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描寫的是農村最普通的情景:秋天的田野看上去壹望無際,麥收後的土地上,有三個農婦正彎著身子細心地拾取遺落的麥穗。在她們身後是堆得像小山似的麥垛,這似乎和她們毫不相關。我雖然看不清這三個農婦的相貌及臉部的表情,但她們的身姿卻彰顯出古典雕刻壹般莊重的美。三個農婦的動作,雖然角度的不同,但動作的連接好像是壹個農婦拾穗動作的分解圖。那個紮紅色頭巾的農婦正快速的拾著麥穗,另壹只手握著麥穗的袋子裏那壹大束,看得出她已經撿了壹會了,袋子裏已經有了收獲;還有那個紮蘭頭巾的婦女已經被不斷重復的壹上壹下彎腰動作累壞了,她顯得疲憊不堪,將左手撐在腰後,來支撐身體的力量;畫右邊的那個婦女,側臉半彎著腰,手裏捏著壹束麥子,正仔細巡視已經拾過壹遍的麥地,看是否有漏撿的麥穗。三個農婦如此地往復地勞動,是為了全家的溫飽,她們懷著對每粒糧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辭辛苦地拾著麥穗。我想她們可能是祖孫三代,或是母親和兩個女兒,或是兩個媳婦和婆婆。總之,三個婦女給我的聯想太多了。這說明米勒的畫空間很大了,給讀者的想象空間更大。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這是壹幅十分真實、親切、美麗而又給人以豐富聯想的農村勞動生活的圖畫。從這幅畫上我看出畫家米勒對勞動人民甘苦的深刻理解,似乎理解了白居易的“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義。
米勒的其它作品內容通俗易懂,簡明單純,但又絕不是平庸淺薄,而是寓意深長,發人深思的。米勒是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大師,他的大量的以農民題材為主的油畫、素描、版畫,給了我深刻的啟示和感悟。
米勒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的兒子,他出生在諾曼底的壹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種過田。 23歲時到巴黎師從於畫家德拉羅什,這位從鄉下來的年輕人,當他走進盧浮宮的大廳時驚喜地說道:“我好像不知不覺地來到壹個藝術王國 ......”
米勒是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受人民愛戴的畫家。他那純樸親切的藝術語言,不僅被廣大法國農民所喜愛,也被世界人們所喜愛。
米勒筆下的農夫是疲憊、窮苦、終日操勞的貧困者。畫中人物是衣衫檻樓,肌膚黝黑,佝樓的身軀,粗大的手掌,這是米勒的美學,也是米勒要為之嘔心瀝血地贊美歌頌的農民的形象。小說家羅曼·羅蘭說:“他們日復壹日地勞動,來養育這偉大的民族,他們日復壹日地勞動,來締造這美麗的國家。”
通過這幅畫,我感覺到米勒對大自然和農村生活有壹種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愛生活、愛勞動、愛農民,他曾說過:“無論如何農民這個題材對於我是最合適的。”他在巴比松的第壹幅代表作品是《播種者》。以後相繼創作了《拾穗》和《晚鐘》等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