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桂福先生(1736-1805):
他智慧的深度是厚實的,忠誠的禮物並不復雜。
書的第壹部分“智深則厚”,就是說要虛心、豁達,這樣才能學得深。
第二副對聯“忠信不復雜”是指“忠信”的內在精神需要以禮儀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註重細節,不怕麻煩。子曰:出門必見大客,使民如大祭。我就是這個意思。
記得有學者曾經提出過壹對詞,叫做“形式文化”和“品質文化”,其中“形式文化”指的是各種禮儀的外在形式,“品質文化”指的是各種禮儀的內在精神。雖然“素質文化”是決定性因素,但它需要“形式文化”來表達、鞏固和加強,這大概就是禮儀的價值。
比如端午節,大家吃粽子,賽龍舟,既享受美食又鍛煉身體,還能培養團結拼搏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壹代又壹代的中國人正是通過這種“形式文化”來繼續繼承和發揚屈原不朽的精忠報國精神。不吃粽子,不賽龍舟,估計中國很多人連屈原是誰都不知道,更別說繼承他的精神了。
再比如寒食節。按照傳統習俗,這壹天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但這個習俗在中國似乎已經被大部分人遺忘了(據說南方壹些山區的人還在繼續堅持,真是“因禮失而求野”)。個人感覺還是堅持不生火吃冷食的形式比較好——從明年開始,從家裏做起吧。有了這種“正規文化”,介之推先生功成身退、不求富貴的高尚氣節就會得到更好的傳承。
還有,我記得小時候,每次過端午節、中秋節、臘八等傳統節日,家裏的飯菜往往比平時好吃。我媽總是讓我給祖先的牌位磕頭,壹般是磕頭或者鞠躬三次。那時候的日子很苦,普通的飯菜幾乎沒有油水。假期結束了,生活略有改善,孩子們看著吃的就流口水,不耐煩。但是媽媽總是讓每個人等到儀式結束後再吃。
我自己結婚後,也沒有堅持這個習慣。現在寫到這裏,我還是覺得自己能堅持下去。《中庸》說:孝順的人,善於承人之誌,善講人之事。通過這種形式,經常懷念老祖宗的言行,檢查自己的過錯,也算是繼續盡孝吧。
有句流行的話叫“細節決定成敗”,很多職場禮儀都是如此。如果我問妳-妳知道如何發送電子郵件嗎?妳可能會嗤之以鼻,覺得這個問題“弱智”。然而,如果妳仔細閱讀下面這篇文章,妳的反應可能會有所不同:
妳收到過這樣的郵件嗎?發件人的名字是“幸運的是,被即將到來的夜晚埋葬了”,郵件的標題是:“妳好!”妳以為壹定是漏網的垃圾郵件,但妳還是打開了,發現其實是供應商的方案和報價。妳找了很久,但是沒有計劃也沒有報價。回信問問。他說:啊!忘記添加附件了。我會再發壹次。
妳覺得這個供應商怎麽樣?如果是我,我不會合作。太不靠譜了。
如果妳是經理,建議妳做個測試。找5個和客戶打交道最多的員工,然後從每個員工中隨機抽取10封郵件,看標題、問候語、分段、用詞、簽名、字體、顏色。我估計妳會壹身冷汗——我們就是這樣壹步步把客戶趕走的!
