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古詩之所以會有兩個名字,主要是因為古詩是從古代流傳至今的,在流傳的過程中經過了很多的音譯,也會出現不同的版本,所以就會導致古詩會有2個甚至多個名字。
古詩乃文學之祖,藝術之根。詩是壹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而詩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壹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
古詩是詩人對現實觀念或世俗理念的不認同而感發的憤怒和不滿,古詩的本質的特征是抒情美。最優美之處在於站在人類歷史的高度來閃現出詩的時代光環。
古詩的發展:
唐朝是詩的國度,詩人輩出。如被稱為“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邊塞詩稱著的岑參、高適、王之渙;以田園詩著稱的孟浩然;特別是被譽為詩仙的李白、詩聖的杜甫以及民眾詩人白居易等等,如同燦爛的群星,光輝千秋。唐朝詩歌發展達到了頂峰。五言詩、七言詩、雜言詩,如同萬芳園中的百花,競相鬥艷。特別是又湧現出壹種新的詩體——格律詩,更加光彩奪目。
律詩是壹種有嚴格格律要求的詩體。它對詩篇的字數、句數、用韻、聲調的平仄、詞語的對仗等等,都有嚴格的規定。這種詩體是以前所未有的。為了表示與古體詩的不同,唐代稱之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律詩是唐詩的代表,它被以後歷代詩人所承襲。唐以後之詩,雖然也有許多佳作名篇,但基本上沒有重大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