維深度,建議初學者可以更多采用橫向結構,而有了足夠的經驗以後可以更多嘗試縱向結構。

3、 事實與雄辯

高中的時候壹直聽到壹句很無敵的話叫做事實勝於雄辯,當時雖然不知道怎麽反駁,但隱約覺得很奇怪,如果事實勝於雄辯了,那還要辯論幹什麽?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打的辯論賽越多就越會明白,真正能夠直接論證觀點幾乎是沒有的,事實最多只能作為壹種佐證,其本身是不可能作為論證主體的。現在很多新辯手很喜歡舉例子,也很怕對方舉例子,說到底是因為他們沒有註意到,從事例到結論中間還有很大的邏輯空間的,不僅是事例,理論同樣是這樣,恐怕所有的高中生辯手都會用馬克思內因決定外因論,從而論述自律比他律更重要的,但問題在於馬克思老爺子有沒有說過內因就比外因更重要了呢?為什麽A決定了B,A就比B 更重要?在高中生比賽中很少能聽到這樣的質疑。 事實上,我們應該關註的不是那個理論的結論,而是他得出結論的論證思路,這才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而作為防守方,也可以從當時研究理論的條件與現實條件的差異著手來破解對方理論論證的攻勢。 從事例論據來看,壹般包括數據和新聞事件等,首先新聞事件是不能起到比較的作用的,它最多能夠說明利的方面或者弊的方面,它本身是無法進行利弊比較的。

數據有時候能夠進行比較,但是數據的問題在於受到數據采集樣本、處理方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曾經有個辯題是央視春晚好看還是不好看,正方舉出了央視春晚收視率高的數據,反方當即指出這個收視率的計算方式是只要頻道停留在春晚節目過,就算春晚的壹個收視點,這樣的計算方法是不科學的,這樣的反駁就會顯得很有力很出彩。 很長壹段時間以來我都不太喜歡用理論或者事實論據來進行論述的,同樣的例子,對於雙方都是機會均等的,高明的辯手往往可以利用對方的論據來反證本方的觀點,所以大家在使用各種例證的時候請務必慎之又慎,同時也要關註利用對方例證的方法和技巧。

4、 承認與否認

每次講到這個話題,我總會以高中時候壹個趣聞作為開頭,話說高中辯論賽的時候,有壹同學壹時激動,把自己的立場給說反了,把利大於弊說成了弊大於利,全場愕然,結果對方更激動,站起來就說,不對啊對方辯友。。。全場暈倒。。。

誰都知道辯論要去反駁對方觀點,但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為什麽要反駁對方,於是就會出現為反駁而反駁,為否認而否認的問題,其實,反駁的目的在於反過來論證本方的觀點,我們看到很多高手之間的對決看似也是就事例打事例,但深究壹下就會發現,他們往往都是在用本方的邏輯體系來反駁對方的邏輯體系,也只有這樣系統性的對抗才打得出真正的火花嘛,所以我壹貫倡導,不是體現對方論證邏輯的問題可以不回答就不回答,體現對方論證邏輯的問題,就應該用體現本方論證邏輯的方式來進行回答。

在實戰過程中,特別是在攻辯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壹方不管什麽問題通通不同意或者通通想方設法回避的現象,這當然是壹種很保險的做法,也有些教練會告誡辯手萬萬不可承認對方的問題,這種做法對於初學者來說固然具有可操作性強的優勢,但對於辯手的長期發展是不利的,我認為辯手不能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從我自己曾經當二三辯時的經驗來看,攻辯手

設計攻辯問題總是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壹般不會壹上來就放殺招,通常是先問幾個無關痛癢的問題,然後試圖在不知不覺中偷換掉某個概念或者模糊某層邏輯關系,給答辯者仿佛自相矛盾的感覺,從而從中獲利。壹般前幾次使用效果都會不錯,當和壹個對手交手過幾次以後,當對方摸清了我的攻辯習慣,那麽我的攻辯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也反過來證明了壹個道理,沒有所謂打不破的攻辯陷進的,而打破攻辯陷進的最好方式也不是壹味否認問題,而是找出那個偷換概念或者模糊邏輯的關鍵點,並把它給抓出來,要做到這壹點,壹則當然是經驗,二則是對自己的立論非常清楚熟悉,以及對本方立論與對方立論的根本矛盾點也非常清楚,從我自己的答辯經驗來看,只要在對方提問的時候知道對方提問的意圖,那就沒有打不破的道理,那麽在了解對方攻擊意圖的情況下,將計就計的承認壹些常識問題既不違背常理,又顯得很有大將分度,何樂而不為呢?

