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羊松華聯超市路口,向東穿過東環路路口,繼續向東走3裏左右,在路的北側。
臨清佛塔位於臨清市先鋒路街道辦事處大橋村,城北衛運河東岸,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通州燃燈塔、杭州六和塔、鎮江文峰塔並稱“運河四大名塔”。
此塔建於明萬歷三十九年(1 611),高61米,九層八面。亭子式,近乎垂直,仿木結構,有將軍盔狀頂,省內絕無僅有。底座有八面,每面長4.9米,底面積186平方米,其空間面積可達7000平方米。屋檐由陶瓷仿木制成,從鬥拱處突出。墻角鬥拱垂下,陶瓷蓮花垂下。鬥拱下部嵌有“阿彌陀佛”字樣,門楣上刻有“舍利塔”字樣。進入塔室,每層都有轉角形的石梯,可以迂回爬上頂樓。每層為穹頂頂,頂上有龍骨架,地面橫撐全絲楠木地板,橫鋪青磚。每層有八扇門,四扇明門和四扇暗門。每座塔的中心都有雕刻的石頭。在畫像的鑲嵌墻上,寶塔中央的原金絲楠慕童天柱上至寶塔下的地宮,支撐各層的平面荷載。這是宋朝遺留下來的。
臨清佛塔不是為了“舍利子”而建,而是因為風水。塔內的“移觀音菩薩塔”、“建觀音菩薩塔”等石刻,詳細記述了塔的建造原因和過程。
明朝萬歷年間,臨清的文人聚在壹起商量,認為臨清的風水不利,告訴了當時派往臨清的按察使鐘萬祿,最後決定將觀音像搬到磚城北,也就是土城坎以北,建壹座寶塔。這是臨清溫渭水北匯流的“天關”,可以“扼二”。此事定下來後,選了工部閑散大臣劉佐負責,正式命名為“舍利塔”,規劃於萬歷四十年(1612)至萬歷四十五年(1617)五樓。第六層是次年臨清布商王道吉捐建,又過了三年,九層寶塔終於建成。
臨清塔應該是“收靈八表”的形象。塔的各層平面為正八邊形,塔的壹至五層和七、八層的心室為方形。第六層和第九層為八角形,第五層塔的心室均設有開門券,通向塔外。塔的平面構成與垂直設計融為壹體。就全塔而言,如果俯視,可以捕捉到八面八方的所有風景;就每壹層而言,層層交錯,所得景物各異,形成了統壹的變化,豐富了“精神所得八表”的戲劇性空間變化效果。至於塔心室內部空間,沒有層層變化,而且由於通道狹長黑暗,更重要的是先抑後揚,以小見大。六樓塔心室的建築結構相當巧妙,最為精致。先到的人驚喜地發現“我突然看到了三百裏外的壹座遠山”。“賓代宗黃昏的太行山”真是地處平原的臨清前所未見的奇觀。第六層,塔室東西兩側券窗上方,有“西引太行”“東延岱嶽”石刻,北佛龕券洞上方,有“顯中天”碑文。這最能體現“收八桌”的意義。
到了第七層,塔的心室被改造成四合壹的塔壁,塔頂由拱頂改為由鬥拱支撐的平頂。東、西、南、北四面的磚雕分別為“阿忠佛”、“阿彌陀佛”、“寶生佛”、“成就佛”,寓意七級浮屠、四面佛。以其獨特的空間處理,彰顯佛的境界尊嚴,達到空間序列的高潮。
到了八樓,好像和壹至五樓差不多,會喚起人的回憶,高潮過後形成片刻的寂靜。對於八角形的第九層塔室,空間形式在相似和相異的印象中與第六層的處理相關聯;逐漸聚攏的穹頂從地宮拔出的塔心柱上消失,標誌著整個塔的內部空間序列圓滿結束;而聯想到塔心柱貫穿塔頂的外在空間意象,不禁讓人覺得八桌佛的空間還未完結,壹直延續到天中。
遠遠望去,運河如帶,綠堤蜿蜒,令人心曠神怡。塔檐上有壹口銅做的小鐘,被風壹吹,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塔前鐘是古代臨清八景之壹。
臨清佛塔位於臨清市先鋒路街道辦事處大橋村,城北衛運河東岸,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通州燃燈塔、杭州六和塔、鎮江文峰塔並稱“運河四大名塔”。
