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建國後,於公元1219年至1260年的四十余年時間,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西征,建立起龐大的帝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既深且遠。
歷史上蒙古大軍在十三世紀發動了數次大規模的西征,憑借較少的軍隊和漫長的後勤供應戰勝了所有的敵人(1260年對西亞各族穆斯林的艾因·賈魯戰役失敗未計算在內),改變了整個亞歐的歷史,也促進了歐洲和近東的軍事革命。
蒙古的西征,帶給西亞和東歐地區的是壹場空前的人禍,蒙古的鐵蹄征服的地區達到了近3000萬平方公裏,堪稱是遊牧民族最輝煌的時期,蒙古滅亡南宋則不算在西征之內。
1219~1225年,成吉思汗拉開了蒙古西征的第壹幕。他發動第壹次蒙古西征,以戰爭手段嚴懲殺害蒙古使者和商隊的中亞大帝國花剌子模國,此次西征遠抵裏海與黑海以北 成吉思汗率領大軍西征
、伊拉克、伊朗、印度等地,為日後第二次及第三次的西征定下良好基礎。1235~1242年,成吉思汗孫子拔都再次率領西征,遠至欽察、俄羅斯、匈牙利、波蘭等國家和地區,並且建立了第壹個元朝西北宗藩國--欽察汗國。1252~1260年,成吉思汗孫子旭烈兀進行第三次西征,遠至敘利亞、埃及、伊拉克等國家或地區,並在波斯地區建立了又壹個元朝西北宗藩國-伊利汗國。此三次西征,令成吉思汗及其·子孫被人稱為世界“征服者”。
成吉思汗與花刺子模帝國的決裂促成第壹次西征。花刺子模帝國是壹個新近成立的政治集團。雖然宗主沙或算端摩訶末的統治權很脆弱,但由於它承受了阿拉伯和波斯的輝煌文化,國家面積廣大,故令人對它產生錯覺。成吉思汗也將花剌子模的勢力估計過高,故尋求和它建立最友好的外交和商業關系。正因為這個目的,成吉思汗於1218年派壹個龐大的商隊和個人的代表前往花剌子模建立邦交。可是,當這些使者和商人抵達花剌子模的管轄區訛打剌時,訛打剌守將指責他們是成吉思汗的間諜,把他們殺了。成吉思汗知道後十分忿怒並要求賠償,但他的要求遭到拒絕,於是成吉思汗準備攻打花剌子模,展開了第壹次西征,這次西征以蒙古人完全的勝利結束,花剌子模國王在逃亡途中被抓後處死。
蒙古西征的第壹次西征成功後,蒙古帝國又在1235年展開第二次西征。這次西征仍由花剌子模的余孽挑起的。花剌子模國王謨罕默德之子紮剌勒丁,在蒙古滅花剌子模時從印度逃到高加索,成吉思汗認為他沒有政治能耐不必提防。豈料紮剌勒丁乘蒙古軍離去後,又潛回今日伊朗,而伊朗與伊拉克境內的突厥族人竟奉他為領袖,讓他重建了花剌子模帝國。在蒙古發動滅金戰爭前壹年,紮剌勒丁與鄰近的回教國家作戰,國力耗虛不少,蒙古軍乘時把紮剌勒丁的軍隊打敗。紮剌勒丁遂逃到曲兒忒地方,被當地鄉民刺死,花剌子模國才真正滅亡。蒙古軍打敗花剌子模國後,乘勢推進,占領了阿特耳佩占、大阿美尼亞、曲兒忒及谷兒只國。後再進兵中亞細亞,欲使這壹地區的國家成為蒙古的外藩,為了這個目的而展開了第二次西征。
蒙古於1253年進行第三次西征。當時,位於裏海之南的木剌夷國既不肯對蒙古稱臣,也不肯朝貢。這些行為對於當時已經揚威地中海的蒙古帝國是極之不尊敬的,為了懲罰這個國家,憲宗蒙哥便派其皇弟旭烈兀擔任西征統帥,帶同將領布而嘎、不花鐵木耳、貝住等出征木剌夷國,展開史無前例的第三次西征。當時俄羅斯地區的基輔羅斯公國也成為了侵略的目標,羅斯人與其他民族的聯軍同蒙古人在卡爾卡河畔對峙,聯軍被打敗,數以百計的基輔王公被殺,此後羅斯人也臣服於蒙古,開始了長達400年的被統治的時期。
蒙古騎兵
