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陳慧瑛
外文名:Chen hui ying
別名:鶯兒
國籍:中國福建廈門
民族:漢族
出生地:新加坡
出生日期:1946年
職業:作家、詩人
畢業院校:廈門大學中文系
主要成就:文化傳播、僑臺立法、引進捐贈等
代表作品:《無名的星》、《芳草天涯》、《陳慧瑛散文選》
分享
人物所獲榮譽與職位
廈門市作家協會主席,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中國散文學會理事,第四屆全國僑聯委員,省人大代表,中華詩詞學會福建理事,福建省文聯委員,省作協主席團成員,廈門市美學會副會長,廈門市專家協會理事,廈門市寶石協會會長,英國劍橋國際名人中心、美國國際名人協會會員暨咨詢委員會委員。已出版《無名的星》、《芳草天涯》、《陳慧瑛散文選》等16部著作。《無名的星》獲中國作協主辦的1969~1989年全國優秀散文集大獎。並有《梅花魂》、《寄》等98篇作品和兩部著作在國內外獲獎,有《舊鄰》、《竹葉三君》等300余篇作品入選中外150多種文集和大中學教材。連任三屆市人大常委、僑委主任以來,在落實黨的華僑政策保護僑益、僑臺立法、引進捐贈、落實宗教政策、保護歷史文化古跡、促進特區繁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後被評為市、省、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全國"僑界十佳"、"市勞動模範",市、省優秀專家。近12年來,壹直從事僑務工作。幾年來,帶領本委與政府相關部門通力合作,成功地制訂了《廈門市臺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廈門市歸僑僑眷權益保障條例》等。1993年被國務院授予"為文學藝術做出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專家稱號,1995年光榮地出席第四屆世界婦女代表大會並被大會授予"成績顯著"特別嘉獎令。著有作品集《梅花魂》、《無名的星》、《終極三國》、《壹花壹世界》、《展翅的白鷺》、《月是故鄉明》、《廈門人》、《南方的曼陀林》、《生命的田園》、《芳草天涯》、《神奇的綠島》、《春水伊人寄相思》、《此情此心》、《竹葉三君》、《隨緣》、《歸來的啼鵑》、《陳慧瑛散文選》等17部,發表詩文3000余篇,600余萬字。
生平經歷
新加坡(俗稱星島,也稱獅城、星洲)歸僑、祖籍福建廈門。1967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歷任廈門日報社文藝編輯、主任編輯、全國僑聯委員等。現任廈門市人大常委、華僑外事委員會主任;福建省人大代表、省文聯委員、省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廈門市作家協會主席、市文聯副主席、廈門寶玉石學會會長、市美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散文學會理事、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等。大學畢業至今,在教育界10年,兢兢業業工作,多次被評為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在新聞界10年,勇於開拓創新,職業道德好,對業務精益求精,除做好編輯、記者工作外,還寫出大量新聞、文學作品,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出突出貢獻,先後被評為市、省、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評上高級職稱,並於1985年被吸收加入中國***產黨。近12年來,壹直從事僑務工作。連續三屆擔任市人大僑臺外事委員會主任,分管僑、港、澳、臺、外事、宗教、民族、旅遊等,並兼任市作家協會主席、文聯副主席。在依法保護、立法監督、引進捐贈等方面真心誠意、身體力行地做了大量實事、好事,引進、協助引進大量僑臺捐贈,***約人民幣8000萬元左右。用於教育、醫衛、文藝等公益事業,獲得社會各界好評。重視法制建設,積極做好立法工作。幾年來,帶領本委與政府相關部門通力合作,成功地制訂了《廈門市臺灣同胞投資保障條例》、《廈門市歸僑僑眷權益保障條例》,並利用業余時間參與本地文化建設,寫出大量反映僑臺特區生活的文藝作品,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多次榮獲市、省、全國華僑界、文藝界的重大獎勵。
所獲榮譽
1983年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授予其“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1989年散文集《無名的星》榮獲中國作協“全國(七十年)優秀散文集”大獎;1989年榮獲國務院僑辦及中國僑聯等授予“全國僑界十佳”及“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稱號。1993年國務院授予其“為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優秀專家稱號。1995年榮獲聯合國“世婦會”中國組委會頒發的“為世界第四屆婦女大會作出特殊貢獻”的特別嘉獎證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業績載入《世界名人錄》(美)、《世界婦女名人錄》、《世界優秀知識分子名人錄》(英)等辭書。1999年榮獲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稱號。
