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望春風》是誰的歌?周傑倫作曲嗎?

《望春風》是誰的歌?周傑倫作曲嗎?

不是,這首歌有很多人在唱

比如說:

鄧麗君

陶喆

童麗

陽壹

朗朗

張杏月

陸萍

韓寶儀

王珺

這些人都有唱

其實妳到百度百科上查壹查就能知道了:望春風 孤夜無伴守燈下 清風對面吹

十七八歲未出嫁 遇到少年家

果然標致面肉白 誰家人子弟

想要問伊驚歹勢 心內彈琵琶

想要郎君做夫婿 意愛在心內

等待何時君來采 青春花當開

聽見外面有人來 開門甲看覓

月亮笑阮是戇大呆 乎風騙不知

這首歌是早期臺灣四大名曲『四月望雨』的其中壹首。「望春風」對於在臺灣早期的人們而言,可以說是人盡皆知,也可以說是當時人人皆能歌頌於口,在當時臺灣人的心中可以說是相當的重要。另外這首臺語歌似乎對於臺灣人有著象征性、也有多著壹點點的親切感,所以在葉啟田的故鄉中用望春風這壹首歌和日據時代成為對句,如此來訴說著老壹輩的情感,這也說明望春風這首歌在對於壹般臺灣早期前輩的心目有著多大的影響力。

「望春風」這首歌,描訴著早期臺灣的少女心聲,對少女的青春情懷描寫的可以說是唯妙唯肖,對當時少女的心思的訴說也是入木三分。單單在望春風這個歌名使用上,就可說明作者用詞之功力。歌名本身就已經有效的詮釋著整個當代人們之愛情觀,和歌詞的境界可說是前後互應。望春風,這個『望』字說出當時的人對於愛情的不強求的態度,也說出二八年華少女那種含蓄的愛情觀,也描繪出傳統女性的人生觀。所以說作者『望』這個字下的真的是恰到好處。春風吹來大地回春,草木感受著春風綻放著迷人的花朵,少女願如花朵般,為愛花、惜花者開放,惜花者所珍愛,點點滴滴說出少女情懷。臺灣早期是個以農業為主社會,壹般人的對於男女之間的思想相當的保守,不像今日男女雙方可依據自我的想法,自由戀愛。媒妁之言依然為當時男女交往的主要管道。所以在歌曲中的花樣年華的少女,依舊靜靜的壹人獨守空閨,獨坐於房內的寒燈下,等待的伊人的上門提親。當時人大多數是早婚,不像今日二、三十歲所謂的單身壹大堆,因此『十七、八歲未出嫁』這個詞句的出現,其用意在於用來說明少女已經待嫁閨中。而由『未』這個象征尚未、還沒有的字眼也再次強調,當時的人視十七、八歲就結婚是理所當然的事.談到婚姻的須求,最重要的壹點不外乎,適當且好的對象。對於傳統國人男性,所要求的對象詩經中這樣的壹首詩『....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而女性對男性的選擇方面,由歌詞中訴說著當時壹般女性的理想對象看出,是以富家子弟或讀書人為其目標,當然長像俊俏是壹定為大家所喜愛(這個觀念、無時空的差異性)。由『果然標致面肉白』這個句子,我們了解這壹個事實,試問如果不是富家子弟或讀書人,在傳統農業社會下,如何能夠不因出門在外受到烈日的照射,而依舊保有著白皙的膚色!對於少女內心描寫筆法也相當的好,而其中歌詞『聽見外面有人來...被風騙不知』說明的這樣的情緒,是藏諸於心中不敢向人訴說的那種又期待,又怕人知道的那種嬌羞之情。也說出了渴望戀愛的少女,對於壹點連風吹草動能感覺這樣麽敏感情緒,這將那種戀愛者的心情表現無遺。由『等待何時君來采』說明當時男女雙方面的戀愛,女性是被動的,而男性是主動者,這壹靜壹動之間,如同蝶戲花間,意境何其美。另外當時在男女雙方的戀情時,女方為必須付出的壹方,男方的為獲得的壹方。想想看傳統女性如同花般纖細,等待愛花者來,花兒為君願付出壹切,為愛花者的折。這也和傳統女性的美德為『嫁雞隨雞飛,嫁狗隨狗走』那種甘願家人負出壹切的想法,相互呼應。而對於女性在情愛的心的描寫用『彈琵琶』來描寫少女青春情懷的那種意亂情迷,比壹般在描寫時用小鹿亂撞,更讓少女青春情懷,多加上那麽壹點優美的和詩情畫意之美感。

