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作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有些人喜歡他,有些人貶低他。
陳丹青
陳先生總是喜歡說壹些不同意見的話,因此他總是受到同事的批評。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王華祥曾與陳丹青打了壹場口水戰。
陳丹青,1953年8月生於上海。他的父親熱愛文學藝術,年輕時帶著陳丹青學習文學理論,父親成了引領他走進文壇的老師。
慢慢地,陳丹青接觸到了繪畫,甚至想過長大後成為壹名畫家。
那時候家裏沒有字帖,他就在路邊和公園裏用石畫,能畫的地方都畫。
然後有壹天,父親拿起壹張背面印有意大利姑娘的撲克牌,是壹位旅居意大利的俄羅斯畫家的傑作,拿回家讓陳丹青臨摹。沒想到陳丹青畫得這麽像。
當時他還沒有系統的學習過繪畫,這證明他在繪畫方面很有天賦。
後來直到14歲才正式跟專業老師學畫。
那段時間,他跟著老師到處畫主席的畫像。兩年的時間,他畫了120幅肖像,繪畫技術越來越熟練。
然後他開始接觸油畫。有壹次他看到列維坦的風景畫,藝術興致很高,就用朋友送的油畫顏料臨摹。成品出爐後,他看了很久,覺得挺好的!
這種成就感讓陳丹青心情愉悅,對繪畫的信心也越來越強。
後來由於社會動蕩,陳丹青被迫遠離親人,到農村生活。
在農村,生活自然不如以前了。壹個在城市長大的孩子,面對這樣的環境,是極其痛苦和絕望的。但是如果他想活下去,他必須努力工作。他開始每天做農活,插秧,在田裏運谷子。
即使生活壹直這麽苦,他還是堅持畫畫。這個時候,只有畫畫能給他帶來壹點安慰。
20歲的時候,壹個偶然的機會,領導看到了他的畫,非常欣賞,於是就轉到了漫畫班。
從此,他再也不用下地幹活,真正開始用繪畫技巧求生存。
慢慢的,生活越來越好。除了畫漫畫,他還開始創作油畫。許多作品相繼誕生,並開始在繪畫領域成名。
1976年,陳丹青的才華被發現,被派往西藏創作,於是開始了他的西藏之旅。
這次西藏之行對陳丹青影響深遠。
陳丹青的靈感來自西藏的環境。在這裏,他想到了壹個關於少數民族的特殊題材,創作了《麥田裏的淚》、《進藏》等大型油畫。
四年後,他再次踏足西藏,這次比上次更有感覺和靈感,創作了七幅油畫和壹疊素描。這七幅油畫被稱為“西藏組畫”。
《西藏組畫》的完成在藝術界引起了很多討論。許多文藝報紙都報道說,這組畫也成為中國藝術界的裏程碑,被視為劃時代的經典。
因為這組畫,年僅25歲的陳丹青壹夜成名。他在畫壇的地位越來越高,無論是人還是作品都廣受關註。
學無止境,陳丹青要充實自己。他想學習西方繪畫技法,感受西方油畫的創作意圖,於是決定移民美國。
藏族群畫
在美國期間,陳丹青日夜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開始實踐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他還成功舉辦了自己的畫展,漸漸地,他在美國畫壇也有了自己的壹席之地。
但是遠離家鄉,他看不到回家的路。最終,他決定回國發展。
回國後,陳丹青除了畫畫,也開始寫作。他喜歡用文字表達壹些畫裏表達不出來的東西。
然而,他的文學作品充滿了哀愁。他的生活和作品充滿了矛盾。他壹方面意氣風發,鬥誌昂揚,壹方面又迷失了方向,不知何去何從。這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論。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王華祥在輿論壓力下忍不住批評陳丹青。
王華祥認為他只是表面上很漂亮,但實際上他年輕時沒有什麽才華。諷刺的是,他只是憑借過去的光芒,而實際上他是空虛的。
王華祥苛刻的評價和尖銳的言辭使陳丹青成了壹個無用的偽學者。陳丹青沒有正面回應這些言論。
但在2014年,他出版了壹本名為《無知的旅行》的書,這是他對王闖·胡阿祥的回應:
“王闖·胡阿祥說我是歹徒。讓我先承認自己無知。”
這場爭論雙方都有自己的理由和出發點。
對於王華祥來說,作為美院的院長,他對美術行業非常了解,在藝術界也算是壹個頂尖的位置。
他壹路走來,流暢穩健,沒有驚艷的傑作,壹直不溫不火,與陳丹青不同。
但當他看到陳丹青傳來“誤導年輕人放棄繪畫行業”的言論,靠繪畫賺錢時,他又不忍站出來。從這個角度來看,王華祥的批評不無道理。
王華祥《風向南吹》上映。
從陳丹青的角度來說,年輕的時候因為《圖說西藏》而走紅,之後開始過著人人敬仰的名人生活。
雖然後來也有作品,但是沒有比名畫更好的作品了。許多人認為他在江郎已經沒有人才了,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兩個人的專業能力起起落落,最後也沒有定論。
面對質疑,陳丹青說自己無知。
他真的無知嗎?
陳丹青年輕時成名,承擔的壓力倍增。他經常尋找許多創新的方法,但他總是局限於他固有的思維。從這個角度來說,陳丹青不是沒有才華,而是迷失在迷茫中,出不了優秀的作品。
我本想在國外尋找靈感,但是國外有不同的創作嗎?事實證明,全世界的繪畫水平都差不多。
雖然沒有什麽好的創意思維,但生活還是要繼續,於是他開始出現在各種大銀幕上,在各種場合宣揚矛盾的理論。
他似乎被監禁了。他深愛繪畫,想要突破,卻遇到瓶頸。想放棄,但又不放棄。
在這種情況下,才可以說出勸年輕人不要學畫畫的話。
看似不理智的言論,其實是他走過的路。他已經到了山頂,知道越過山頂後等待他們的是什麽。他不想讓後來者浪費生命。
陳丹青的童年經歷讓他更加堅韌。面對批評,他選擇了無視,因為沒有人能真正理解別人的感受。
與曾經四處漂泊的陳丹青相比,王華祥在自己的創作世界裏很穩定。他只知道畫畫對他來說是壹種傳統,是壹代壹代的延續。
他不壹定要像陳丹青壹樣突破創新,只要能傳授他的精髓,就是完美的事情。
兩個人的境界不壹樣,對事物的看法也會不壹樣。
他們各有各的使命,沒有對錯。
陳丹青可能也清楚地看到這壹點,只是不想反駁,進行辯解。發表《無知的體驗》就是想用這個話題來表達自己目前的困惑。
在陳丹青的世界裏,繪畫是他生活的壹部分。因為他的繪畫,他出名了,成了人人皆知的畫家。他的畫也被譽為經典。
這對他來說是榮譽還是壓力?
只有他知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凈土,別人無法融入,感受不到歡樂,自然也無法體會痛苦。
不管外界怎麽說陳丹青繪畫意境的變化,我相信他有自己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