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殼蟲樂隊無疑是上世紀的最有影響的樂隊。在8年的時間中,他們不但改變了搖滾樂和流行樂 ,而且,永遠的改變了所有音樂的面貌。
甲殼蟲樂隊的前身是成立於1956年底的“采石工”樂隊,組建者是年僅16歲的約翰·列農。到1958年,正式定名為甲殼蟲樂隊,成員四人,除了列農外。尚有保爾·麥卡特尼、喬治·哈裏森和林戈·斯塔爾,他們通常既是歌手又是吉它手或者鼓手。這四個青年出身低賤,而又頗有才華,他們的中心人物約翰·列農更是才華橫溢,既能作詞,也能演唱。他們早年在利物浦的遊藝場所及舞廳裏表演,每人每晚掙得三個英鎊。1962年,他們終於獲得在電視臺演出的機會,並取得了決定性的成功,從此以後,甲殼蟲樂隊聲名鵲起,錄制的唱片風行世界。到1963年底、英國出現了壹種稱為“甲殼蟲現象”的社會病:少年們壹看到甲殼蟲樂隊就會尖叫、哭泣,變得歇斯底裏。
甲殼蟲樂隊獲得成功的原因,壹方面是他們具有自己的特色,小夥子們個個十分英俊,風度容貌魅力十足,演唱風格也較為溫和。他們的歌曲百分之75是表現愛情的,但不象美國搖滾樂那麽露骨而具挑逗性,而是讓人感到親切愉快,表演也真摯自然。因此,甲殼蟲迷中竟有壹部分是老年觀眾。但是,另壹方面,甲殼蟲在他們的英俊面龐後面,又個個長有反骨,他們十分鄙視上流社會,也反對藝術上的因循守舊。有壹次,甲殼蟲樂隊在壹個部隊司令部演出時,列農宣布:“坐在票價低廉座位上的可以鼓掌,其他人就把妳們的珠寶弄得咯咯作響吧!”他們這種反傳統的態度,艾博得了60年代那些叛逆青少年的好感。1969年,他們創作的《讓和平有實現的可能》壹曲,竟成了美國青年爭取和平解決越南戰爭的群眾運動的音樂象征。
1970年,甲殼蟲樂隊解散,它的隊員大都仍然進行各種音樂創作。不幸的是,約翰·列農1980年在美國遇刺身亡,兇手竟是他的狂熱崇拜者,在行兇前幾小時,兇手還曾讓列農簽名留念。列農的逝世,引起了西方社會的震動,成千上萬的人自發為他送葬。這也充分表明了甲殼蟲樂隊在西方文化中留下的巨大影響。美國作家劉易斯認為“甲殼蟲樂隊的興起,意味著美國流行音樂在英國統治地位宣告結束”。不僅如此,甲殼蟲對美國產生的影響,促使了搖滾音樂在美國的再次狂熱的興起。這次興起,就有點嚇人了。
有史以來最受歡迎和最成功的音樂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