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山水應得山川的要領和奧秘,徒事臨摹,便會事事依人作嫁,自為畫者之末學。——1948年語。見王伯敏編《黃賓虹畫語錄》
法從理中來,理從造化變化中來。法備氣至,氣至則造化入畫,自然在筆墨之中而躍現於紙上。——1953年語。見王伯敏編《黃賓虹畫語錄》
我要遊遍全國,壹方面看盡各種山水的曲折變化;壹方面到了某處,便發現某時代某家山水的根據,便十分註意於實際對象中去研究那家那法,同時勾取速寫稿,並且以自然的無窮豐富,我也就在實際的對象中,去控索各種各樣的表現方法。——見朱金樓《近代山水畫大家——黃賓虹先生(上)》
學那家那法,固然可以給我們許多啟發;但那家那法,都有實際的自然作根據。古代畫家往往寫生他的家鄉山水,因而形成了他自己獨到的風格和技巧。——見朱金樓《近代山水畫大家——黃賓虹先生(上)》
古人論畫,常有“無法中有法”、“亂中不亂”、“不齊之齊”、“不似之似”、“須入乎規矩之中,又超乎規矩之外”的說法。此皆繪畫之至理,學者須深悟之。——1955年3月病中語。見王伯敏編《黃賓虹畫語錄》
對景作畫,要懂得“舍”字;追寫物狀,要懂得“取”字。“舍”、“取”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揮毫。——1955年3月病中語。見王伯敏編《黃賓虹畫語錄》
畫山水要有神韻,畫花鳥要有情趣,畫人物要有情又有神。圖畫取材,無非天、地、人。天,山川之謂;地,花草、蟲魚、翎毛之謂,畫花草,徒有形似而無情趣,便是紙花;畫人最復雜,既要有男、女、老、幼之別,又要有性格之別,更要有善、惡、喜、怒之別。
山水畫家,對於山水創作,必然有著它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四:壹是“登山臨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後行”。此四者,缺壹不可。
落筆應無往不復,無垂不縮。往而復,使用筆沈著不浮。
作畫運用中鋒有兩法:壹是劍脊法,線之中間留有壹條白痕,兩面光,宜畫秋樹枯木,非下苦功,不易得法。壹是圓柱法,線之中間有壹條黑痕,兩面光,畫巨石常用,畫樹亦可。
用側鋒特點,在於壹面光,壹面成鋸齒形。余寫雁蕩、武夷景色,多用此筆。
勾勒用筆,要有壹波三折。波是起伏的形態,折是筆的方向變化,描時可隨對象的起伏而變化。王蒙善用解索皴,即以此得法。
皴法變化極多,打點亦可作皴,古人未有此說,余於寫生時悟得之。
積點可成線,然而點又非線。點可千變萬化,如播種以種子,種子落土,生長成果,作畫亦如此,故落點宜慎重。《芥子園》中論畫點,似嫌過板,法宜活,而不宜板,學者應深悟之。
畫中兩線相接,與木工接木不同,木工之意在於牢固,畫者之意在於氣不斷。
作畫打點,應運用實中有虛法,才能顯出靈空不刻板。
點點染染,用筆運墨宜分明,但又不要太分明。應該既分明,又不分明為妙。畫春光明媚,點染不必太分明,宜求其通體光潔,此是以不分明而求分明。畫湖山煙雨,點染宜分明,當於筆跡間得雨意,墨韻中出煙霧,此是以分明而使不分明。畫法善變,學者可以壹試。
用墨有:濃墨法、破墨法、積墨法、淡墨法、潑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作壹幅畫,均可巧妙運用。倘能極其自然,即得上乘之奧秘,可謂之法備。
“登山臨水”是畫家第壹步,接觸自然,作全面觀察體驗。“坐望苦不足”,則是深入細致的看,既與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為師,要心裏自自然然,與山川有著不忍分離的感情。“山水我所有”,這不只是拜天地為師,還要畫家心占天地,得其環中,做到能發山川的精微。
