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凇奇特的形成:雨凇和霧凇的形成機制差不多,通常出現在陰天,多為冷雨產生,持續時間壹般較長,日變化不很明顯,晝夜均可產生。雨凇是在特定的天氣背景下產生的降水現象。形成雨凇時的典型天氣是微寒(0-3攝氏度)且有雨,風力強、霧滴大,多在冷空氣與暖空氣交鋒,而且暖空氣勢力較強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在此期間,江淮流域上空的西北氣流和西南氣流都很強,地面有冷空氣侵入,這時靠近地面壹層的空氣溫度較低(稍低於攝氏零度),1500至3000米上空又有溫度高於攝氏零度的暖氣流北上,形成壹個暖空氣層或雲層,再往上3000米以上則是高空大氣,溫度低於攝氏零度,雲層溫度往往在-10攝氏度以下,即2000米左右高空,大氣溫度壹般為0攝氏度左右,而2000米以下溫度又低於0攝氏度。也就是近地面存在壹個逆溫層。大氣垂直結構呈上下冷、中間暖的狀態,自上而下分別為冰晶層、暖層和冷層。
從冰晶層掉下來的雪花通過暖層時融化成雨滴,接著當它進入靠近地面的冷氣層時,雨滴便迅速冷卻,成為過冷卻雨滴(大氣中有這樣的物理特性:氣溫在零下幾十度(攝氏度)時,仍呈液態,被稱為“過冷卻”水滴,如過冷卻雨滴、過冷卻霧滴)。形成雨凇的霧滴、水滴均較大,而且凝結的速度也快。由於這些雨滴的直徑很小,溫度雖然降到攝氏零度以下,但還來不及凍結便掉了下來。
當這些過冷雨滴降至溫度低於0攝氏度的地面及樹枝、電線等物體上時,便集聚起來布滿物體表面,並立即凍結。凍結成毛玻璃狀透明或半透明的冰層,使樹枝或電線變成粗粗的冰棍,壹般外表光滑或略有隆突。有時還邊滴淌、邊凍結,結成壹條條長長的冰柱。就變成了我們所說的"雨凇"。如果雨凇是由非過冷卻雨滴降到冷卻得很厲害的地面或物體上及雨夾雪凝附和凍結而形成的時候,即由外表非晶體形成的冰層和晶體狀結冰***同混合組成,壹般這種雨凇很薄而且存在的時間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