望春風是臺灣歌曲的名著,在相當多臺灣前輩心中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今日如果有機會能夠聽到這首歌,細細品味當時人的青春時節,和今日狂野的青春有何不同,並從中了解到歌詞意境之美。

專 輯:望春風

歌 手:張杏月

語 言:國語

公 司:雨果唱片

日 期:2002.11.00

早在《夢中人》專輯完成錄音工作後,老易就問我“下壹張打算做什麽?民歌?戲曲?藝術歌曲?要不要和爵士樂隊合作試試。看看會迸出什麽樣的火花?”“啊?”當時我立即反應“不可能的!”

選擇風格定們,是我的專輯企劃中最令人困擾的部分,在《夢中人》裏,老易已打破了我過去的學院風格。此番“再塑造”我極樂意接受。但沒料到他竟會有如此“完全改造”的想法。不過,我只當作是他的“空中奇想”,不以為意。然而,壹年之後.....

由於《夢中人》在新加坡也受到許多樂友的喜愛,老易應好友蔡天寶先生與陳振雨先生之托,邀請我於2001年10月24日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九十五周年會慶宴晚晴圓--孫中山南洋紀念館籌辦晚會”,以及緊接25日在新加坡大會堂舉行“為大巴窯東服務中心籌款-張杏月慈善音樂會”獻唱。曲目設定是“大眾化的”。

老易的“突發奇想”終於落實了,而且他對朋友所托之事極為重視,舉凡曲目的選定,樂隊的組合(他還曾到高雄去試聽,接洽另壹支樂隊),現場錄音的調整,乃至必須解決諸多問題的現場錄音甚至後期的剪輯,混音等等。總之,這張專輯是在老易用心制作下,才得以問世。

與這機關報樂團搭配演唱深情老歌,我在唱法和歌曲的詮釋上,都必須有大幅的改變。同時也很感謝樂團的演奏家們,為配合我的風格,也作了多方的調整。然而“改變”與“調整”說來簡單四個字,卻包含編曲,配器及現場氣氛的掌握,如何讓每壹首歌曲,我與樂團都得以保有原味的特質,而又能融合且展現更豐富的音樂感等,諸多考量。當時在上海排練,還把好友劉星也請出來試聽和出點子。只期望多元化的風格經過細膩的設計組合,能為耐人尋味的,動聽的懷舊歌曲,註入新的生命。

感謝所有參與此張專輯的夥伴,包括現場給予掌聲及壹起打拍子的樂友們。

究竟迸出了什麽樣的火花?還等妳細細的聽歌呢!

[01]望春風

[02]香格裏拉

[03]情人的眼淚

[04]梭羅河畔

[05]晚霞

[06]意難忘

[07]蘭花草

[08]月光小夜曲

[09]夜來香

[10]王昭君

[11]原鄉人

[12]望春風 (Remix)

[13]Again

[14]I'm Beginning To See The Night

[15]Petite Fleur

[16]Cabaret

臺灣流行歌的歷史

轉自

http://www.wufi.org.tw/republic/no20_15.htm

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

臺灣流行歌的歷史

王英欽 退休高職教師、大學時代曾任臺北民聲廣播電臺播音員

在流行歌誕生之前,臺灣的唱片是山歌、采茶歌和歌仔戲。1932年(民國21年)臺灣產生第壹首流行歌曲叫做<桃花泣血記>,顧名思義,那是電影的宣傳歌。叫宣傳歌不叫主題曲,因為當時的電影沒有聲音。是默聲片,也是黑白片。因為沒有聲音,所以戲院要請個口才好的人來講解劇情,此人稱為talkee。

