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在壹臺電腦中主板是起著連接、支持的作用,顯卡相對來說則是獨立的,它們沒有太多配置速率的關系,只有CPU和內存之間的數據速率最為緊密,是壹臺電腦是否配置合理的重點。而在壹臺電腦中,是否能真正發揮、榨取CPU的全部性能,也主要取決於內存。因此,CPU與內存的速率和帶寬是否配合,直接影響兩者之間數據交換的速度,也就是說對電腦的性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我們還知道,CPU和內存之間都有壹個總線帶寬的關系,這個是它們兩者之間數據傳輸的能力和範圍。我們在配置電腦時,就應該盡量讓兩者的總線帶寬相乎(相等)。其中,CPU和內存的總線帶寬,我們可以從其基本的數據中計算出來(註:這些數據可以從說明書或網上查詢了解,也可以用如圖1所示的EVEREST等硬件測試軟件中得到),CPU總線帶寬的計算方法是“外頻×N倍速×64位總線位寬/8”,內存的總線帶寬方法是“總線寬度×壹個時鐘周期內交換的數據包個數×總線頻率”。
例如外頻為133MHz的賽揚D系列CPU,其前端總線(FSB)是533MHz(具有4倍速),而總線帶寬則是4.2GB/s(533×64/8)。單通道DDR400(200MHz外頻×2次數據交換)內存的總線帶寬則是3.2GB/s(400MHz×8個總線頻率)。由此我們即可分析出CPU和內存之間的數據傳輸速率了,以及知道如果用533MHz FSB的CPU與單通道DDR400內存相配,則不能完全讓CPU發揮全部性能。這裏采用雙通道的DDR266內存更加適合(總線帶寬剛好也是4.2GB/s)。
不過,這裏提示壹點,我們不能為了追求CPU和內存之間的總線帶寬相乎,就忘記了其100:133的配置關系。例如不能用外頻為100MHz的CPU配置外頻為200MHz的DDR400內存。其實,CPU和內存之間總線帶寬的計算也過於理論化,很多時候配置的內存略低或略高壹個檔次,與相同的CPU相配合也影響不大,具體還要視乎所用的CPU和內存的整體性能而定。當然,如果有條件的,最好還是盡量讓CPU和內存之間配置的總線帶寬相乎,畢竟這是它們傳輸數據速率優異與否的壹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二、顯卡
在顯卡方面,其配置比較隨便和自由。這是因為現在顯卡中的GPU(顯卡圖形核心芯片)已經可以完全脫離CPU,而獨立負責運算圖形圖像的相關數據信息,而且顯卡中也有充足的顯存來讓GPU進行運算,因此在壹臺電腦中顯卡可以說是完全獨立的,在運算和數據傳輸速率方面不受CPU、內存的制約。有的文章介紹顯卡的結構時,將GPU形容為主機的CPU,顯存形容為內存,其他部件也比試主機各部件,正是說明顯卡在壹臺電腦中,無形中具有獨立性,是壹個獨立的運算個體。
然而,雖說顯卡具有獨立的特性,已經可以不受其他部件的制約。但是,這只是在其自身的運算能力方面而已,具體它還要有適當的CPU、內存、主板相配合。換句話說,雖然顯卡與CPU、內存和主板沒有直接的數據傳輸、運算速率的關系,卻避不開其間接的關系,畢竟它也是壹臺電腦的其中主要部件之壹。例如CPU和內存的能力太差,即使顯卡再強也是不能發揮它應有的能力,或者顯卡的性能過低,拖累了整機的速度和性能。其中顯卡的顯存大小和速率多少,以及GPU的性能如何都會影響整機性能,顯卡接口傳輸速率與系統速率的相配也是決定因素之壹。
我們知道,顯卡端口已經從80年代ISA接口的8.33MB/s速率,到90年代PCI接口的133MB/s速率,再到進入顯卡3D時代的AGP接口,經過AGP1X/2X/4X和8X階段的發展,將傳輸速率提升至2.1GB/S的高端速率了。然而從上面的“CPU和內存”中可以發現,現在的CPU和內存之間的數據傳輸速率已經遠遠超過了AGP 8X的2.1GB/s(66MHz×8次數據交換×32bit/8)的傳輸速率(現在總線帶寬達11.4GB/s的CPU也已經出現了),因此具有8GB/s傳輸速率(還可以更高)的PCI Express端口也隨著出現了,以解決顯卡與CPU、內存之間的數據連接速率的瓶頸。從中,我們即可知道,雖然顯卡具有自身數據運算的獨立性,但具體的數據交換之間也需要與系統速率相配合。其次,如果是主板集成的顯卡,更與內存有直接的關系了,內存的優劣與容量的大小,都將直接影響到顯卡的性能。