“三思而後行”,壹是作畫之前有所思,此即構思;二是筆筆有所思,此即筆無妄下;三是邊畫邊思。此三思,也包含著“中得心源”的意思。——1948年語。見王伯敏編《黃賓虹畫語錄》
三陵自然之山,總是有黑有白的。全白之山,實為紙上之山,自然中不是這樣。清代四王之山全白,因為他們都專事模仿,不看真山,不研究真山之故。——見朱金樓《近代山水畫大家——黃賓虹先生(上)》
用筆壹涉圖繪,則有關乎全局,不可不慎。筆乃提綱挈領之總樞紐,遍於全畫,以通呼吸,壹若血脈之貫註全身。意存筆先,筆外意內,畫盡意在,像盡神全,是則非獨有筆時須見生命,無筆時亦須有神機內蘊,餘意不盡。以有限示無限,至關重要。——見張振維《渾厚華滋剛健婀娜》
筆力透入紙背,是用筆之第二妙處,第壹妙處,還在於筆到紙上,能押得住紙。畫山能重,畫水能輕,畫人能活,方是押住紙。——1948年語。見王伯敏編《黃賓虹畫語錄》
作畫最忌描、塗、抹。描,筆無起伏收尾,也無壹波三折;塗,是僅見其墨,不見其有筆,即墨中無筆也;抹,橫拖直拉,非人用筆,是人被筆所用。——1948年語。見王伯敏編《黃賓虹畫語錄》
用筆時,腕中之力,應藏於筆之中,切不可露出筆之外。鋒要藏,不能露,更不能在畫中露出氣力。——1948年語。見王伯敏編《黃賓虹畫語錄》
趙孟頫謂“石如飛白木如籀”,頗有道理。精通書法者,常以書法用於畫法上。昌碩先生深悟此理。我畫樹枝,常以小篆之法為之。——1948年語。見王伯敏編《黃賓虹畫語錄》
吾嘗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畫。凡山,其力無不下壓,而氣則莫不上宣,故《說文》曰:“山,宣也”。吾以此為字之努;筆欲下而氣轉向上,故能無垂不縮。凡水,雖黃河從天而下,其流百曲,其勢亦莫不準於平,故《說文》曰:“水,準也”,吾以此為字之勒;運筆欲圓,而出筆欲平,故能逆入平出。凡山,壹連或三峰或五峰,其氣莫不左右相顧,牝牡相得;凡山之石,其左者莫不皆左,右者莫不皆右。凡水,其波浪起伏無不齊,而風之所激則時或不齊。吾以此知字之布白,當有顧盼,當有趨向,當寓齊於不齊,寓不齊於齊。
凡畫山,其轉折處,欲其圓而氣厚也,故吾以懷素草書折釵股之法行之。
凡畫山,其向背處,欲其陰陽之明也,故吾以蔡中郎八分飛白之法行之。
凡畫山,有屋有橋,欲其體正而意貞也,故吾以顏魯公書如錐畫沙之法行之。
凡畫山,其遠樹及點苔,欲其渾而沈也,故吾以魯公正書如印印泥之法行之。
凡畫山,山上必有雲,欲其流行自在而無滯相也,故吾以鐘鼎大篆之法行之。
凡畫山,山下必有水,欲其波之整而理也,故吾以(李)斯翁小篆之法行之。
凡畫山,山中必有隱者,或相語,或獨哦,欲其聲之可聞而不可聞也,故吾以六書會意之法行之。
凡畫山,山中必有屋,屋中必有人,屋中之人,欲其不可見而可見也,故吾以六書象形之法行之。
凡畫山,不幾真似山;凡畫水,不必真似水;欲其察而可識,視而見意也,故吾以六書指事之法行之。
——見陳柱《八桂豪遊圖記》(刊1936年《學術世界》壹卷第十壹期)
落筆應無往不復,無垂不縮。往而復,使用筆沈著不浮。——1948年語。見王伯敏編《黃賓虹畫語錄》
作畫運用中鋒有兩法:壹是劍脊法,線之中間留有壹條白痕,兩面光,宜畫秋樹枯木,非下苦功,不易得法。壹是圓柱法,線之中間有壹條黑痕,兩面光,畫巨石常用,畫樹亦可。——1948年語。見王伯敏編《黃賓虹畫語錄》
用側鋒特點,在於壹面光,壹面成鋸齒形。余寫雁蕩、武夷景色,多用此筆。——1948年語。見王伯敏編《黃賓虹畫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