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材料的色散曲線
色散可通過棱鏡或光柵等作為“色散系統”的儀器來實現。如壹細束陽光可被棱鏡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光。這是由於復色光中的各種色光的折射率不相同。[1] 當它們通過棱鏡時,傳播方向有不同程度的偏折,因而在離開棱鏡則便各自分散。
色散棱鏡
色散圖示
2特征原因編輯
色散
色散能夠給人們帶來美麗的彩虹,但是如果色散發生在光通信系統中,就沒有那麽美好了。在“損耗”術語中,我們了解到,色散是光纖傳輸中的損耗之壹。隨著光纖制造工藝的不斷提高,光纖損耗對光通信系統的傳輸距離不再起主要限制作用,色散上升為首要限制因素之壹。
什麽是色散呢?當光纖的輸入端光脈沖信號經過長距離傳輸以後,在光纖輸出端,光脈沖波形發生了時域上的展寬,這種現象即為色散。以單模光纖中的色散現象為例,如下圖壹所示:
圖壹
單模光纖中的色散現象
色散將導致碼間幹擾,在接收端將影響光脈沖信號的正確判決,誤碼率性能惡化,嚴重影響信息傳送。
單模光纖中的色散主要由光信號中不同頻率成分的傳輸速度不同引起,這種色散稱為色度色散。在色度色散可以忽略的區域,偏振模色散也成為單模光纖色散的主要部分。
色度色散
1、色度色散簡介:色度色散包括材料色散和波導色散。材料色散:由於光纖材料石英玻璃對不同光波長的折射率不同,而光源具有壹定的光譜寬度,不同的光波長引起的群速率也不同,從而造成了光脈沖的展寬。波導色散:對於光纖的某壹傳輸模式,在不同的光波長下的群速度不同引起的脈沖展寬。它與光纖結構的波導效應有關,因此也被成為結構色散。
這兩種色散中,哪壹種占主導地位?材料色散大於波導色散。根據色散的計算公示,在某壹特定波長位置上,材料色散有可能為零,這壹波長稱之為材料的零色散波長。幸運的是,該波長恰好位於1310 nm附近的低損耗窗口,如G.652就是零色散光纖。
盡管光器件受色散的影響很大,但存在壹個可以容忍的最大色散值(即色散容納值)。只要產生的色散在容限之內,仍可保證正常的傳輸。
2、色度色散的影響:色度色散主要會造成脈沖展寬和啁啾效應。脈沖展寬是光纖色散對系統性能的影響的最主要的表現。當傳輸距離超過光纖的色散長度時,脈沖展寬過大,這時,系統將產生嚴重的碼間幹擾和誤碼。色散不僅使脈沖展寬,還使脈沖產生了相位調制。這種相位調制使脈沖的不同部位對中心頻率產生了不同的偏離量,具有不同的頻率,即脈沖的啁啾效應(Chirp)。
啁啾效應將使光纖劃分為正常色散光纖和反常色散光纖。正常色散光纖中,脈沖的高頻成分位於脈沖後沿,低頻成分位於脈沖前沿;反常色散光纖中,脈沖的低頻成分位於脈沖後沿,高頻成分位於脈沖前沿。在傳輸線路中,合理使用兩種光纖,可以抵消啁啾效應,消除脈沖的色散展寬。
3、如何消除色度色散對DWDM系統的影響:
對於DWDM系統,由於系統主要應用於1550nm窗口,如果使用G.652光纖,需要利用具有負波長色散的色散補償光纖(DCF),對色散進行補償,降低整個傳輸線路的總色散。
偏振模色散
偏振模色散(PMD)是存在於光纖和光器件領域的壹種物理現象。
單模光纖中的基模存在兩個相互正交的偏振模式,理想狀態下,兩種偏振模式應當具有相同的特性曲線和傳輸性質,但是由於幾何和壓力的不對稱導致了兩種偏振模式具有不同的傳輸速度,產生時延,形成PMD,如下圖所示。PMD的單位通常為ps/km。
圖二
在數字傳輸系統,PMD將導致脈沖分離和脈沖展寬,對傳輸信號造成降級,並限制載波的傳輸速率。
PMD與其他色散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但是無法完全消除,只能從光器件上使之最小化。脈沖寬度越窄的超高速系統中,PMD的影響越大。
波導色散
發生原因是光能量在纖芯及包層中傳輸時,會以稍有不同的速度行進。在單模光纖中,通過改變光纖內部結構來改變光纖的色散非常重要。
波導色散
