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奪取漢中,要選拔壹員大將鎮守漢中。漢中地處魏蜀結合部,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因而漢中太守的職位便顯得非常關鍵。當時幕僚們私下議論,以為能擔此重任者,非張飛莫屬,張飛也“以心自許”。不料劉備在宣布任命時,竟是小小的牙門將軍魏延。壹時之間,全軍上下無不為之震驚,對魏延開始刮目相看。
劉備離開漢中時大會群臣,在會上他問魏延:“我把漢中重任交給妳,妳準備怎麽辦?”魏延應聲回答說:“如果曹操舉天下之眾至,我為大王拒之;若偏將十萬之眾至,我為大王吞之。”回答得幹脆利落,擲地有聲。劉備非常滿意,在場文武官員無不為之振奮。
魏延並沒有說大話。他不負劉備重托,在防守漢中時創立“圍守禦敵”之法,就是在漢中險要處依地勢築起壹座座土圍作為營寨,積糧屯兵,加強守備。如果敵軍來犯,各圍斂眾據險,而後待機出擊,相互救援,使敵人不能持久。後來的事實證明,這種戰法在保衛漢中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魏延在漢中的傑出表現贏得了劉備的充分肯定。劉備稱帝後,進壹步提拔魏延為鎮北將軍。據說,在陜西省留壩縣境內過去曾有過壹塊石碑,上刻“鎮北將軍魏延”字樣,大概就是魏延升任鎮北將軍後所立。可惜1971年當地修路,開山炸石,石碑被毀,今已不存。
建興五年(227),諸葛亮率軍北伐曹魏。魏延作為劉備器重的大將,坦率地向諸葛亮提出了輕兵循子午谷襲擊長安,攻取關中的戰略主張。但是,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拒絕采納。這讓魏延非常失望。
隨後的幾年中,諸葛亮又數度北伐,但無壹成功。這壹時期,魏延並沒有得到諸葛亮的重用。
魏延雖然才幹出眾,但他性格耿直,甚至有些剛愎自用,同僚們普遍對他敬而遠之。許多人因接受不了魏延的這種性格,便處處讓著他,更助長了魏延的這種脾氣。
不過,蜀軍中有壹位掌管後勤的官員卻從不把魏延放在眼裏,此人便是楊儀。楊儀本性狷狹,為人奸詐。魏延壹向看不起楊儀,而楊儀又偏偏與魏延對著幹,這使魏延十分惱火,對楊儀恨之入骨。有時二人當眾爭論起來,魏延脾氣大,便要拔刀殺楊儀。而楊儀便痛哭流涕,壹副受人欺侮的樣子。久而久之,二人積怨很深,猶如水火。諸葛亮當然知道這壹情況,但他不僅不予制止,反而肆意縱容,使二人的矛盾不斷擴大化。後來,諸葛亮還專門寫了壹篇叫《甘戚論》的文章,意在調解二人的關系,想讓二人翻然悔悟。但魏、楊矛盾極深,又怎是壹篇文字所可了斷?(據《華陽國誌》卷七)不過,當時軍中有個費祎,此人很會和稀泥,才使二人矛盾沒有過早爆發。
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病危。在安排後事時,諸葛亮和楊儀、費祎、姜維幾人作出壹個軍事步署:命魏延斷後,姜維次之,楊儀、費祎率主力撤退。諸葛亮明知魏、楊二人水火不容,卻讓楊儀總督軍務,指揮魏延,並且特別囑咐,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可以拋開魏延,大軍自行撤退。實際上,諸葛亮對這樣安排的後果是清楚的,個中用心,深可玩味。
諸葛亮壹死,楊儀就讓費祎去揣摩魏延的意圖。這時的魏延卻對形勢做出了完全錯誤的判斷,他天真地認為,諸葛亮活著時自己受到壓制,才能得不到施展,現在諸葛亮既然已經不在了,那麽也就輪到自己大展雄才,伐魏殲敵了。壹見費祎,魏延便急切地說:“丞相雖然去世,但還有我魏延在。可以安排官員們扶持靈柩回去安葬,我率領大軍北伐魏賊。怎麽能因為壹人之死而廢天下大事呢?”對楊儀總督軍政,卻讓自己斷後,魏延火冒三丈:“我魏延是什麽人?豈是楊儀小子可以指揮,為他斷後的嗎?”費祎知道了魏延的真實想法,但表面上仍隨聲附和。魏延心直口快,誤以為費祎是自己的知己,竟然立即與費祎討論軍隊員屬的安排布署,並草擬命令,準備讓費祎簽名後下達全軍。費祎為穩住魏延,假意說:“我回去後要向楊儀當面解釋清楚。他本來就是文官,不曉軍事,肯定不會反對妳的安排。”費祎騙住魏延後,出門策馬狂奔而去。稍後,魏延感到自己魯莽失言,要追回費祎,已來不及了。