蒙古騎兵之所以無敵天下並不是靠刀槍,而是靠弓箭。蒙古人擁有當時射程最遠,殺傷力最大的組合式弓(這種武器通常由後背上的壹條動物筋,弓肚上的壹層角質物和中間的壹個木架組成。這種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75公斤之間,而很短小便於騎兵運用自如。這種弓射出的箭殺傷範圍可達200米,如果在箭上裝備上鋒利的金屬箭頭,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配合蒙古騎兵的機動力,使得蒙古人得以縱橫歐亞,無人能阻。 蒙古人極其擅長被古羅馬人稱為”安息人射箭法”的戰法,即騎射者壹邊逃走,壹邊向後方的敵人射箭。(蒙古人稱這種戰法為“曼古歹”)。這種戰術的精髓在於壹從遠距離攻擊敵人,二持續不斷的攻擊敵人,三不給敵人還手的機會。在這種攻擊下不論敵人的精神和裝甲多麽堅強,徹底崩潰只是時間的問題。當時歐洲騎士大多配備重盔重甲,雖然近戰時十分強大,機動力卻根本無法和蒙古騎兵相比。如果碰上蒙古騎射手,不僅追不上,連逃都逃不掉,只有作箭靶子的份。而且蒙古騎兵不像歐洲騎士那樣完全依賴強攻,他們只有當先用弓箭把敵人殺傷大半時才與敵人短兵相接。1241年4月,蒙古騎兵就靠這種戰法在多瑙河畔大破歐洲最精銳的十萬匈牙利大軍(由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率領),殺敵七萬余,用弓和箭演奏了壹曲”紅色多瑙河”,幾乎徹底消滅了歐洲的抵抗力量。若非窩闊臺不合時宜的去世,早在800年前黃種人就統壹整個歐亞大陸了
大規模的戰爭
東西方的軍隊由於地理障礙,除了歐洲軍隊和中東地區的軍隊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外,以中國為中心的東方軍隊從未與萬裏之外的西方軍隊打過照面。唯壹可能的機會,在亞歷山大攻克印度準備東進時,因病逝而告終。 蒙古人的戰術——蒙古在成吉思汗統壹各部落後,立即開始對中國北方的各王朝進行大規模的攻擊。蒙古軍隊在壹開始完全依賴騎兵的機動性和攻擊力,和過去的遊牧民族軍隊壹樣,沒有步兵攻堅力量的協同。在中原各高大堅固的城墻面前,強大的騎兵是無能為力的,盡管他們在野戰中所向無敵。很快,蒙古人從遼、金、西夏的軍隊上學到了步兵攻堅的本領,改變了繼往單純依賴騎兵的戰術,並且學會了運用漢族新的發明的火藥和拋石武器。[1]
部隊的機動性
在戰術的運用上,蒙古人特別強調的就是部隊的機動性,以遠距離的包抄迂回、分進合擊為主要戰術特征。蒙古人的遠距離機動達到了歷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們常常可以上百裏地大規模機動,使敵人很難預料和防範到他們的攻擊。他們在戰鬥中亦很少依賴單純的正面沖擊,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壹小部分騎兵不停地騷擾敵軍,受攻擊後後撤,待追擊的敵軍隊形散亂疲憊時,早已四面包抄的騎兵則在壹陣密集的弓箭射擊後蜂擁而來。這種戰術在過去的匈奴、漢族、契丹、女真人都用過。但像蒙古人壹樣利用四處遊騎做間諜,大規模的騎兵可以隨時遠距離攻擊的情形則沒有出現過。加之,蒙古人大量地編入**其他北方少數民族,使用漢族先進的攻堅器材擔任攻城的任務,使他們在東方無論是野地浪戰還是摧城拔寨,幾乎所向必克。
重裝甲騎兵
當時,歐洲的貴族重裝甲騎兵把人和馬用厚厚的鎧甲包裹起來。 首先是壹件保護身體長袖鎖子甲, 頭上也要戴上鎖子甲防護帽,還要戴上鐵面罩。頭和身體保護好之後,他們還要系上鎖子甲裹腿,好保護腳。這種裝備有點像航天員穿的航天服。這樣壹套鐵盔甲重達64斤! 騎兵的負重還不止這些,這還是保護裝置,打仗還要有武器,他們右手還要拿著長矛和大刀。另外左手還要拿著沈重的盾牌。這樣壹下來,歐洲騎兵每人大概要拿起壹百五六十斤的東西,沒有壹般的體力那是很難勝任的。 騎兵還不是最吃虧的,最吃虧的還是他們的戰馬。歐洲的重騎兵的戰馬是專門飼養的,只有專門飼養的馬,才馱得起這麽重的東西。 這種重騎兵和步兵結合的戰術當然有壹定優勢,但是,也有致命的缺陷。致命弱點就是笨。由於動量太大,難以及時剎車,沒有良好隊形的重裝甲騎兵會發生嚴重的互相踐踏。因此,只要他們的陣型壹旦被打亂,就會互相踐踏。有很多人誤解當時蒙古人的重甲比西方防護力輕,實際上蒙古人集中了大量的工匠制造盔甲,同時期西方重甲騎士也僅有鎖子甲,雙方的防護力在同壹層次上,而且歐洲騎兵也僅有壹部分著甲,至於絕大多數應征入伍當步兵的西方農民,是什麽甲也沒有的. 蒙古西征
