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配黃梅戲經典唱段如下: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順手摘下這花壹朵,我與娘子戴發間。從此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妳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妳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妳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賣身》,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壹、黃梅戲的保留劇目之壹。作品講述了七仙女不顧天規,私自下凡與董永結為伉儷,憧憬美好生活,最終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愛情故事。
1952年班友書等改編了《路遇》壹折,將董永由秀才改為農民,將七仙女由“奉旨成婚”改為“思凡下嫁”;1953年陸洪非改編了全本,形成了《賣身》、《鵲橋》、《路遇》、《上工》、《織絹》、《滿工》、《分別》七場戲。
後來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不斷磨合定型為始於《鵲橋》,終於《分別》的六場次。該劇獲得第壹屆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劇本壹等獎、優秀演出獎、導演獎、音樂獎,被評為建國50周年經典劇目,獲得第二屆全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
《天仙配》戲文賞析:
文人雕詞琢句的功夫在戲文似乎沒有派上用場,這也是地方戲區別於大雅昆曲的標誌。如《天仙配》開場,天上的仙女偷窺人間,比之雲遮霧繞仙氣邈邈的天上,人間“漁、樵、耕、讀”的平常日子在女仙們眼中都是飽含詩意的。
七位仙女分別對“漁、樵、耕、讀”的生活唱出最美的贊嘆,即備受讀者贊賞的“七女四贊”,“四贊”用語天然,不雕琢,不用典,不古奧,是標準的民歌體,提及民歌,往往會讓壹般讀者產生俚俗的聯想,這壹段戲文有雅有俗。
但創作者在戲文的俗與雅的尺度上頗為講究,根據人物身份來把握“雅”與“俗”的標準,巧妙地融雅於俗,從而把戲文提升到雅俗***賞的審美層面。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天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