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如下: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句話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詳,幼時的我們在父母與老師的諄諄教誨中,明白壹定要善良,要做個好人。
直到長大以後,直到看見了某些幼時未曾得見的陰暗壹角後,我們才慢慢發現這個世界並沒有那麽公平,也沒有那麽絕對,善惡或許根本不存在報應之說。
因果輪回,在某些時候總是會壹些負面消息直接證偽,此時深信不疑的廟宇也在瞬間傾塌,廟宇中供奉的心中的“神明”也變得黯淡無光。
而那些屢見不鮮的負面報道讓越來越多的人不敢做好人,不敢做好事,好人好像真的不長命,“禍害”好像真的會遺千年。
進化心理學:人類天性即“向善”,這是生存的必要條件。
將做好事的行為以及善良從心理學視角來定義,即是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行為也叫利社會行為,是指個體在無明顯好處的情況下,自願做出的有利於社會發展的壹些行為。
心理學界將個體的親社會行為根據行為的目的分為了兩類:壹類是完全的利他行為,即我付出的壹切,都是自願的,不奢求任何回報,這壹切都只是純粹的助人。
另壹類是帶有目的性的親社會行為,如熱心公益可以讓自己的名聲與形象在別人眼中更加正面,以博得他人喜歡,同時也會涉及到助人行為會帶來的某些精神上與物質上的嘉獎。
不管是以各種原因為出發的親社會行為都是壹種需要對他人施加援助的行為。如果從進化心理學視角來看,親社會行為與善良都是人類進化過程中重要條件,孤立無援的人更容易命喪危機四伏的原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