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銀先進事跡1感受與體會
原河北省軍區副司令員張連銀退休後回到家鄉種樹。18年,完成荒山造林18000多畝,植樹200多萬株。和村民們壹起把昔日的荒山建設成了風景如畫的美麗鄉村。
這兩天是秋冬森林火災季節。為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張連銀正和值班人員忙著在森林裏巡邏。張連銀的家鄉山西省左雲縣是典型的黃土丘陵區,常年遭受沙塵暴襲擊。為了改善這裏的生態環境,張連銀退休後沒有在省城安度晚年,而是回到了家鄉,決心讓左雲縣變綠。
可聽說張連銀將軍要退伍回老家種樹,村裏人不信。面對質疑,張連銀壹是不要林權,二是不要地權。30年後,生態建設成果全部無償歸集體。
萬事開頭難。張連銀和他的家人種下的第壹批1萬株樹苗幾乎“全軍覆沒”。為了弄清來龍去脈,他虛心請教苗木專家,最終使在沙化土地上種植的苗木成活率達到85%以上。2011年,張連銀被確診為肺癌中期,隨後幾年陸續查出腦梗、肺癌骨轉移等多種疾病。面對病魔的折磨,張連銀沒有畏懼退縮,等到病情稍有好轉,他又回到了“戰鬥崗位”。
十幾年來,通過不懈的努力,他和村民們把昔日的荒山建成了風景如畫的美麗鄉村。人民的幸福之路沒有盡頭。為了喚起民眾的綠化意識,張連印在青峰森林建起了黨性教育基地,給省市縣黨政機關、學校、企業等做了200多場講座。他還優先吸引窮人到造林基地工作,不僅促進了窮人的收入,也促進了荒地的綠化。
張連印先進事跡的思考與體會2
雁門關外,長城腳下。在山西省左雲縣張家場村,壹位面色暗紅、肩上扛著鐵鍬的老人,日復壹日,年復壹年,不停地在山上種樹。
他不是農民伯伯,而是原河北省軍區副司令員、民國少將張連印。退休後,他選擇回到家鄉左雲縣張家場村種樹,至今已18年。18年回鄉,張連銀植樹205萬株,被譽為“當代愚人”、“綠化將軍”。
2003年5月,服務了38年的張連銀從領導崗位上退休。他今年58歲。
將軍是山西省左雲縣張家場鄉張家場村的。張家場村位於中國六大林業工程之壹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區,是中國北方沙化土地集中分布區。村* * *有土地17754畝,耕地只有6346畝,其余11萬畝都是荒山荒坡,石安風起。
站在家鄉的荒山上,張連銀心裏很不痛快。
看著光禿禿的荒山,張連銀下定決心:“種樹,治理沙塵暴,給鄉親們做個示範,回報家鄉,回報部隊。”
張連銀4歲時父親去世,6歲時母親改嫁。他從小吃幾百頓飯,穿幾百件衣服。
“沒有村民們的關心,就沒有張連銀的今天。我過去在部隊服役,現在退伍了,終於有機會回報家鄉了。”
5438年6月+2003年10月,張連銀帶著妻子離開石家莊,義無反顧地回到了家鄉,開始了他植樹綠化荒山的新戰役。
“植樹造林、防風沙是我們國家的戰略工程。作為壹名退役老兵,我想把植樹造林作為我退役後的最後壹個戰場。我不要林權,也不要地權。30年後,我免費還給集體。”
張連銀下達了“義務植樹,綠化荒山”的軍令狀。
張連印先進事跡的思考與體會3
張連銀為國效力40年,為裁軍不懈努力。退休後,他深念組織培養的恩情,懷揣村民養育之情,堅定治理沙塵暴、植樹造林、造福人民的信念。他拋棄安逸的城市生活,毅然紮根毛烏素沙漠邊緣植樹造林,把曾經連綿不斷的荒山變成了綠水青山,是新時期領導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生動縮影。
張連銀是新時期黨員的榜樣。黨員就是壹面旗幟。作為壹名56歲的黨員,張連銀對黨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從小吃穿上百件衣服,長大後參軍保家衛國。是黨把他培養成了軍隊高級領導幹部。退休後回到家鄉,把對黨忠誠的堅定信念化為造福人民的實際行動,歷時18年,詮釋了* * *制作人愛黨為民的政治品格。
張連印是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標桿。軍人的血性就是敢拼敢贏,軍人的職責就是完成使命,盡職盡責。張連銀以軍人特有的勇氣和毅力,勇往直前,以“壹不怕苦,二不怕死”為人生信條,始終堅守在防風治沙的最前線。即使身患癌癥直到癌細胞轉移擴散,他的鬥誌依然不減,手術後不到壹個月又回到荒山繼續種樹。他用生命書寫了革命軍人為不辜負青春和使命而奮鬥的背景。
張連印是新時期領導幹部的楷模。不要說桑榆晚了,因為它仍然充滿了雲。退休後,他本可以在大城市安享晚年,卻選擇了改善家鄉的生態環境,以壹次又壹次的精神帶領鄉親們植樹造林。為了種樹,他動員家裏人壹起湊啟動資金,堅持不要林權不要地權,30年後無償還給集體。他的無私奉獻,生動詮釋了領導幹部堅守初心,不懈努力,甘於奉獻的境界情懷。
學習張連印同誌的先進事跡,廣大共產黨員要始終保持童心,汲取力量,牢記使命,肩負責任,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奮力揚帆。
張連印先進事跡的思考與體會4頁
改變生態環境不是房前屋後種幾棵樹那麽簡單。需要科學指導,統籌規劃。張連銀是帶兵能手,但幹這壹行卻是外行。
如果他不知道如何學習,他就向專家學習。經過實地考察,他先後20余次到各縣、市、省林業部門咨詢專家,學習生態環境建設的相關知識和植樹造林、防風治沙的方法,並邀請省林業勘察設計院相關專家進行實地勘察設計,制定了張家場生態園林村建設總體規劃。