大家必須要記住,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承認常識問題都是不會錯的,對方從妳的常識問題的回答能夠推導出他的結論就說明他壹定是用了某種詭辯,只要把這個抓出來就能大獲全勝。

壹、辯論賽是什麽

有人說辯論賽是秀口才,有人說辯論賽是為真理而辯,我個人認為,辯論賽既沒有前者那麽淺顯,也沒有後者那麽沈重。我的觀點是,學生辯論賽是壹場訓練,不僅僅是表達的訓練,而是從拿到壹個問題,到搜集信息,到研究分析問題,到最後把自己的研究結果有效表達的壹系列訓練過程。整個辯論賽過程中,這個流程不是壹個簡單的線性過程,而是壹次次不斷的循環往復。從賽前的準備,到比賽中與對方對辯過程中都會經歷這樣壹個不斷出現新問題,然後搜集信息,進而分析判斷,再進行有效表達的過程。而這樣的壹個過程,事實上也是我們研究問題的壹般方法,所以凡是經過正確的辯論賽訓練的同學通常都會不僅具備出色的表達能力,同時具備相當高的學習能力和問題的研究分析能力。

二、辯論賽比的是什麽

從上壹個問題我們就可以看出,辯論賽比的絕對不只是誰反應更快或口齒伶俐。壹般認為辯論賽比的是看誰概念界定更準確,邏輯更嚴謹,表達更生動,價值更高等等,其實這些只是方法上的說法,從根本的目的來說,辯論賽比的其實就是“說服”,辯論賽的說服對象不是對方,而是臺下的觀眾和評委。

其實正是從長期的辯論實踐中我們發現,準確的概念界定,嚴謹的邏輯,生動的表達,更高的價值往往能夠更有效說服觀眾和評委,所以這些才成了我們追求的目標。但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從根本上講,通過邏輯說服和通過情感說服並沒有誰優誰劣之分,只是根據不同辯手和不同隊伍的風格特點,各自有各自的選擇罷了。

通過以上兩點的敘述,我的辯論核心理念就是,辯論賽應該是壹項實用性很高的訓練項目,所以我反對所有只能在辯論場上使用的技術,我希望辯手能夠從辯論賽中獲得的,不僅僅是比賽帶來的甜酸苦辣,而是壹筆能夠獲益終生的財富。

我從接觸辯論開始到現在,跟很多辯論非常牛的人交流過,交流對辯論的感悟,交流自己對辯論的看法。壹般都會有壹個***同的認識,就是大學裏面最不後悔的就是加入了辯論隊,和辯論解下了壹段不解的情緣。辯論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的去思考,不斷的去查閱和接受不同的觀點,所以會讓我對壹些問題有較為深刻的理解。所以說辯論真的就是我的良師益友,讓自己受益無窮。

三、辯論的基本方法

了解了什麽是辯論賽以後,我們就可以來討論怎麽玩辯論賽了,郭宇寬師兄把辯論的方法概括為四招,分別是下定義,追問邏輯,搜集論據,提升價值。這點應該也是廣大辯論愛

好者的***識,我們就來逐壹介紹壹下。

1、 下定義:討論任何壹個問題,先要搞清楚討論的是什麽,就好像我們討論辯論的問題,壹上來我們就先要了解辯論是怎麽壹回事,壹般而言,對問題的定義是討論的前提,如果討論問題的雙方連基本定義都不壹樣,那麽之後的討論就完全沒有意義了,而事實上,我們看到的絕大多數學生辯論賽中,雙方往往是在概念定義不同的情況下進行辯論,或者是整場比賽都在進行概念定義的糾纏。這裏有兩個問題,壹是出題者的問題,很多辯題的概念出的比較空泛,給了雙方比較大的想象空間,從而導致雙方基本定義的不同。另壹個問題就是有些隊伍會對定義做過度的斟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摳定義”比如看過壹個比賽題目是“大人不計小人過”壹方定義說,過是小錯,錯是大錯,今天辯題中的過是非原則性的小錯誤。這樣的辯論就容易陷入詭辯的誤區,是我所不提倡的。下定義的原則最基本的就是約定俗成,也就是我們講的常識,壹方下壹個讓我聽著很別扭的定義,從我的感受來說,這往往不是嚴謹,而是顯得擡杠,郭宇寬師兄舉過壹個例子,說他到飯店去跟服務員說“給我壹杯水”結果那個服務員從廁所倒了壹杯水來,這確實也是水,但語境很明確表示要的是壹杯用來喝的水,這就不叫嚴謹,就是擡杠了。

2、 追問邏輯:

幾乎所有的辯手都知道邏輯有多重要,但真正能把邏輯玩順溜的卻沒有多少,也有朋友在訓練隊伍時要求辯手的陳詞每個單句前後都要能用因為所以連接起來,我是沒有做過這樣的訓練,想來應該也是壹件極困難的事情,對於邏輯的訓練主要是兩個目標,壹是要能識別對方的邏輯錯誤,二是要避免自己犯邏輯錯誤。下面列舉幾種辯論新人常容易犯的錯誤。 (1)缺失性比較:很多辯題的模式是:對於C而言,A與B哪個更重要。很多新人的比較方式是“如果沒有A會如何如何,所以A比B更重要”事實上,這個類型的辯題A與B往往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所以對方也可以說“如果沒有B會如何如何,所以B比A更重要”當然,這樣的論證都是無效的,因為從這個層面來講,A和B都是必要條件,無從比較出哪個更重要。