從65438到0999,我加入微軟做工程師。當時微軟雇傭了十幾個語言專家來校對每壹封郵件。他們對郵件的標題怎麽起,怎麽打招呼,第壹句話怎麽開頭,什麽時候用阿拉伯數字1,2,3,什麽時候用壹,二,三,怎麽署名都很挑剔。單詞和語法不僅要錯,而且要忠實、優雅。被語言專家折磨了足夠長時間終於畢業的工程師可以直接給客戶發郵件了。
有壹次,我問語言專家小組組長米歇爾,有必要這麽嚴格嗎?她說,想象壹下,有很多妳這輩子都不會面對面遇到的人。妳能打動他的唯壹方法是通過電子郵件。
她的話啟發了我。我想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見字如面”。互聯網時代:見郵件如見臉。
那麽,壹封好的郵件應該是什麽樣的呢?我們與人見面的基本禮儀不是要漂亮,而是要幹凈。壹封好的郵件也是如此。簡單幹凈是基礎。然後是妳的風格。這裏,以“郵件的標題”為例來說明:
郵件接收者首先看到的是兩件事:妳的顯示名和郵件標題。
因此,郵件禮儀的第壹步是使用妳的真實姓名。如“劉潤”或“潤米咨詢-劉潤”。個性化的,詩意的,尤其是二次元的名字,比如“幸運地被即將到來的夜晚埋葬了”和“壹頭特立獨行的豬”可以用在妳的QQ簽名裏,而不是用在商務郵件裏。
然後標題。用不到20個字概括這封郵件的核心內容。“妳好”、“來自xx公司”、“報價”都不是好標題。《請審閱:X公司對Y項目的建議書及報價》是壹個很好的標題。
——摘自APP《劉潤:5分鐘商學院》
看完有什麽感受?
我們再來回顧壹下《忠誠的禮物並不復雜》。妳能以如此嚴謹認真的態度發郵件,是妳對所從事工作的忠誠;如果妳在發郵件的時候能註意到這麽多細節,妳會讓收件人尊重,更容易獲得對方的信任。這大概就是“忠義之禮不復雜”吧。
然後看翟雲升先生(1776-1860):
裘德好的時候最幸福,講道理的時候學問豐富。
第壹副對聯上寫著“聚德壹最幸福”,其中“聚德壹”出自南北朝詩人謝靈運的《善行》。這句話的意思是——積德為養生之道,而最好的“德”就是善良。俗話說“積德行善”!記得才真旺姆先生的辦公室裏有壹副對聯,也是講“善”的——黃金不是寶典,壹切都是空的,都是善的。
第二部分,《李順富於學問學,dūn》,其中“李順富”出自宋代大學者程頤所著《四諺n(視、聽、說、動)中的“動諺”。原文如下:
哲人知其幾,思其誠;
有誌之士必有所為,有所不為。
講道理就有錢,欲望就有危險;
思慮再三,戰戰兢兢,自持;
修行與自然,聖賢與聖賢共歸。
“講道理就有錢,想危險就危險”,意思是按照天道行事,路就越走越寬;如果妳只想滿足自己的私欲,那就會越來越危險。
?“學而優則仕”就是學習也是壹樣,要按天行事。只有這樣,知識才能避免混亂和矛盾,才能得到整合和積累。
我們來看看何維普先生(1842-1922):
修德並不以認識自己的腳為恥,但如果他提出問題,而且只是如果他沒有欲望,他就是富有的。
這幅對聯說的很清楚了,我就不贅述了。
然後看翁同龢先生(1830-1904):
守口如瓶,愛惜身體,且從中國看古代,研究冬天。
這本書的第壹部分“管住妳的嘴,像三腳架壹樣愛妳的身體”說的是——不要隨便說話,要尊重妳自己。有人認為自己內向是缺點,但實際上人們往往更願意和不八卦的人合作。老話說得好,人首先要尊重自己,其次才是別人要重視自己。“內向”和“自尊”多少有些關聯。
《望古學冬學中國》這本書的第二部分說——妳要學得笨,妳要耐得住寂寞;沒有嚴冬的磨礪,就沒有春節的青春。俗話說“梅花香自苦寒來”。
再來看看唐趙晉先生(1772-1856):
敏而慎,修其性,以仁義生而讀詩。
這兩句話,“敏而慎之,修其性,仁而生,義而讀詩”,本身就是壹種很好的修身之道,可以作為座右銘。
然後看宋湘先生(1748-1862):
敏感壹點,謹慎壹點,有辦法。讀詩,讀尚遊古人。
這壹條和上壹條差不多,說的是“敏,慎而言之,尚遊吟詩讀古人”。我說的很清楚了,就不多說了。
我們來看看吳大成先生(1835-1902):
