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皇四年(23年),綠林軍進攻長安,三輔地區隨之爆發了反莽起義,新朝政權搖搖欲墜,崩潰在即。王莽的親屬也開始考慮退路,他的堂兄弟、衛將軍王涉聯合大司馬董忠策動政變,並拉攏劉歆參與此事。經歷了政治坎坷後的劉歆心有余悸,處處謹慎小心到了極點,不為他們的說詞所動,情急之下的王涉聲淚俱下地勸說劉歆,希望他能***同參與密謀。
劉歆與王莽還是親家,但考慮再三,想到王莽殺了他的兩個兒子,不由恨得咬牙切齒,若不趁早起事,殺身大禍也遲早要臨頭,因此橫下壹條心,同意和王涉、董忠密謀政變。
王、董主張立即動手,作為天文學家的劉歆不同意,認為壹定要按照天象等太白星出現才能發難,不然就會兇多吉少。心急火燎的董忠又把此事同主張造反的起武侯孫極商量。孫極回到家中,心煩意亂,茶飯不思。他的妻子感到奇怪,壹再追問,終於得知實情,大驚失色,連忙和其弟謀議。其弟壹聽,也十分害怕,趕忙逼著孫極壹道去向王莽告發。
正在為各地反抗大軍發愁的王莽得知他的堂兄和兒女親家竟然也要謀反,氣得發昏。但他不動聲色地派人把三人***同召來。三人不知密謀已泄,毫無防備地來到宮中,看見王莽臉色鐵青,也不言語,只是示意侍從責問三人有無謀反之事。三人知事已泄露,壹切申辯都是多余,遂低頭認罪。
王莽命人將三人拿下。董忠拔劍要自殺,侍中王望以為他要刺殺王莽,大喊:?大司馬要造反了!?中黃門立即用亂劍刺死董忠。在壹片混亂中,劉歆、王涉也拔劍自殺。王莽對董忠恨極,命前來護衛的衛士斬碎董忠的屍體,又將其家滅族。王涉是王莽的親屬,劉歆是他的寵臣,又是姻親,公布他們謀反的事實對王莽不利,因此王莽對他們的死決定秘而不宣。
但是新朝的改制已經徹底失敗,新朝的崩潰也已不可避免。王莽無可奈何地派遺風俗大夫司國憲等人分赴各地,宣布井田令、奴婢令等等從他做皇帝以來頒布的壹切詔令統統廢除。
前後十數年的?改制?,終於以徹底失敗而告終。但是,由於起義軍已經逼近都門,風俗大夫根本無法奔赴各地去宣布這個詔書。而事實上,這些措施早就名存實亡了。與王涉、董忠、劉歆謀反事件同壹年,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為更始帝,改元更始元年,王莽得知大驚,預感到自己的末日已經不遠了。
王莽地皇四年、更始元年(23年)九月,長安城東北的宣平門(百姓俗稱為都門)被更始軍攻破,漢軍洪水決堤般湧入長安城,殺聲震天,王莽部下的殘兵敗將,在宮城北朗之下負隅頑抗。漢軍中傳下命令:捉住王莽,封官且賞。
受到刺激的七百多名漢兵沖到最前面,作戰異常勇敢。第二天,城裏的青壯年自動聚集起來,燒毀了未央宮的壹個便門,齊聲大呼:?反賊王莽,還不出來投降!?此時的未央宮已是壹片火海,王莽如喪家之犬般在火海中四處逃竄。然而在這個時候,他還沒忘記把保佑自己登位的符命帶在身邊。臉色蒼白的王莽,邊逃邊為自己壯膽:我是天生有德的,漢兵能把我怎樣呢?
第三天,被火光和血汙嚇得半死的王莽,在壹千多個也差不多嚇得半死的公卿百官們的扶持下,從前殿沿宮中陛道西出白虎門,那裏已準備好車馬。王莽匆忙上車,在眾人的擁持下來到未央宮滄池中間的漸臺上。漸臺高十丈,四面環水。王莽君臣千余人逃上漸臺,以為這裏可以茍全性命。王莽戰戰兢兢地抱著符命和威鬥,祈求神靈保佑,同時命令衛士拼命抵抗已經攻進宮中的漢軍。
但衛士最終敵不過如潮水般湧來的漢軍,漢兵追到漸臺下,把漸臺圍得水泄不通。臺上臺下發生了激烈的戰鬥。混戰之中,長安商人杜吳揮劍將王莽砍死,校尉公賓就上前將王莽的頭砍下。中國歷史上最令人難以理解的皇帝就這樣死掉了。
王莽的頭顱被送到更始帝劉玄那裏,劉玄命令將王莽的首級懸掛在宛縣的鬧市街頭示眾。老百姓看到這個喜好玩弄兩面手法的虛偽皇帝的頭顱,怒不可遏,壹擁而上搶了下來,往地上猛摔亂踢,王莽的頭顱頓時血肉模糊。人們還嫌不解恨,撬開王莽的嘴巴,勾出舌頭,用利刃切成小塊,大家搶著壹人壹塊地吞了下去。王莽用他的長舌不知欺騙了多少人!