頭銜
陳慧瑛多次出訪東南亞及歐、美、澳大利亞、新西蘭、巴基斯坦、港、臺地區進行學術交流和講學。是美國ABI、英國BIC兩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咨詢委員會委員、美國東洛杉磯學院名譽教授、美國蒙特利爾市榮譽市民、美國《中華時報》中國代表、香港《文學報》駐廈記者、香港《中國企業導報》副主編、《世界日報》駐中國記者等。先後被評為全國“僑界十佳”、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全國優秀歸僑知識分子、廈門市勞動模範、廈門市專業技術撥尖人才、福建省優秀作家、全國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參加第四屆世界婦女代表大會並獲世婦會組委會“特別嘉獎令”。1964年開始發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重要作品
著有作品集《梅花魂》、《無名的星》、《壹花壹世界》、《展翅的白鷺》、《月是故鄉明》、《廈門人》、《南方的曼陀林》、《生命的田園》、《芳草天涯》、《神奇的綠島》、《春水伊人寄相思》、《此情此心》、《竹葉三君》、《隨緣》、《歸來的啼鵑》、《陳慧瑛散文選》等17部,發表詩文3000余篇,600余萬字。
獲獎情況
《舊鄰》、《良宵》等300余篇作品選入大、中學教材和150余種文集。《無名的星》獲1989年全國優秀散文集大獎,《梅花魂》、《竹葉三君》、《寄遠》等98篇作品獲國內外文學獎。
佳篇賞析
《梅花魂》
故鄉的梅花又開了。那朵朵冷艷、縷縷幽芳的梅花,總讓我想起漂泊他鄉、葬身異國的外祖父。
我出生在東南亞的星島,從小和外祖父生活在壹起。外祖父年輕時讀了不少經、史、詩、詞,又能書善畫,在星島文壇頗負盛名。我很小的時候,外祖父常常抱著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壹遍又壹遍地教我讀唐詩宋詞。每當讀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之類的句子,常會有壹顆兩顆冰涼的淚珠落在我的腮邊、手背。這時候,我會拍著手笑起來:“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總是搖搖頭,長長地嘆壹口氣,說:“鶯兒,妳還小呢,不懂!”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爾擺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獨書房那壹幅墨梅圖,他分外愛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歲那年,有壹回到書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個臟手印,外祖父頓時拉下臉來。有生以來,我第壹次聽到他訓斥我媽:“孩子要管教好,這清白的梅花,是玷汙得的嗎?”訓罷,便用保險刀片輕輕刮去汙跡,又用細綢子慢慢抹凈。看見慈祥的外祖父大發脾氣,我心裏又害怕又奇怪:壹枝畫梅,有什麽稀罕的呢?
有壹天,媽媽忽然跟我說:“鶯兒,我們要回中國去!”
“幹嗎要回去呢?”
“那兒才是我們的祖國呀!”
哦!祖國,就是那地圖上像壹只金雞的地方嗎?就是那擁有長江、黃河、萬裏長城的國土嗎?我歡呼起來,小小的心充滿了歡樂。
可是,我馬上想起了外祖父,我親愛的外祖父,便問媽媽:“外公走嗎?”
“外公年紀太大了......”
我跑進外祖父的書房,老人正躺在藤沙發上。我說:“外公,您也回祖國去吧!”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壹樣,“嗚嗚嗚”地哭了起來……
離別的前壹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書房裏,鄭重地遞給我壹卷白杭綢包著的東西。我打開壹看,原來是那幅墨梅,就說:“外公,這不是您最寶貴的畫嗎?”
“是啊,鶯兒,妳要好好保存!這梅花,是我們中國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她卻不壹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她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呢!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出了許多有氣節的人,他們不管歷經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淩,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他們就像這梅花壹樣。壹個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裏,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國的那壹天正是元旦,雖然熱帶是無所謂隆冬的,但臘月天氣,也畢竟涼颼颼的。外祖父把我們送到碼頭。赤道吹來的風撩亂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齊齊的銀發,我覺得外祖父壹下子衰老了許多。