為了招徠觀眾,戲院組織個小樂隊,請人寫歌,然後到各地去演唱、推銷。

<桃花泣血記>是上海聯華影片公司的產品,劇情是壹位富家少爺愛上窮人家的女兒,門不當戶不對,父母反對,等這位少爺鬧家庭革命,跑出來見女友的時候,女友已經自殺。當時的電影,大都是挑戰傳統,強調自由戀愛的正當性,而且往往是悲劇收場。

歌詞是按電影內容寫的,***12首,現保存的只有11首。作曲是王雲峰,作詞是詹天馬,兩人都是戲院的talkee。王雲峰曾赴日本東京神保音樂學院深造,但作品不多,最後壹首作品是<補破網>。

世上第二首臺灣流行歌也是1932年,也是電影的宣傳歌,也是上海的電影,叫<壹個紅蛋>。劇情是壹個女孩嫁了壹個不能人道的丈夫。<不能人道>,當然不會生小孩,所以每當看到鄰居送紅蛋,她就很難過。現代的人不能體會,以前的女人不會生小孩是多麽可憐的事。公婆謾罵、社會唾棄、丈夫不愛,更悲哀的是將來沒有人養老,那豈只是可憐,簡直是淒慘。電影的主題是告訴世人,有些女人不生小孩是丈夫的責任,等於替那些不幸的女人討個公道。<壹個紅蛋>的作曲是鄧雨賢,作詞是李臨秋。

從此時開始,臺語歌萌芽了,陸續有作品出現,較有名的是:

▲1933年 望春風、月夜愁

▲1934年 雨夜花、春宵吟

▲1935年 農村曲、碎心花、河邊春夢

▲1936年 心酸酸、白牡丹、雙雁影、悲戀的酒杯

▲1937年 桃花鄉、月夜嘆、送出帆

▲1938年 四季紅、心槽槽、心茫茫、港邊惜別、南都夜曲

▲1939年 老長壽、滿面春風、什麽叫做愛

▲1941年 春花望露

這些都是大戰之前的歌,我稍作重點說明。

首先介紹<雨夜花>,作曲鄧雨賢,作詞周添旺。

這首歌好聽又好唱,音域很狹,只有八度。據說此歌原本是兒童歌曲,曲名叫<春天>,不很流行,是周添旺將它換了歌詞之後才傳遍全島。周先生真是功不可沒,沒有周先生這壹筆,此優美的旋律恐將失傳。

很多人喜歡這首歌,海外僑胞聚會也常唱此歌,此歌也有英文、日文的譯作,因此很多老外都認識這首歌。

再來介紹<悲戀的酒杯>,作曲姚贊福,作詞陳達儒。

這是壹首優美的Tango舞曲,因為好聽,所以改為華語歌<苦酒滿杯>,由謝雷主唱轟動壹時。作曲姚贊福是壹位傳教士,香港基督書院畢業,除了傳教工作,也在勝利唱片公司擔任作曲。

再來介紹<月夜愁>,作曲鄧雨賢,作詞周添旺。

這首歌很好聽,是Rumba舞曲,音域中等,11度。

第壹句歌詞「月色照在三線路」,像高雄火車站前面的中山路,當時就叫「三線路」,三線路在當時是很新鮮的。原因是滿清時代臺灣的路很狹,日本人來了之後象征性地在各大城市開辟幾條寬廣的馬路,中間快車道,兩旁慢車道,總***三線,所以叫三線路。當時三線路的情景和現在全然不同,當時沒有摩托車,沒有自用汽車,只有少數的客運車、貨運\車,顯得路寬車稀;很久才有行人走過,很久才有腳踏車經過。在那種情境,透過分隔島的椰子樹,遙望夜空的明月,也是詩情畫意。<月夜愁>真的好聽,因此廣受歡迎,風靡壹時,後來填上華語歌詞,就是<情人再見>。