復合光通過三棱鏡等分光器被分解為各種單色光的現象,叫做光的色散。分開的單色光依次排列而成的光帶叫做光譜。各種顏色的光在真空中都以恒定的速度 傳播;而在介質中,光波的傳播速度要減小;而且不同波長的光波,傳播速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同壹介質對不同的單色光折射率是不同的,紅色光的折射率最小,紫色光的折射率最大。
三棱鏡
介質折射率隨光波頻率或真空中的波長而變的現象。當復色光在介質界面上折射時,介質對不同波長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各色光因折射角不同而彼此分離。1672年,牛頓利用三棱鏡將太陽光分解成彩色光帶,這是人們首次作的色散實驗。通常用介質的折射率n或色散率dn/dλ與波長λ的關系來描述色散規律。任何介質的色散均可分正常色散和反常色散兩種。
鉆石的色散
復色光分解為單色光而形成光譜的現象.讓壹束白光射到玻璃棱鏡上,光線經過棱鏡折射以後就在另壹側面的白紙屏上形成壹條彩色的光帶,其顏色的排列是靠近棱鏡頂角端是紅色,靠近底邊的壹端是紫色,中間依次是橙黃綠藍靛,這樣的光帶叫光譜.光譜中每壹種色光不能再分解出其他色光,稱它為單色光.由單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復色光.自然界中的太陽光、白熾電燈和日光燈發出的光都是復色光.在光照到物體上時,壹部分光被物體反射,壹部分光被物體吸收。如果物體是透明的,還有壹部分透過物體。不同物體,對不同顏色的反射、吸收和透過的情況不同,因此呈現不同的色彩。[2]
正反色散
1936年科希研究了材料在可見光區的折射率,將色散曲線表示為
此式稱為科希公式,式中的a、b、c表征材料的特征的常數。我們把符合這壹規律的色散稱為正常色散,否則稱為反常色散。壹般來說,材料在吸收帶附近,折射率均會發生突變(如圖所示),顯示出反常色散。
對色散的認識
在光學發展的早期,對顏色的解釋顯得特別困難.在牛頓以前,歐洲人對顏色的認識流行著亞裏士多德的觀點.亞裏士多德認為,顏色不是物體客觀的性質,而是人們主觀的感覺,壹切顏色的形成都是光明與黑暗、白與黑按比例混合的結果.1663年波義耳也曾研究了物體的顏色問題,他認為物體的顏色並不是屬於物體的帶實質性的性質,而是由於光線在被照射的物體表面上發生變異所引起的.能完全反射光線的物體呈白色,完全吸收光線的物體呈黑色.另外還有不少科學家,如笛卡兒、胡克等也都討論過白光分散或聚集成顏色的問題,但他們都主張紅色是大大地濃縮了的光,紫光是大大地稀釋了的光這樣壹個復雜紊亂的理論.所以在牛頓以前,由棱鏡產生的折射被假定是實際上產生了色,而不是僅僅把已經存在的色分離開來.
牛頓色散認識
(1)設計並進行三棱鏡實驗當白光通過無色玻璃和各種寶石的碎片時,就會形成鮮艷的各種顏色的光,這壹事實早在牛頓的幾個世紀之前就已有了解,可是直到十七世紀中葉以後,才有牛頓通過實驗研究了這個問題.該實驗被評為“物理最美實驗”之壹。
牛頓首先做了壹個有名的三棱鏡實驗,他在著作中記載道:“1666年初,我做了壹個三角形的玻璃棱柱鏡,利用它來研究光的顏色.為此,我把房間裏弄成漆墨的,在窗戶上做壹個小孔,讓適量的日光射進來.我又把棱鏡放在光的入口處,使折射的光能夠射到對面的墻上去,當我第壹次看到由此而產生的鮮明強烈的光色時,使我感到極大的愉快.”牛頓的實驗設計如下圖:通過這個實驗,在墻上得到了壹個彩色光斑,顏色的排列是紅、橙、黃、綠、藍、靛、紫.牛頓把這個顏色光斑叫做光譜.
(2)進壹步設計實驗,獲得純光譜
牛頓在上述實驗中所得到的光譜是不純的,他認為光譜之所以不純是因為光譜是由壹系列相互重疊的圓形色斑的像所組成.牛頓為了獲得很純的光譜,便設計了壹套光學儀器進行實驗,其實驗設計如圖所示:
用白光通過壹透鏡後照亮狹縫S,狹縫後放壹會聚透鏡(凸透鏡)以便形成狹縫S的像s‘.然後在透鏡的光路上放壹個棱鏡.結果光通過棱鏡因偏轉角度不同而被分開,以至在白色光屏上形成壹個由紅到紫的光譜帶.這個光譜帶是由壹系列彼此鄰接的狹縫的彩色像組成的.若狹縫做得很窄,重疊現象就可以減小到最低限度,因而光譜也變得很純.