這壹年,王莽68歲。從38歲做大司馬,51歲居攝,54歲做皇帝,68歲被殺,王莽在西漢末年的舞臺上整整混了30年。王莽用他的發跡和毀滅的歷史,表演了兩漢之際壹幕幕復雜多變、跌宕起伏的醜劇、鬧劇。他曾想用自己炮制的救世良方緩和社會矛盾,使自己成為壹個救世的英雄,歷史卻讓他成為壹個可愛的小醜、亂世的奸雄,成為壹個十足的野心家、陰謀家。
如果王莽只是為了奪取權力,當皇帝,他並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而且他已經相當平穩地取得了漢朝的最高權力,又順利當上了新朝的皇帝。但王莽不但要當皇帝,還想當聖君,這樣脫離實際的目標就註定了他的悲劇下場。
王莽?托古改制?,壹味地復古,把儒家經典中描述的古代理想社會當成了可以實現的目標。不少成功的開國皇帝在上臺前並沒有什麽政治藍圖,或者雖然作過許諾,在上臺後就變得現實了。然而王莽卻在上臺以後以更大的熱情頑固地推行他的復古改革,也把自己推上了絕路。他泥古不化,壹切都要符合古義,竭力恢復古代的社會面貌,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不滿以致憎惡。
王莽在上臺前曾刻意充當道德的典範,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散盡家產,甚至逼死兒子,讓家屬過苦日子,隨時都要謙恭有禮。但這不會妨礙別人,也不損害其他人的利益,所以能贏得得壹片贊揚。
當他掌握朝政大權以後依然故我,情況就不同了。壹方面,王莽會從自己的邏輯出發,提出不切實際的、高於法律規定的道德目標,如?市無二賈,官無獄訟,邑無盜賊,野無饑民,道不拾遺?等。
由於在實際生活中根本做不到,強迫推行的辦法只能自欺欺人。另壹方面,他的行為迫使臣下仿效,但這樣高的要求沒有人受得了,除了少數人能以兩面手段應付自如外,多數人會敬而遠之,與王莽離心離德。例如,王莽為救濟災民帶頭捐資,大臣雖然也紛紛響應,但從心裏樂意這樣做的人壹定不會多。
很難說王莽不想解決西漢末年以來嚴重的社會危機與尖銳的社會矛盾,也不能認為他本來就是壹個徹頭徹尾的狡詐之徒。正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放言》所說:?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壹生真偽復誰知?歷史環境和現實社會,特別是政治舞臺上的鬥爭需要,會極大地改變壹個人。但最重要的,還是王莽所代表的統治集團的屬性,決定了他的所作所為。
這種統治集團屬性的種種表征,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變,這也就決定了王莽個人特性的演變,不可能超越他所歸屬的集團。王莽的改革與歷史上其他改革的不同之處在於,其?托古改制?的所有壹切,都是建立在虛無縹緲的基礎上的。
王莽改制失敗的原因,可以歸諸以下方面:
壹些改制的內容與客觀實際情形相去甚遠。如王莽頒布詔令,變天下的土地為?王田?,將私有土地收歸國有,改變土地的所有制形態,借此以消除土地兼並的社會現象。但是,經過數百年發展的土地私有制,已經不可能憑壹紙空文改變,王田制在實行過程中,遇到了不可克服的矛盾,終使其束手無策。土地不準買賣的規定,更難以行得通。
因為自從地主階級的土地私有制產生後,土地買賣就成為它的必然伴侶。王莽推行的更名奴婢為?私屬?的政策,實質上也是脫離實際的復古主義空想。王莽頒布的城市經濟政策,即五均、六管法,本身並不錯,但是執行的結果,卻證明它是壹個以聚斂財富為目的的搜刮政策。這是因為,王莽任用的主持這些事業的官員,絕大部分是原來的工商業主,由於政府無力控制他們,他們便利用這種新的身份,肆無忌憚地以權謀私、巧取豪奪。
另壹些改制的內容則與客觀規律根本悖背。如王莽的幣制改革,每次改革差不多都是以小易大、以輕易重,這破壞了價值規律。王莽宣布將黃金、白銀收歸國有,不予兌換,更是壹種公開的強盜行徑!同時,貨幣改革又置貨幣自身的規律於不顧,壹次竟將五種不同的幣材、六種不同的貨幣和28個品類,壹並投入流通領域,而各類貨幣之間的比價又無合理規定,勢必引起災難性後果。同時社會經濟生活要求貨幣長期使用、幣值穩定,經常變更,乃幣制政策之大忌。
可是,王莽在六年之中就進行了四次幣制改革,其變動之速,在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王莽還兩次裂土分封、授諸侯領土,用理想化的周代分封制欺騙他的臣僚。而自秦王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以後,郡縣制就是比較適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地方行政體制。王莽異想天開的想在這壹制度已經確立兩百多年以後,全面恢復西周的分封制,實質是想?復古?到了癡迷的、不可理喻的程度。
在民族問題上,王莽無事生非,同樣慘遭敗績。王莽將他心裏視非漢民族為?蠻夷戎狄?的想法,不合時宜地付諸現實,最終引起了曠日持久的全面民族戰爭。
王莽發跡和毀滅的歷史無非證明了,西漢末年業已墮落的統治集團想靠自己的力量改朝換代,以期改變舊王朝衰敗局面的企圖和實踐,是不可能成功的。建立在同壹社會集團基礎上的不同牌號的統治者,可以用陰謀手段完成政權的替換,但沒有也不可能改變原來腐朽統治的本質。欺騙性的?改制?不可能緩解社會危機,其結果只能加深人民的苦難,激化社會矛盾,最後在嚴重的社會危機中加倍破壞社會,同時也毀滅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