船快開了,媽媽只好狠下心來,拉著我登上大客輪。想不到淚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隨著上了船,遞給我壹塊手絹,—色雪白的細亞麻布上繡著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過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這幅梅花圖和給我的手絹,就想到,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壹顆眷戀祖國的心。
註:此文已選入:
北京課改版六年級下冊第19課。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6課。
康教版小學壹年級上冊17課。
鄂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24課。
《彩色的翅膀》
壹場暴雨剛剛過去,碧空如洗,海面上波濤起伏。船有節奏地前後晃蕩著。陪我同船前往寶石島的,是個矮墩墩的戰士,寶石島觀察通訊站的信號兵,姓高,剛從黑龍江回來。 小高在碼頭上有說有笑,這時候不吭聲了,緊閉著嘴唇,兩眼直發楞。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壹邊,懷裏緊緊地抱著壹只紙箱子。 為了調節壹下沈悶的氣氛,我有意地同他開玩笑:“我猜這只紙箱裏,壹定裝著好吃的東西。從家鄉帶來的吧?” 小高淡淡地壹笑:“不,不能吃。” “我才不信呢!”我壹副認真的樣子,“快公開吧,讓我也嘗嘗。” 小高有點急了:“真不能吃。裏面裝的是壹些小昆蟲,蝴蝶呀什麽的,壹打開就飛跑了。” 從沒聽說過戰士探親回來帶這種東西的。我正想問個水落石出,可是小高的嘴唇又閉緊了,臉色比先前還難看。我知道暈船是什麽滋味,便打住了。 傍晚,船把我們送到寶石島。當島頂的燈塔放射出雪亮的光芒的時候,觀察通訊站站長拉著我,說:“走,參加我們的晚會去。” 這真是個特別的晚會。黑板上用仿宋體寫著“嘗瓜會”三個大字,小講臺的白瓷盤裏放著壹個大西瓜。站長右手托起那個大西瓜,笑呵呵地說:“同誌們,這是我們島上結的第壹個西瓜。今晚,我們開個嘗瓜會表示慶祝,大家來分享自己的勞動果實。” 在壹片歡笑聲中,我了解到這個西瓜不平常的來歷。 兩年前,戰士們來到寶石島上,建立起這個新的陣地。他們在巖石下、小路帝,壘出壹塊塊“海島田”,把從家鄉帶來的蔬菜種子,連同自己建島愛島的深情壹起播種下去。春天,站長和戰士們撒下了幾顆西瓜子。瓜苗出土了,瓜秧拖蔓了,還開了壹朵朵小黃花。可是到了收獲季節,竟連壹個小瓜也沒結。有些戰士灰心了,撅著嘴巴,說:“西瓜嫌我們的島艱苦,不願在這裏安家。” 為什麽瓜秧開了花不結瓜?是水澆得不夠,是肥施得不足,還是土壤根本不行?壹位雷達兵懂壹些農業知識,他找到了答案:西瓜開了花要授粉。小島遠離大陸,沒有蜜蜂,也沒有別的昆蟲。西瓜花沒授粉,當然結不了瓜。經他壹說,大家才明白了。瓜秧開了花,他們仔仔細細地給每壹朵雌花都進行了人工授粉。小瓜果然結了不少,水靈靈的,真惹人喜愛。誰料壹陣暴雨過後,巨浪撲上了小島,把小瓜壹個個打掉了,後來壹檢查,只有大石頭後邊的壹根瓜秧上,還殘存著壹個小瓜。他們像撫養嬰兒似的照看著這個小瓜,澆水,施肥,壹點也不敢馬虎。奇跡終於出現了,這個島上成熟了第壹個西瓜。 站長把大西瓜切成薄薄的小片,盛在白瓷盤裏,送到每壹個戰士眼前。戰士們都笑著,用兩個指頭捏起壹小片來,細細地端詳著,輕輕地聞著,慢慢地咬著,不住發出嘖嘖的贊嘆聲。好像有壹股甘泉,流進了每個戰士的心田。 我推推坐在身旁的小高,笑著說:“妳那個紙箱的秘密,現在該公開了。” 小高說:“妳早就明白了嘛。” “這麽說,妳真想讓那些蝴蝶呀什麽的在這裏安家?” 小高點點頭告訴我,晚飯以前,他已經把紙箱裏的小昆蟲全放了。他笑嘻嘻地說:“我就不相信,這些小精靈會不愛我們祖國的海島,會不願在這裏安居樂業。” 第二天我醒來時,天已經放亮了。我忽然發現窗玻璃上停著壹只蝴蝶,正對著朝陽,扇動著它那對彩色的翅膀。
註:此文已選入:
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課。
其外祖父
新加坡著名的富商、愛國華僑洪鏡湖先生。
光明教育基金會(Yayasan Cahaya)屬下的光明小學是間公立國民小學和幼稚園。前身是培本小學。培本公立小學始建1920年,由甘光區大眾出錢出力,校舍是板屋亞答頂,校址是在下甘光區(現為海關稅務局總部),當時以華語和福建方言授課。聽老壹輩說日本軍閥南侵時,新加坡的黃慶昌老先生攜帶黃祖耀先生(新加坡大華銀行集團主席)到印尼避難,黃祖耀先生曾在培本小學念過書。
1946年下甘光遭祝融光顧,壹場大火,燒毀全部住宅,培本小學也不能幸免。此後,在洪鏡湖(已故)、洪景山和林友贊(已故)等先賢登高壹呼下,新校舍於1946年落成,於今舊校舍和宿舍還保留著。早期的校長有鄭金殿、連嘯鷗、蔡益生和黃小峰等教育界前輩。
1957年華文教育被封閉,改名為光明小學,由紀經有先生任校長,除了教國語(印尼文),兼教英文課。1959年另名光明公立國民小學,第壹任校長由艾莎女士擔任,至1999年退休。現今的小學校長為巴克裏和幼稚園校長達米尼娃蒂任職。
1959年,陳慧瑛的外祖父——新加坡著名的富商、愛國華僑洪鏡湖先生把最疼愛的外孫女送回了祖國。這壹送,有兩個目的——壹是讓陳慧瑛回來探望居住在廈門鼓浪嶼的祖母;二是希望陳慧瑛能回來傳承中華文明,他不希望陳慧瑛變成黃皮白心的“香蕉人”。
江東鎮人民政府公眾網還有旅居新加坡的鄉親洪鏡湖於1998年與旅居印尼鄉親洪耀裕聯合捐資30萬元,建設1.05公裏長的村道——“仙僑路”及村口的碑亭。2002年洪鏡湖又串聯旅印鄉親洪嘉華聯合出資15萬元協助村裏建設改水工程。海外鄉親造福桑梓的義舉,為全村村民所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