射人先射馬
蒙古士兵使用的弓是向後彎的復合弓,由木材、牛角和筋層疊在壹起,射程可達270多米,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射中敵人。另外,大多數蒙古騎兵射箭技術非常高超,在飛奔之中射箭也極其準確,能夠反過頭向後精確射中追來的敵人,比起奧運會射擊冠軍不會差很多, 每個蒙古武士在壹場戰鬥中要佩帶至少60支箭,可以有效殺傷至少30名敵人。 因此,蒙古軍隊壹和敵人交鋒,首先就是撤退,和敵人拉開距離,用弓箭射殺敵人。這樣,敵人的刀劍無法對付遠距離的弓箭,蒙古軍隊就完全占據了優勢。 蒙古騎兵的弓箭無法穿透歐洲騎士的盔甲,箭射到他們的鎧甲上沒對他們造不成任何傷害。看到敵人的盔甲能夠有效防住他們射出的箭,他們就改射敵人的坐騎,掉下馬的騎士就成了蒙古騎兵隨意砍殺的肉雞。因為他們沈重的盔甲使他們爬也爬不起,跑也跑不動,只能伸著脖子等死。
動搖隊形混亂
歐洲聯軍的騎士們開始沖鋒,蒙古人總是將歐洲的騎士引入散漫的追擊,並始終保持在歐洲弓箭短小的射程以外,並不斷用箭雨覆蓋追擊的敵軍。追擊中原先整齊的陣形變得散亂不堪,步兵遠遠地落在後面。 當歐洲騎士在盔甲的重壓下疲勞時,蒙古人使用火炮和裝有巴豆和砒霜的毒藥球對其進行轟擊。那些跌落馬下的歐洲騎士由於盔甲笨重,行動不便,往往只能束手待斃。蒙古騎兵用長矛和馬刀壹個壹個地結果了他們的性命。 波蘭歷史學家德魯果斯在《波蘭史》壹書中記載了蒙古大軍使用了威力強大的火器的情況,波蘭火藥史學家蓋斯勒那時就親自躲在戰場附近的壹座修道院內,偷偷描繪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樣式。根據蓋斯勒的描繪,蒙古人從壹種木筒中成束地發射火箭,因為在木筒上繪有龍頭,因此被波蘭人稱作“中國噴火龍”。
利用結冰時發起戰爭
另外,蒙古軍隊常常利用冬季大河結冰時發起戰爭。戰例:1241年,蒙古蘇布臺和拔都分率大軍進攻東歐,強行越過喀爾巴阡山脈,準備於匈牙利平原會師,在兩支部隊遙遠的側翼還有兩個小規模的騎兵部隊,沿途橫掃波蘭、西裏西亞和東普魯士,掩護主力部隊的戰略意圖。匈牙利國王貝拉在蒙古軍隊進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軍的意圖,立即組織了10萬人的軍隊尋求與蒙古軍隊決戰,蒙古近六萬人的主力則避開匈軍的攻擊稍稍後撤。 四月,雙方最終則在紹約河畔對峙。匈牙利判明對岸是蒙古主力後,迅速地搶占了壹個巨大的橋頭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馬車連成堅固的兵營,等待蒙古軍隊的攻擊。蒙古軍在後續的工兵到達後,立即在黎明用威力巨大的拋石車和火箭向守衛橋頭堡的匈牙利軍隊射擊,守備部隊在前所未見的攻擊下瞬間潰敗,蒙古騎兵迅速穿橋而過,向剛剛醒來的匈牙利軍隊主力發起攻擊。當匈牙利人滿懷信心地列隊殺向數量處絕對劣勢的蒙古軍時,很快發現這並不是主力! 