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外無物,是出自宋代哲學家陸九淵的“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基礎上提出的,即“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王守仁和陸九淵是“心學”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屬儒學範疇。
2、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府修文縣治,現為貴州省修文縣龍場鎮)當驛丞。他來到中國西南山區,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使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為人的內心中自然包含世界運行的規則(心即理)。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聖人的光明品質,人人都是具備,這個光明品質即是良知,良知想從外面的事物尋找是錯誤的)史稱龍場悟道。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裏,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壹天半夜裏,他忽然有了頓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