(3)牛頓提出解釋光譜的理論
牛頓為了解釋三棱鏡實驗中白光的分解現象,認為白光是由各種不同顏色光組成的,玻璃對各種色光的折射率不同,當白光通過棱鏡時,各色光以不同角度折射,結果就被分開成顏色光譜.白光通過棱鏡時,向棱鏡的底邊偏折,紫光偏折最大,紅光偏折最小.棱鏡使白光分開成各種色光的現象叫做色散.嚴格地說,光譜中有很多各種顏色的細線,它們都及平滑地融在相鄰的細線裏,以至使人覺察不到它的界限.
(4)設計實驗驗證上述理論的正確性
為了進壹步研究光的顏色,驗證上述理論的正確性,牛頓又做了另壹個實驗.實驗設計如圖所示:
牛頓在觀察光譜的屏幕DE上打壹小孔,再在其後放壹有小孔的屏幕de,讓通過此小孔的光是具有某種顏色的單色光.牛頓在這個光束的路徑上再放上第二個棱鏡abc,它的後面再放壹個新的觀察屏V.實驗表明,第二個棱鏡abc只是把這個單色光束整個地偏轉壹個角度,而並不改變光的顏色.實驗中,牛頓轉動第壹個棱鏡ABC,使光譜中不同顏色的光通過DE和de屏上的小孔,在所有這些情況下,這些不同顏色的單色光都不能被第二個棱鏡再次分解,它們各自通過第二個檢鏡後都只偏轉壹定的角度,而且發現,對於不同顏色的光偏轉的角度不同.
通過這些實驗,牛頓得出結論:白光能分解成不同顏色的光,這些光已是單色的了,棱鏡不能再分解它們.
(5)單色光復合為白光的實驗
白光既然能分解為單色光,那麽單色光是否也可復合為白光呢”為此牛頓進行實驗.如圖55所示,把光譜成在壹排小的矩形平面鏡上,就可使光譜的色光重新復合為白光.調節各平面鏡與入射光的夾角,使各反射光都落在光屏的同壹位置上,這樣就得到壹個白色光班.
牛頓指出,還可以用另壹種方法把色光重新復合為白光.把光譜畫在圓盤上成扇形,然後高速旋轉這個圓盤,圓盤就呈現白色.這種實驗效果壹般稱為“視覺暫留效應”.眼睛視網膜上所成的像消失後,大腦還可以把印象保留零點幾秒種.從而,大腦可將迅速變化的色像復合在壹起,就形成壹個靜止的白色像.在電視屏幕上或電影屏幕上,我們能夠看到連續的圖像,其原因也正在於利用了人的“視覺暫留效應”.
(6)牛頓對光的色散研究成果.
牛頓通過壹系列的色散實驗和理論研究,把結果歸納為幾條,其要點如下:
①光線隨著它的折射率不同而顏色各異.顏色不是光的變樣,而是光線本來就固有的性質.
②同壹顏色屬於同壹折射率,反之亦然.
③顏色的種類和折射的程度為光線所固有,不因折射、反射和其它任何原因而變化.
④必須區別本來單純的顏色和由它們復合而成的顏色.
⑤不存在自身為白色的光線.白色是由壹切顏色的光線適當混合而產生的.事實上,可以進行把光譜的顏色重新合成而得到白光的實驗.
⑥根據以上各條,可以解釋三棱鏡使光產生顏色原因與虹的原理等.
⑦自然物的顏色是由於該物質對某種光線反射得多,而對其他光線反射得少的原因.
⑧由此可知,顏色是光(各種射線)的質,因而光線本身不可能是質.因為顏色這樣的質起源於光之中,所以如今有充分的根據認為光是實體.
(7)牛頓對於光的色散現象的研究方法的特點。
從以上可看出牛頓在對光的色散研究中,采用了實驗歸納——假說理論——實驗檢驗的典型的物理規律的研究方法,並滲透著分析的方法(把白光分解為單色光研究)和綜合的方法(把單色光復合為白光)等物理學研究的方法.
光的色散說明了光具有波動性。因為色散是光的成分(不同色光)折射率不同引起的,而折射率由波的頻率決定。光具有粒子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光電效應。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
詞條圖片(11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