費祎向楊儀匯報,楊儀下令仍然按既定布置進行。這時的魏延已經處在孤立和隔絕的狀態,全軍的行動他不得而知,自己又得不到任何命令,不知如何是好。只得派人去楊儀處察看,發現全軍已經準備撤退。對於被總部遺棄,魏延大怒,喪失了理智,在大軍尚未開拔時,便先行撤離前線,經棧道南歸漢中。沿途又把棧道燒毀,發泄對楊儀和費祎的仇恨。
魏延的行動無疑授人以柄,正中楊儀下懷。楊儀便上表朝廷,告魏延謀反。魏延有口難辯,也告楊儀謀反。壹時間二人羽檄交馳於成都、漢中之間。後主劉禪本來就昏庸,根本分辨不出孰是孰非,只得征求蔣琬和董允的意見。由於楊儀受命於諸葛亮,而且二人向來就對魏延有看法,因此都認為魏延謀反的可能性大。劉禪便命令蔣琬率宿衛軍北上接應,以防不測。
魏延回軍至南谷口(在今陜西省褒城縣),楊儀率大軍也隨後趕到。魏延自知謀反之罪已定,必死無疑,便壹不做,二不休,揮軍逆擊楊儀主力。楊儀派王平出戰。兩軍對壘,王平指著魏延大聲質問:“諸葛丞相屍骨未寒,妳們就要謀反嗎?”魏延手下將士也都認為魏延理虧,又知孤軍難敵,便紛紛倒戈,壹哄而散。魏延無奈,帶著幾個兒子向漢中逃去,途中被馬岱追斬,死於非命。
魏延頭顱被割下,作為禮物獻給楊儀。楊儀起身將魏延頭顱踩在腳下,咬牙切齒地說:“狗奴才,還能再作惡嗎?”在楊儀的授意下,魏延全家被滿門抄斬,雞犬不留。楊儀泄私憤之情,暴露無遺。
對魏延是含冤被殺還是罪有應得,從魏延被殺之日就有爭論。但是,魏延在撤軍時自作主張,燒毀棧道,逆擊蜀軍,已經嚴重觸犯了封建綱常,即使有人想替魏延說話,也無從入手。
魏延冤案平反的轉機出現在楊儀真實面目暴露之後。
楊儀除掉魏延後,內心的權力欲望猛然提升,夢想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但是,楊儀完全想錯了。諸葛亮對他的使用完全是臨時性的,是出於除魏延的目的而安排的權宜之計。諸葛亮的真正接班人是蔣琬。
楊儀回到成都後,才發現自己上了諸葛亮的當,懊悔異常,氣憤難平。楊儀再也無法偽裝自己的真實想法,便將他的失望與憤怒當眾表現出來,嘮騷滿腹。後來費祎去看望他,楊儀把費祎看作知己,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過去丞相去世的時候,我如果帶領軍隊北投曹魏,怎麽會落得今天的下場?令人追悔莫及!”費祎壹聽大驚,隨後向朝廷告發,楊儀當即被免官。但這時的楊儀已經有些控制不住自己,又上書朝廷,言辭十分惡毒。劉禪大怒,收審楊儀。楊儀自知必死,在獄中自殺。
楊儀的下場使人們對魏延的冤情有了根本認識。當初魏楊相爭時,人們只憑楊儀的眼淚鼻涕而片面同情楊儀,卻沒想到此人如果險惡;反推魏延,他與楊儀並無權力、利益之爭,卻為何如此痛恨楊儀,恐怕是魏延早已看穿了楊儀的可鄙人格!人們在切齒痛恨楊儀的同時,開始回憶漢中撤軍時的壹幕幕經歷,終於意識到,魏延是被冤屈而死的。到此,魏延冤案出現轉機。
但是,魏延謀反之罪是蜀漢朝廷定了性的,要想讓朝廷給魏延平反,已不可能。於是,以蔣琬為首的有識之士,考慮變相為魏延昭雪,折衷處理這起棘手的歷史遺留問題。
當時蔣琬率軍駐屯在漢中,他就近收葬了魏延屍骨,立墳樹石以資紀念。在這壹過程中,朝廷沒有發表任何意見,實際上默認了魏延的冤情。也正是由於魏延平反是在無聲無息中進行的,所以史書才沒有留下有關平反昭雪的記載,也才使壹個“叛賊”的墳墓得以保留下來。
有許多人認為魏延蒙冤千古,其實這是不準確的。早在蜀漢當政時,他已被平反翻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