再來介紹<心槽槽>,這首歌原本不受重視,也少有人唱,是電視把它拿來當連續劇的主題曲,才引起大家的註意。此旋律的特色是哀怨而不悲慘,將少女想會情郎而不可得的無奈描寫得恰到好處。裏面有壹句歌詞,我非常欣賞:「世間有人有煩惱」。真的,每個人都有煩惱,只是煩惱不同而已。此歌作詞陳達儒,臺北萬華人,1917-1992,他的特色是大量生產,我們唱的臺語老歌,壹半都是他寫的,最有名的作品是白牡丹,雙雁影,心酸酸,農村曲,港邊惜別、安平追想曲。

順便介紹另壹位作詞者周添旺,1910-1988,也是臺北萬華人,也是多產作家,可以說他和陳達儒包辦了大部份的臺語歌曲。周添旺最有名的作品是雨夜花、月夜愁、孤戀花、河邊春夢、異鄉夜月、秋風夜雨。

最後介紹<望春風>,望春風這首歌學問可大了,我知道這首歌不錯,但從來就沒有想到那麽偉大。去年10月聯合報和臺北市政府合辦壹個活動叫做<歌謠百年臺灣>,期間壹個月,總***收到22萬張明信片,票選結果,第壹名是望春風。<歌謠百年臺灣>以1945、1980為界,將臺語歌分為三類給讀者票選,票選結果,老歌第壹名是望春風,1945以後的第壹名是舊情綿綿,1980以後的第壹名是酒後的心聲。該活動也辦國語歌的票選,票選結果老歌第壹名是何日君再來,1962以後的第壹名是小城故事,1980以後的第壹名是聽海。

<望春風>可說是雅俗***賞,不但壹般聽眾喜愛,內行人也特別重視。留學意大利的聲樂家呂麗莉說:「望春風是我心中排名第壹的臺語歌謠,是大眾音樂的經典之作,越陳越香。」更偉大的是「歌謠百年臺灣」活動開始之前,臺北市文化局邀請三十位重要人物,拿三百首歌請他們選出最喜愛的十首歌,叫做「十大百年金曲」。這三十位包括歌星、樂師、作家、議員和記者;這三百首歌是二百首華語歌,壹百首臺語歌。票選的結果,第壹名也是望春風,可見望春風的魅力,真是轟動武林,驚動萬教。難怪馬英九說:「我讀臺大的時候,全校同學都唱這首歌,本省人唱,外省人也唱,儼然走臺大的校歌。」

順便告訴大家十大百年金曲的其他九首歌,第二名是不了情,第三名是綠島小夜曲,其他依序是思想起、望妳早歸、心事誰人知、何日君再來、燒肉粽、祈禱、小城故事。

望春風既然是第壹名,那麼我們就有必要介紹作者。作詞是李臨秋,他寫這首歌的時候才25歲,他說作詞的靈感來自西廂記,西廂記有壹句:「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所以他就寫「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甲看覓.…¨」。

作曲鄧雨賢,桃園龍潭人,臺北師範學校畢業,臺北日新國小教師,畢生熱愛音樂,每月發餉第壹件事就是買樂譜。音樂就是他的生命。走路的時候打拍子,吃飯的時候打拍子,隨時隨地尋找韻律,腦海裏經常浮現著音符。早期的臺語歌都出自他的手。最有名的四首曲是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合稱「四月望雨」。戰前全臺灣的歌迷都知道「鄧雨賢」三個字,這真是客家人的光榮,只可惜英年早逝,只活39歲(1906-19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