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還在路上。
昨天(17),文學巨匠巴金逝世。成都是巴金的故鄉。請跟隨大師的記憶。
我們記者的腳步,看得眼井...
昨晚,深秋的寒風席卷成都街頭。通順街眼井旁,半尺高的胭脂花還在風中搖曳。雖然沒有花,但在寒冷的天氣裏,葉子仍然是綠色的。
“如果妳找對了眼,妳就能找到我童年的足跡,”巴金曾說。人來人往,我走近這口井,這也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井——就像冰心先生的《白貓》,壹口井或壹只貓,因人而崇物。
水井已經幹涸,井眼被兩塊片石覆蓋,四五平方米的領地被石欄桿圍了起來,與周圍現代化的高層建築和商鋪隔絕。井邊有塊石碑,立於1994。10年來,碑體的兩個小角落被破壞,碑體文字也殘缺不全...
站在井邊,撫摸著那些粗糙的石欄桿,我在想,當巴金還不是壹個備受尊敬的文學大師,而是壹個孩子或者少年的時候,他會不會像所有成都的孩子壹樣,彈著清脆的彈簧,繞著地面轉呢?當巴金老人躺在上海的病房裏,在生命的最後壹刻,他有沒有想起成都的故鄉,想起這個承載著他童年的雙目井?早報記者羅巨浪
巴金童年的足跡
除了巴金在《我與文學五十年》中對“家”的描述,巴金的弟弟李繼省也在幾天前證實:“我的家鄉是成都市政通順街,又名雙目井。那是我祖父的財產。我爺爺在清朝做過幾次縣官。後來辭職不幹了。就幾塊錢,他在成都買了房子。”
記憶壹口老井和壹棵老樹
成都軍區戰旗歌舞團現在所在的成都市政通順街的眼井,是巴金度過19青年時代的故居。他的許多主要作品都是以老丈人的家為背景寫成的,如《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憩園》。很多喜歡巴金的讀者包括壹個。
有外地讀者想去參觀成都的這棟老房子,但隨著城市的變遷,現在能記得的只有壹口老井和壹棵老樹。
在記憶中,年輕的畫家創造了“家”
巴金故居也引出很多故事:壹位青年畫家以這棵大樹為背景,畫了壹幅名為《家》的油畫,這幅油畫參加過多次國內外畫展,獲得好評。巴金把刊登這幅畫的畫報送給了日本著名作家水上勉先生。正因為如此,水上勉給這位年輕的日本畫家寫了壹封信,送了壹本書,演繹了壹個中日友好的故事。這位畫家就是成都軍區戰旗歌舞團的編導何德華。
考證專家精心還原“故鄉”
張耀堂老人在戰旗歌舞團,花了多年時間研究制作了壹幅巴金故裏復原的珍貴畫面。前旗幟藝術團團長張耀堂說:“我是1952年9月來到成都的。據說我們住的這個院子是巴金的故居,裏面有五口井,其中壹口就是小說《秋》中舒針跳的井。還有壹個小荷塘。有人說這裏是鳴鳳自殺的地方,但眾說紛紜。我在這個院子裏住了快30年了。巴金的家是什麽樣子的?我們有責任查明此事。”
省文聯主席、巴金侄子李誌曾說,巴金故居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修復,巴老不願意花國家的錢為自己做任何事情。巴老說:“只要眼睛好,我就能找到童年的路。如果我想紀念它,我可以寫壹個標誌。”
□巴老遺憾
三部曲缺少“成都”這個標簽
成都老作家馮水木回憶起早前在1967與巴金的壹次對話。巴金謙虛地指出了《家·春秋》的不足。回憶起當年的情形,馮水木很激動。“我當時的理想是當作家,巴金的作品對我影響最大。1967 65438+2月,我專程去上海看望巴老。當時,巴老穿著壹件藍色中山裝,腳上穿著壹雙燈芯絨棉鞋。他正在上海作協的院子裏撿石頭,他身後的墻上掛著壹本他的《評論》。”
得知馮水木是四川人,巴金高興地和馮水木開始了家庭關系。他說:“看到家鄉人,我也想起了家鄉菜。我最想吃的是川味豬肉雜醬面。”當馮水木說他最喜歡的小說是《家》、《春》、《秋》的時候,巴金說:“說實話,我覺得《家》、《春》、《秋》最大的遺憾是沒有把成都的街道、橋梁、河流都指出來。看了我的書,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寫的是成都。就連曹禺也在話劇版《家》的劇本裏寫了壹個西南的城市。”
□巴老綜合體
我最喜歡吃成都的油菜頭。
巴老在成都有很多老朋友,著名學者車輻就是其中之壹。此前,90歲的車福回憶起和巴老在壹起的日子,說他和巴老在壹起沒有談過文學。“成都意猶未盡,沒時間談別的。”
車老和巴老在20世紀30年代與《四川風光》雜誌結緣,之後成為好朋友。車老幽默地回憶說,自己是個“美食鬼”,是個不安分的人,喜歡到處尋找美食。他知道成都幾乎所有的老餐館。巴老每次回成都都不會“放過他”,要他當向導找吃的。指著1993最後壹次在老家見到巴老的照片,他告訴記者,每次去上海看望巴老,他都會帶30多斤成都才有的蔬菜。青菜頭和油菜都是巴老喜歡吃的蔬菜。
□緬懷巴老
壹些筆跡
記者在成都圖書館地方文獻部看到巴金簽名的10本書,是1988年五壹李誌從上海帶回的珍貴禮物,如今已成為館藏中的珍品。據地方文獻部主任劉先生介紹,成都圖書館還有兩份巴老的手稿。劉先生說:“這兩篇手稿,壹篇是對壹本書的後記,壹篇是讀後感,是我們文學系非常珍貴的資料。”記者看到,在巴金簽名的10冊圖書中,有《寒夜》的中文版,有《探索文集》、《隨筆》、《無題集》、《病集》、《真相集》和《寒夜》的俄、法四個版本。劉先生說:“1988年,李誌去上海看望巴老。我們圖書館請李誌帶幾本巴金的書到上海簽名。結果巴老還送了我們10本書。”
據了解,這些書,作為珍寶,是不外借的。
壹尊銅像
為紀念巴金百年誕辰,由四川雕塑家閆永明設計的巴金銅像於2003年6月初在成都落成。6月20日,中國最大的巴老銅像被安放在成都百花潭公園匯源廣場。
巴老銅像,穿著中山裝,戴著眼鏡,圍著圍巾,拄著竹竿,正漫步向前。雕塑家閆永明說,銅像高2.1米,用1多噸精銅鑄造而成,是中國最大的巴金銅像。閆永明說,巴金是壹位關心人民疾苦的作家,銅像整體展現了巴老的精神境界。
紀念館
新巴金文學院去年在龍泉驛北幹道落成。巴金文學院副院長傅恒透露,“龍泉當地政府在新館上花了不少功夫。新博物館的布局采用對稱的四邊形結構。中間的建築是最高的,有兩層。巴金銅像放在壹樓大廳中間,二樓陳列所有資料和實物展品。”新館主體建築包括巴金紀念館、綜合樓、展覽樓、亭廊,以灰瓦白墻、格子窗、坡屋頂為主。樸素的民居風格對應的是巴老的簡約和諧的風格。樓群間有錯落有致的園林,種植著竹子、芙蓉等成都特有的代表性植物。園內有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等建築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