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d小調第九交響曲的樂章梳理

d小調第九交響曲的樂章梳理

是整部作品的精髓,通常劃分為兩個部分 ——序奏以及人聲。在壹些唱片中,第四樂章單獨占據壹個軌道,也有壹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聲獨唱、重唱、合唱部分分為兩軌,但其實上兩者都屬於第四樂章這個整體。其中的人聲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國詩人席勒的詩作《歡樂頌》。但在人聲部分上臺之前,音樂經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這個序奏部分是堅強剛毅,驚心動魄的。接著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歡樂頌”的主題,好像壹縷陽光突破濃密的雲層灑向大地,整個歡樂的主題漸漸拉開序幕,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國就在眼前!

經過了壹系列的鋪墊,人聲部分終於浮上水面,開始了《歡樂頌》的吟唱。伴隨著激情澎湃的唱詞和急速雄壯的旋律,《歡樂頌》唱出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熱望。當然貝多芬並沒有照搬席勒的原詩,而是以自己獨到的理念,配合音樂的需要做了壹定的刪節和修改。在激動人心的歌詞和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個不同聲部人聲的獨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團的合唱下,《歡樂頌》得到了升華,欣賞的人們得到的是無與倫比的奮進力量和精神支柱。樂章的最後,這種氣氛被表現到了極致,整部作品在無比光明、無比輝煌的情景下結束。

如今《d小調第九交響曲》被公認是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說歡樂頌是貝多芬交響樂的顛峰之作,更因為整部作品仿佛是貝多芬壹生與其命運的壹部鬥爭史。樂曲的第壹、第二樂章均采用小調,表現了貝多芬早年的命運多舛,痛苦與絕望壹直伴隨著他、折磨著他。但他壹直堅持著,頑強地與命運抗爭著。慢慢地,痛苦轉為寧靜(第三樂章),以至到最後他完全得到解脫,得到了真正的永恒的最終的歡樂(第四樂章)。鬥爭,壹直充斥在貝多芬的作品中。尤其是《d小調第九交響曲》,更能給在痛苦與絕望洶湧的風浪中掙紮的人們以無窮的力量和希望。 目前公認的最佳版本為威爾海勒姆 富爾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拜羅伊特節慶管弦樂團及合唱團的版本,入選《留聲機》百大唱片、日本名盤三百和《企鵝唱片指南》評鑒三星帶花。並於1997年被EMI公司收錄進入20世紀偉大錄音系列(Great Recordings of the century)

富爾特文格勒對貝多芬的理解十分深入,他曾對貝多芬有過如下評論:

富爾特文格勒論貝多芬(摘自1942年的文章《光芒照全球的貝多芬》)貝多芬有著人性各方面的所有復雜性。他真的是包羅萬象的。他不象莫紮特那麽富於流暢的歌唱性(cantabile),不象巴赫那樣富有生氣的結構(architectural),也不象瓦格納那樣有戲劇欲。他是(這是他的特點)同時擁有這壹切,包括這壹切的各方面。但當妳正確地觀察他時,他是那麽的獨特!在歐洲文化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沒有其它音樂如此自然地包含了抒情和純結構(lyricism & pure structure)、輕柔和剛勁(softness & hardness)這些迥然相異的特性,這些特性卻又和其它的融洽地聯系在壹起成為壹個自然的有機整體。也沒有其它音樂象貝多芬的壹樣有血有肉自然而緊密地相連,就象我們自己的身軀壹樣。在貝多芬的音樂中,有壹股神聖的力量使其適應自然的組織規律。貝多芬的音樂是爆發性的,甚至是欣喜若狂的,直至人類體驗能力的極點,但卻沒有絲毫的偏差……  軼聞:富爾特文格勒曾在二戰期間,於1942年4月19日,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該部交響曲。這個版本瑰麗異常,但是由於此作品是為納粹戰犯阿道夫 希特勒慶生演奏,所以又被稱為“黑色第九交響曲”。戰後富爾特文格勒重新理解此部作品後又重新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