蒙古軍約三萬人的主力在近百裏遠的南方早已乘夜渡過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從背後殺向匈牙利軍隊,隊形混亂的匈牙利軍隊立即撤回堅固的兵營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營裏發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記載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產生強烈的毒煙)、燃燒油。這些攻擊武器大多為西方軍隊首次見到,其內心恐慌可以想見。蒙古人采用了“圍城必闕”的戰術,匈牙利 人迅速崩潰從缺口逃亡。但是,身著輕裝的蒙古軍隊速度和耐力遠遠高於逃跑者,可以不停頓地換馬四處截殺。紹約河戰役,匈牙利軍隊陣亡七萬余人。蒙古軍迅速攻克佩斯城,殺死十萬余人。 蒙古軍隊靠著部隊的高度機動性,在歐洲消滅了大量裝甲堅固但行動笨拙的歐洲軍隊。因為歐洲軍隊在速度上的劣勢,使得在戰場上逃回來的人極少,很久以來,歐洲人始終認為蒙古軍隊的數量極為龐大。另外,因為歐洲軍隊主要依賴近距離的格鬥殺傷,使得蒙古軍隊在運用機動作戰時,只有少量的傷亡。現代的歐洲軍事史學專家認為,歐洲軍隊和蒙古軍隊在戰爭中的傷亡比例,也許是冷兵器時代最懸殊的。
特殊的裝備蒙古馬
蒙古馬若用現代人的眼光看該是最劣等的馬了。 蒙古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礙能力也遠遠不及歐洲的高頭大馬。但是蒙古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強的馬,對環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無論是在亞洲的高寒荒漠,還是在歐洲平原,蒙古馬都可以隨時找到食物。可以說,蒙古馬具有最強的適應能力。蒙古馬可以長距離不停地奔跑,而且無論嚴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同時,蒙古馬可以隨時勝任騎乘和拉車載重的工作,這也是中國傳統的好馬最終全部被蒙古馬取代的原因。而且,蒙古馬在蒙古軍隊除了作為騎乘工具外,也是食物來源的壹種——蒙古騎兵使用大量的母馬,可以提供馬奶。這也減少了蒙古軍隊對後勤的要求。並且,蒙古騎兵通常備有不止壹匹戰馬。 蒙古馬的特殊優勢使得蒙古軍隊具有當時任何軍隊都難以比擬的速度和機動能力。比如,1241年冬季,蘇布臺的主力騎兵從魯斯卡山口越過喀爾巴阡山脈,突然出現在多瑙河流域的格蘭城下時,僅僅用了三天的時間,而布滿積雪的兩地之間的距離有三百多公裏,且多是無路的山地。中原的新式武器。蒙古人使用的發石車、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在中原的各個王朝原來是守備堅固的城防用於抵禦蒙古軍隊的。但蒙古軍隊掌握此類裝備後迅速用於對高大城防的攻擊。火藥和火箭類武器出現在冷兵器時代,其威力自然是驚人的,另外,對從未見過它們的敵人來說,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在歐洲戰場,很多時候火藥類武器尚未造成城墻被完全破壞的局面,守軍就會失去戰鬥的意誌開始棄城逃亡。 蒙古騎兵的各種裝備——因為蒙古騎兵從未象歐洲壹樣對兵種的武器進行嚴格的分工,加之不像歐洲軍隊使用的武器那樣笨重,所以蒙古騎兵隨身攜帶各種武器,使得其可以隨時完成不同的任務。蒙古騎兵隨身攜帶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馬刀、長矛、狼牙棒。值得壹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他們的弓箭較長大,需大約八十公斤的力量才能拉開(電視《馬可·波羅》中有他始終無法拉開蒙古人硬 成吉思汗