其中,怎樣的顯卡與怎樣的CPU、內存、主板相配合才適合(讓顯卡發揮全部性能)呢?這裏其實也沒有規定的,具體應該視乎自己的需要,例如平時只用於辦公、上網的,只用市面上低端的顯卡即可,如果主要用於玩遊戲等對顯卡要求較高的,則用高端壹些。這是因為在壹塊主板中已經大致規定使用怎樣的CPU、內存和顯卡相配合,例如沒有可以使用P4 CPU的主板還可以配用以前的EDO內存壹般(配用SDRAM內存的主板也很少,現在市面上也沒有了)。至於CPU和內存,只要在差不多的範圍即可,顯卡或低端些或高端些,只看自己具體的需要。
例如如果顯卡相對於CPU和內存要低端壹些,不過是在顯示圖像方面的能力稍遜,但對於要求不高的用途,卻正是適當的。而如果顯卡偏高端些,在相同的CPU和內存的情況下,卻也大致能讓顯卡充分地發揮,只要不偏離太遠即可。例如用賽揚366和SDRAM 32MB內存的低端配置,去配128MB DDR顯存的GeForce4 Ti4600系列顯卡,或者用P4 CPU與DDR內存去配PCI顯卡,這樣將會浪費了顯卡或CPU、內存的性能。
三、主板與CPU、內存、顯卡
在壹臺主機中,主板是用於連接各部件的,主要起到連接、支持的作用,就如日常生活中的橋的作用壹般。其中,對CPU與內存之間配置關系的支持尤為重要。例如,選擇了怎樣的CPU和內存,就要用適當的主板來配套,否則只支持某端,電腦就配置不成了,或為某端提供的性能不足,也限制浪費了另壹端的性能。舉個例說,原本想用壹個533MHz FSB的P4 CPU和雙通道DDR266的組合,但選用的主板卻不支持533總線的CPU或雙通道的內存,這樣就配置不成了。又或者想用800MHz FSB的P4配DDR400,但主板對內存卻只支持雙通道DDR333,這樣也就限制了內存的檔次了。
這些配置不當的主板(主芯片)在市面上也時有發現,因此用戶在配搭時要特別註意這壹點,別選用了不當的配置組合或配置不當的主板。其實,熟悉組裝電腦的朋友,往往都是準備購買哪些CPU、內存和主板壹起想的,即便不清楚具體購買哪些廠商的部件,也已經大致規劃好購買的CPU、內存和主板的規格種類,清楚它們之間的性能關系。知道選用了某些CPU,就只能選壹定範圍內的內存和主板,反之選用了某內存或主板後,也只能選用壹定範圍內的CPU。例如清楚地挑選了用怎樣的CPU與內存相組合,然後再去配適當的主板(主芯片)。
至於主板與顯卡的配置則可以很隨便,只要根據自己的需要,挑選出低、中或高端的產品即可。不過,壹般來說,如果選用的CPU和內存都是高端產品,則也應該相應地選用高端的顯卡,反之如果CPU和內存是低端的,也應該選用低端的顯卡,配件之間的高、中、低端成正比,以讓頗此之間能夠充分發揮之余又不浪費性能。其實只要挑選了相應檔次的CPU和內存,也會相應支持適當範圍的顯卡的,主板的搭配基本可讓顯卡和CPU、內存之間不會相偏太遠,尤其是現在支持AGP 8X和PCI Express端口的主板(雖然還是有些差距,但只要記住保持配件之間檔次的正比,基本也就適合的了)。
四、主板與硬盤各部件
主板與硬盤各部件,主要是指主板南橋的南北橋傳輸速率。它負責包括硬盤、PCI、AGP、PCI Express、USB、IEEE1394和PS/2等設備的應用。就如硬盤,目前常見的最小都要100MB/s的傳輸速率,也即是說單就壹個硬盤,就已經占用了南北橋傳輸的100MB/s的資源了,如果再用多幾個PCI設備(每個PCI設備占用133MB/s的資源),就要有相當高的傳輸速率才行。如果是早期Intel的南橋ICH5,僅有266MB/s的南北橋傳輸速率,是有瓶頸的可能的。不過,如今的主板南北橋傳輸速率都在800MB/s或以上了(Intel的ICH6達到了2GB/s,如圖2),這種速率已經可以完全滿足如今南橋與電腦硬盤等各部件的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