(2)虛設前提:比如“網絡虛擬出軌是不是不忠的表現”正方把網絡虛擬出軌定義為出軌的壹種表現形式,由於出軌是不忠的表現,所以網絡虛擬出軌也是不忠的表現。但這裏網絡虛擬出軌到底是不是屬於出軌,本身是壹個有待證明的問題,而正方把它作為論證的前提,就犯了虛設前提的錯誤。

(3)變量不統壹:有人說中國大躍進沒有錯,當時餓死人是因為沒有推廣使用化肥,而改革開放後也不是因為政策好,而是中國推廣使用化肥所以不會餓死人。這裏的論證就犯了變量不統壹的錯誤,由於前後兩個時間段的差異不僅表現為是否使用化肥,同時還表現為政策的不同,所以不能論證出是化肥的使用解決了中國溫飽問題。

3、 搜集論據:這是最枯燥最繁瑣,也是很有技術含量的工作,是否能找到權威的,與本方觀點貼合度高的論據很多時候能決定壹場比賽的勝負,但是大家需要特別註意的是,論據本身不能證明觀點,論據需要與邏輯論證組合起來才能進行有效證明,所以在搜集論據的同時,要盡可能避免出現上述的三大邏輯錯誤。掌握較高的論據搜集能力,不僅對辯論,對以後任何的學習和研究工作都是極有幫助的。

4、 價值提升:

之前就有講過,辯論賽比的東西說到底就是說服,不同的說服方法之間沒有優劣之分,有些時候即便邏輯比較薄弱,但上佳的價值或動人的真情實感也能夠打動觀眾和評委,讓他們站在妳這壹邊。對於價值提升,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就是告訴大家,我們今天講述這個觀點的目的和意義,做價值最忌諱假大空,永遠記住,想要打動別人,首先要打動自己,壹個好的價值提升能起到力挽狂瀾的效果。

歷史上有這樣壹個案例:就是當年的馬丁?路德金,跟阿拉巴馬州州長的關於要不要保留種族隔離制度的這樣壹場辯論,這個阿拉巴馬州州長的辯論訓練也非常好,這個馬丁?路德金的辯論 訓練也非常好,兩個人都是著名的辯手,阿拉巴馬州的州長提出了壹個非常雄辯的理論,說取消種族隔離制度會帶來社會治安的惡化,我們阿拉巴馬州他結合實證的調查,有數據說話,有論據說話,我們阿拉巴馬州就是堅持種族隔離制度,所以我們阿拉巴馬州的治安是我們美國最好的,這個在當時是事實。舉出壹個最直觀的例子,他說,妳們在紐約的街頭,年輕的女孩子敢晚上11點以後上街嗎?不敢!在阿拉巴馬州,任何婦女晚上在街上走沒有任何危險感,我們阿拉巴馬州社會治安沒有問題。妳看他的這個話啊,定義很清楚,種族隔離制誰都知道啊,邏輯三段論非常完整,我們的目標是要建設壹個和諧社會,要安定團結,我們阿拉巴馬州因為堅持了種族隔離制度,所以我們阿拉巴馬州治安特別好,特別安定團結,而且有事實數據支持,確實阿拉巴馬州犯罪率很低。我們中國人壹看這人太能辯了,馬丁?路 德金認輸算了,那馬丁?路德金不認輸,馬丁?路德金的雄辯體現在,在這個問題上,我不站在這些數據和事實層面跟妳辯論,我是在價值層面對妳的觀點進行挑戰和讓社會明白,馬丁?路德金提出這個人人平等是憲法的承諾,所有的人are created equal。這個是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是不證自明的,self-evident,這是根本都不需要妳用那些論據來論證的,它就是這樣,因為我們相信它是這樣,壹旦在這個層面喚起人內心的那種信念,最後歷史回過頭來看,當時當發出這種觀點以後,阿拉巴馬州州長招架不住了,他雖然前面的定義事實邏輯都沒有問題,但他的價值層面站不住腳,在他的看來,好像我們整個社會好像我們追求的就是壹個和諧安定團結。這是壹個社會犯罪率低,但是他沒有意識到,作為壹個人我們更高的精神需要是壹種對人的尊重,那這個價值觀有很多時候啊,我們可以用品味來區別。但是,往往不能用道義和邏輯來說清。但並不是說這些問題就完全不能辯,他指的是這種辯論不能完全以邏輯來概括,但這可以是壹種啟發,喚起人內心的壹種感受,我們相信每壹個人都是相通的,人同此心,情同此理。也許過去妳的壹部分良知感受被屏蔽了,並沒有意識到,比如說有壹個白人覺得黑人應該被隔離的時候,他當時並不是說這個白人是壹個壞人,而是說他的內心沒有被啟發。他覺得黑人和我們是不壹樣的人,他也知道說上帝要求人人平等,但是人人不包括黑人,因為他們和我們是不壹樣的種族。當他被啟發,《湯姆索亞歷險記》是馬克吐溫寫的,他筆下的主人公近距離接觸黑人,他發現,哇,原來黑人也和我們有壹樣的情感。他也會哭泣,他也會流血,他也有愛,突然發現他和我們是壹樣的,這時候妳內心的那種感受就被喚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