弓的場面),射程遠,幾乎是蒙古騎兵的最重要的殺傷武器。 此外,蒙古騎兵常常根據個人愛好裝備其它武器,譬如套馬的繩套和網馬的網套,這在正規的歐洲軍隊看來是匪夷所思也是防不勝防的。另外,蒙古騎兵的裝甲多為皮革制成,輕便堅韌,雖然遠不及歐洲重裝甲騎兵身上的鎖子甲,但負擔輕,容易保持長時間的戰鬥力,此外,不會象鐵制鎧甲那樣在嚴寒酷暑時節成為難以忍受的酷刑。
軍事化特殊社會組織
蒙古軍隊和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壹樣從小就是戰士。 在馬背上長大,從小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時候就早可以算成職業軍人了。由於在嚴寒和艱苦的環境中長大,都具有極為堅韌耐勞的性格,對物質條件的待遇幾乎從不講求,爬冰臥雪在其視為常事。遠距離跋涉更是從小的習慣。對物質條件的不講究,使蒙古軍隊的後勤負擔很輕。蒙古軍人擁有東西方各定居的農耕民族素無的連續作戰的意誌和能力,這是西方養尊處優的貴族騎兵們和中國被抓來的百姓永遠難望其項背的。和所有的敵人相比,蒙古人都在文化和物質上處於落後地位,大規模地攻占掠奪始終是激勵其保持旺盛戰鬥力的原因和動力。 對財富的渴望對殺人帶來的刺激使得蒙古人幾乎沒有停止對外發動戰爭時候。蒙古人放手讓士兵可以任意屠殺的政策,在心理上可以讓殺人的血勇刺激軍人的好戰情緒和原始勇氣,使得蒙古軍人成為極其勇敢野蠻的戰士。肆意的掠奪則部分解決了蒙古軍隊後勤供應問題。另外,蒙古各部落統壹後,幾乎把對外戰爭作為民族生存的依靠,遊牧反而降居次席,蒙古國走向了完全的軍事化道路。 為了訓練出最好的軍隊,蒙古人三四歲的孩子就被投入專門的軍事訓練部門進行軍事學習。他們被嚴格地進行騎馬、射箭的訓練。這些被從小訓練出來的孩子組成的騎兵部隊,戰鬥的素質和技能是極為驚人的,他們在馬背上無論是沖鋒還是快速撤退都能準確地射擊敵人,換言之,所有的普通戰士都是李廣那樣的神射手。這壹點,他們幾乎所有的異族敵人都無法作到。這也是歐洲軍隊在沒有給予蒙古騎兵殺傷的時候自己就遭到重大傷亡的原因。 蒙古人建立了與戰爭相適應的社會組織。各部落的領導即是生活生產的管理組織者又是軍事行動的管理組織者。對外發動戰爭時,可以全民動員,全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參加作戰行動。如對花剌子模國的長期圍困,就是全民參與,在城下放牧生活,維持軍隊持續不斷的攻擊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中原的新式武器
蒙古人使用的發石車、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在中原的各個王朝原來是守備堅固的城防用於抵禦蒙古軍隊的。但蒙古軍隊掌握此類裝備後迅速用於對高大城防的攻擊。火藥和火箭類武器出現在冷兵器時代,其威力自然是驚人的,另外,對從未見過它們的敵人來說,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在歐洲戰場,很多時候火藥類武器尚未造成城墻被完全破壞的局面,守軍就會失去戰鬥的意誌開始棄城逃亡。
原因總結
綜上分析,蒙古國軍隊在亞歐大陸東征西討所向無敵幾乎是必然的結果。而蒙古在日本和越南戰場上的失敗,恰好是因為這兩個戰場是蒙古軍隊最無法發揮優勢的地方。他們必須下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達目的地,抵岸後,在叢林山地面前,他們無法大規模地穿插機動,甚至還不能騎馬作戰。更糟糕的是潮濕的空氣讓他們適應大陸氣候的鼻子無法呼吸,他們成了病夫或被瘟疫奪去生命,就象歐洲軍隊不能適應他們壹樣,他們也不能適應這裏老是從叢林冒出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