規劃問題解決後,張連銀又遇到了資金不足的問題。
從2004年春天開始,他開始修路、通電、打井、修水渠、平整土地、育苗,為大規模植樹做準備。啟動資金很快花光了張連銀多年來的30多萬元積蓄。他只好向子女求助:大女兒家拿剛買的新房做抵押,給他父親送去20萬元貸款;兒子家裏拿出65438+萬元贍養父親;小女兒給了父母訂婚時公婆給的工作轉讓費3萬,2萬。張連銀煞費苦心地走訪部隊老同誌,到相關單位和財務部門,多方尋求支持和幫助,終於解決了經費問題。
接下來,我上山種樹。張連銀在荒山上建了壹個平房院子,定居下來。他和妻子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這裏度過。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張連銀身先士卒,任勞任怨,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由於缺乏經驗,第壹年種下的樹苗成活率不足50%。張連銀在壹片枯死的樹苗前坐了半天。從壹次痛苦的經歷中,張連銀仔細請教當地農業專家,逐漸摸索出適合家鄉氣候的樹種和種植方法。
整地、挖坑、植樹、圍欄、澆水和掩埋...每壹關都經過科學把關,最後樹木成活率上升到85%以上。
經過四年多的露營,四年多的艱辛,四年多的風風雨雨,張連銀終於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荒山綠化面積達到3000多畝。黃鸝來了,杜鵑來了,狼和羚羊也出現在山裏。
18年的今天,張連銀種植了18萬畝,205萬株。“左雲縣海拔和緯度都很高。4月份,溫度和濕度剛剛好,種完苗很快就發芽了。”說起種樹,張連銀早已是行家裏手。
張連印先進事跡的思考與體會5頁
山坡上,張連銀幹完活席地而坐,說起話來興致勃勃。很難想象他處在生死線上。
2011當得知自己患上肺癌時,張連印只說了壹句“冷靜面對,科學治療”。手術前,他默默還清了這些年欠親戚朋友種樹的錢,甚至還去了照相館拍了壹張照片。
然而,樹還沒有被種植。手術後,張連銀等不及了。次年正月,她帶著妻子回了老家。
像往常壹樣,他們沒有找到人來接他們。老兩口從石家莊坐火車睡了壹夜,早上五點多到了大同,坐車到了張家場村。
“如果我不回來,這攤子就完了。”他完全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身體。他滿腦子想的都是種樹。
回到植樹基地,張連銀立即裝上樹苗和鐵鍬,開著他的“專車”上山——這輛花了不到5萬元買的面包車,6年跑了近20萬公裏。“拉工人,拉工具,拉樹苗,出溝進坎,都是他的車。”左雲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池恒光說。
左雲縣的陰影在擴大,他體內的癌細胞在瘋狂生長。2014,他的肺癌出現骨轉移。這壹次,住院壹個月後,他又回老家種樹了。
“癌癥要科學治療,種樹要堅持到底。”張連銀堅定地說。
有人說,妳怎麽這麽爭強好勝?當兵的張連印就是這樣,就像他的微信簽名壹樣:堅強、頑強、堅毅——
如今,植樹成活率已經達到95%以上。他帶領村民為家鄉種了200多萬棵樹。
如今,張連銀依然步履輕快,精神抖擻。
在中國的土地上,創造奇跡的不止張連印!
60萬米高空的衛星,忠實記錄了逐漸“消失”在綠色包圍圈中的毛烏素沙地——
壹坑種樹,壹鏟鋪沙障固沙,人們前赴後繼,用壹年的時間在過去貧瘠的土地上播種科學配置的喬、灌、草的綠色屏障,使大部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成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典範。
“千千成千上萬張連銀創造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生態奇跡。”審計署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審計司高級審計員羅濤感慨地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 * *生產者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成功實踐,閃耀著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精神密碼”。
“30年是我的‘目標’,種樹要88歲!”張連印說:“每天心情好和樹打交道,和普通人在壹起就好。”
在他的帶動下,山西省左雲縣的森林覆蓋率從2003年的38.6%上升到現在的45.03%,提高了6.43個百分點。張連銀被群眾稱為“綠化將軍”。
張連印先進事跡相關文章5篇;
★精選10學習先進事跡征文。
★時代楷模劉永坦的最新經歷(8篇)
★先進事跡體會:範文800字。
★杜先進事跡、經驗、反饋十篇。
★時代楷模先進事跡五篇
★ 5件王學習先進事跡的經歷和體會
★學習黨員先進事跡5篇。
★ 10黃文秀先進事跡範文800字。
★張付青學習先進事跡心得:作品選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