此塔建於明萬歷三十九年(1 611),高61米,九層八面。亭子式,近乎垂直,仿木結構,有將軍盔狀頂,省內絕無僅有。底座有八面,每面長4.9米,底面積186平方米,其空間面積可達7000平方米。屋檐由陶瓷仿木制成,從鬥拱處突出。墻角鬥拱垂下,陶瓷蓮花垂下。鬥拱下部嵌有“阿彌陀佛”字樣。門楣上刻著“舍利塔”二字。進入塔室,每層都有轉角形的石梯,可以迂回爬上頂樓。每層為穹頂頂,頂上有龍骨架,地面橫撐全絲楠木地板,橫鋪青磚。每層有八扇門,四扇明門和四扇暗門。每座塔的中心都有雕刻的石頭。在畫像的鑲嵌墻上,寶塔中央的原金絲楠慕童天柱上至寶塔下的地宮,支撐各層的平面荷載。這是宋朝遺留下來的。
臨清佛塔不是為了“舍利子”而建,而是因為風水。塔內的“移觀音菩薩塔”、“建觀音菩薩塔”等石刻,詳細記述了塔的建造原因和過程。
明朝萬歷年間,臨清的文人聚在壹起商量,認為臨清的風水不利,告訴了當時派往臨清的按察使鐘萬祿,最後決定將觀音像搬到磚城北,也就是土城坎以北,建壹座寶塔。這是臨清溫渭水北匯流的“天關”,可以“扼二”。此事定下來後,選了工部閑散大臣劉佐負責,正式命名為“舍利塔”,規劃於萬歷四十年(1612)至萬歷四十五年(1617)五樓。第六層是次年臨清布商王道吉捐建的。又過了三年,九層寶塔終於建成。
臨清塔應該是“收靈八表”的形象。塔的各層平面為正八邊形,塔的壹至五層和七、八層的心室為方形。第六層和第九層為八角形,第五層塔的心室均設有開門券,通向塔外。塔的平面構成與垂直設計融為壹體。就全塔而言,如果俯視,可以捕捉到八面八方的所有風景;就每壹層而言,層層交錯,所得景物各異,形成了統壹的變化,豐富了“精神所得八表”的戲劇性空間變化效果。至於塔心室內部空間,沒有層層變化,而且由於通道狹長黑暗,更重要的是先抑後揚,以小見大。六樓塔心室的建築結構相當巧妙,最為精致。先到的人驚喜地發現“我突然看到了三百裏外的壹座遠山”。“賓代宗黃昏的太行山”真是地處平原的臨清前所未見的奇觀。第六層,塔室東西兩側券窗上方,有“西引太行”“東延岱嶽”石刻,北佛龕券洞上方,有“顯中天”碑文。這最能體現“收八桌”的意義。
到了第七層,塔的心室被改造成四合壹的塔壁,塔頂由拱頂改為由鬥拱支撐的平頂。東、西、南、北四面的磚雕分別為“阿忠佛”、“阿彌陀佛”、“寶生佛”、“成就佛”,寓意七級浮屠、四面佛。以其獨特的空間處理,彰顯佛的境界尊嚴,達到空間序列的高潮。
到了八樓,好像和壹至五樓差不多,會喚起人的回憶,高潮過後形成片刻的寂靜。對於八角形的第九層塔室,空間形式在相似和相異的印象中與第六層的處理相關聯;逐漸聚攏的穹頂從地宮拔出的塔心柱上消失,標誌著整個塔的內部空間序列圓滿結束;而聯想到塔心柱貫穿塔頂的外在空間意象,不禁讓人覺得八桌佛的空間還未完結,壹直延續到天中。
遠遠望去,運河如帶,綠堤蜿蜒,令人心曠神怡。塔檐上有壹口銅做的小鐘,被風壹吹,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塔前鐘是古代臨清八景之壹。
舞陽松
五針松位於臨清市東部陳家墳村東北,在“錦衣陳石村”裏。它種植於明朝永樂年間。樹高16米,樹幹周長1.9米,樹冠形似巨傘,樹枝外凸,樹冠如傘,滋味勝檀香。1935臨清地方誌記載:“陳家墳村東有壹棵松樹,美不勝收”“老旱輪真巨觀”。以“東郊孤松”之名,列入“臨清十景”。其葉有米、竹、針、刺、喇叭五種形狀,故稱“五種松”有人說此松是五種松柏苗扭結而成,久而成壹,故有五葉。也有人說,樹本身就是各種不同的葉子,屬於針葉樹科。這棵松樹在1943和1969兩次內部燃燒,持續了80多天。樹幹中空,枯枝增多。1987,市城管協會集資1萬余元,在臺階上修建石欄桿,進行維修養護,古樹煥然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