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杜拉斯 | “我認識妳,我永遠記得妳”

杜拉斯 | “我認識妳,我永遠記得妳”

壹個與昆德拉、村上春樹和張愛玲並列的小資讀者,壹個富有傳奇人生經歷、驚世駭俗叛逆性格、五色斑斕愛情的藝術家,壹個被看成當代法國文化驕傲的作家,壹個引導世界文學時尚的作家——杜拉斯。

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原名瑪格麗特·陶拉迪歐,出生於法屬印度支那西貢,畢業於巴黎大學,法國作家、電影編導。

杜拉斯的人生是驚世駭俗的,是放蕩不羈的,她甚至宣稱: “如果我不是壹個作家,我會是妓女。” 在杜拉斯的眼裏,愛情和性都是重要的,這和她的獨特經歷有著很大的關系。

1914年,瑪格麗特·杜拉斯生於印度支那嘉定市(即後來越南的西貢/胡誌明市)。她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波雷諾(柬埔寨)是當地小學的教師,她有兩個哥哥,1921年她父親去世。

杜拉斯遇見她生命中第壹個男人的時候只有15歲,這是壹個叫李雲泰的中國男人。李雲泰幫助她家渡過難關,是她的第壹個也是令她終身難忘的情人。那時她還生活在支那的土地上,他和她既不是青梅竹馬,也不是門當戶對,他們之間只是中國富少和法國情婦的關系。這段戀情註定沒有結果,最後,她帶著創傷永遠離開了湄公河,這段情感往事也在被埋藏了五十多年後才向世人吐露。於是才有了《情人》。

回到法國後,杜拉斯情事不斷,丈夫羅貝爾·昂泰爾姆是她前壹個情人的朋友,三人之間甚至還有過壹段復雜的三角戀情。兩人最終沒能攜手白頭,因為兩個人各自出軌了,羅貝爾愛上了壹個年輕的女人,杜拉斯則對英俊的迪奧尼斯·馬斯科羅迷戀不已,在這期間,杜拉斯創作了《厚顏無恥的人》《抵擋太平洋的堤壩》《琴聲如訴》等眾多作品。

可惜迪奧尼斯也沒能成為她最終的伴侶。杜拉斯遇到了熱拉爾·雅爾羅,相似的人總會互相吸引,雅爾羅和杜拉斯壹樣,骨子裏埋藏著瘋狂,兩人在壹起的時候,壹起在夜裏遊蕩,壹起沈溺與酒精作伴,甚至互相毆打。這瘋狂的生活最終以雅爾羅的去世而終結。

在這之後很多年,杜拉斯身邊的男人換來換去,直到揚·安德烈亞的出現。揚比杜拉斯小了39歲,出於對杜拉斯的崇拜,他壹直陪在杜拉斯身邊,照顧她,直到她去世。揚是杜拉斯的忠實粉絲,他從很早就開始閱讀杜拉斯的作品,盡管如此,兩人的第壹次相遇是在1975年,在杜拉斯到戛納參加壹場討論會的時候,討論會結束後揚拿出《毀滅吧,她說》讓杜拉斯簽名,並表達了自己想寫信給她的願望。

杜拉斯留給揚自己在巴黎住所的地址,故事就這樣開始了。揚時常給杜拉斯寫信,聊很多,有時是關於其作品的談論,有時只是幾句簡短的摘抄,持續了五年之久。他們在杜拉斯壹場因酗酒造訪的疾病結束後見面了,揚的陪伴給了杜拉斯極大的慰藉,直到杜拉斯生命的最後壹刻。

杜拉斯死後,揚徹底封閉自己,甚至自殺。三年後,揚出版了《情人杜拉斯》,紀念他和杜拉斯在壹起的歲月,他在書中寫道:

杜拉斯的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可是《情人》沒有。

小說《情人》最初起源於壹本家庭影集,她在尋找相片的時候找到了自己在交趾支那時期的少女照片,想起了那被她近乎忘卻的中國男子,隨著記憶的復蘇,壹個關於白人少女和中國男子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正在成型。隨著文字越寫越多,揚建議杜拉斯以之另寫壹本小說。

《情人》是壹部具有自傳色彩的小說,但不等同於自傳體作品,這是作者根據自己年少時的生活經歷為底本進行的創作,這本書“大部分是由過去已經說過的話組成的”。他是控制殖民地廣大居民不動產的少數中國血統金融集團的壹員,壹個早已過世的母親,壹個躺在床上整天吸食鴉片經營財產的父親。在這樣的環境中,註定了他沒有勇氣忤逆父親,註定了他不可能娶到自己心愛的白人女孩。這愛情是那麽新,那麽強烈,強行和她分開,也許是打斷骨頭連著筋。

人是社會的產物。她是白人,卻不是上層白人,來自叢林,父親去世,母親依靠在當地的小學執教的微薄收入拉扯她和兩個哥哥,毫無地位可言,以上種種,讓她不受白人待見,直到她成了壹個中國人的情婦,西貢的有錢人甚至告誡他們的女兒:“不許和她講話,和那個女孩,因為她和中國人上床。”他是中國人,盡管有錢,卻不被她的家人接受(他們看到的只有他的錢),她的家人不喜歡他,白人也看不起他。與此同時,他那總是躺在床上與大煙相伴的父親在知道他有壹個白人情婦時甚至威脅他要取消他的繼承人資格,要求他盡快和未婚妻完婚,他請求給他壹點時間,他的父親卻說,寧可看著他死。

她問,“她美嗎?”

他說,“她很有錢。”

杜拉斯在書中還以自己的兄長和母親為原型創作了人物:壹個脾氣暴躁不求上進的大哥,總是靠母親養活,他偷母親的錢,甚至偷仆人的錢,只是為了去吸鴉片;壹個身體孱弱的二哥,最後死於支氣管肺病。

小說的結尾描寫了打來的壹個電話:他對她說,和過去壹樣,他依然愛她,他根本不能不愛她,他說他愛她將壹直愛到他死。

可“我已經老了。”

文章來源於公眾號“暮時舊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