如果妳有福氣,妳就能勤奮、堅持,如果妳很優秀,妳就會樂於學習。
書的第壹部分“若有福報,可以勤持”,而“若有福報,可以勤持”,就是要對福報持謙虛的態度。祝福來了,可以接受;運氣不好就要淡然處之。不要總覺得自己得到的壹切都是自己應得的。“勤能補拙”大致就是說——想要延續生命,就得勤能補拙。有父不如有母。如果妳有錢,妳也會坐山觀虎鬥。
第二副對聯“向善讀書是最幸福的就好”,說的很清楚了,就不多說了。
然後看高東先生(1740-1818):
勤能補拙,靜能守誠,動能審幾j:。
書的第壹部分“勤奮可以彌補金錢的不足”和“勤奮可以彌補金錢的不足”是說智力壹般的人只要勤奮就可以過上好日子。曾國藩先生曾感慨地說:古今中外,世間壹切庸人,皆敗於“懶”字。“節儉就是生活簡單樸素,需求就會少,就不會總想著貪小便宜,自然就會少犯錯。
第二部分“靜下心來老實點,動幾下判斷”“靜下心來老實點”就是靜下心來多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真心的。“動幾下判斷”就是壹個新的想法壹旦湧上心頭,就要認真考慮它是善是惡,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因為小就去做,不要因為小就不去做”。
在這裏,“吉吉”就是“征兆”的意思。唐代歷史學家劉知幾J: (661-721)有壹個神秘的詞。這裏的“極極”和“玄”可以互相解釋,都是“微妙”的意思。
佛說:菩薩怕因,凡夫怕果。意思是——菩薩很重視動機,動機不好就立馬結束;普通人往往會忽略動機的善惡,等到災難降臨才後悔“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我們再來看看梅調定先生(1839-1906):
禮是用來控制享樂和道德的,節儉是用來建功立業的。
很清楚“節儉足矣,勤儉有效”,這裏就隨便說說吧。
“禮控樂德”講的是“禮”和“樂”的作用。
追根溯源,西周的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是中國最早的禮樂制度的總設計師。關於“禮”與“樂”的含義,初唐大學者孔(674-648)在《禮記·註疏》中說:“樂主若和同,則距離近;業主若恭敬,必高貴有序。”意思是用“樂”來協調情緒,用“禮”來區分尊卑。實行禮樂制度的目的是為了保證社會的秩序與和諧。
回過頭來看這本書的第壹部分,“禮是行為準則”,意思是“禮”是人的行為準則,不同等級、不同角色的人都要按照自己的行為準則行事。“樂善好施”的意思是——相對於“禮”的“差”的功能,“樂”的功能是“和”,即不同等級、不同角色的人可以和諧相處。
從現實生活來看,我們發現教師、公務員、窗口工作人員等。都有成文的行為規範,很多企業還會為各類員工制定相應的行為規範,這就是現代版的“以禮控行”。《音樂與美德》怎麽樣?我們來看看目前流行的“團隊建設”活動,其目的是拉近團隊成員之間的距離。
最後看俞越老師(1821-1906):
房中有仁風,善防不失其氣,此說甚好。
這副寫得很雅致,上下對聯都引用了《詩經》中的句子。孔子曾說:不學詩,無話可說。當時的《詩經》就像壹部成語詞典,貴族之間的交往也不過如此,而且是貴族式的。距離產生美,成語典故的運用會在語言上產生距離感,使表達有更大的景深和內涵,從而更加優美。
書的第壹部分“房中之仁,使我有我的位置”,意思是我居住的地方真的是壹個理想的家。
不知道“房中有仁”的由來,但《論語》二十條中第四條就是立人。這篇文章第壹句就說——孔子說:“立人美。如果妳選擇不仁者,妳怎麽知道(通過“智慧”)?”意思是——靠近朱者赤和墨西哥,和善良的人們生活在壹起真好。如果妳不選擇和善良的人生活在壹起,妳怎麽能說自己是明智的呢?"
“我有我的位置”出自《詩經·馮偉說》。
第二部《美名善辯不輸其誌》,出自孟子滕文公,原文如下:
以前的朋友,使和成了,但他壹整天都沒有得到壹只鳥。米Xi反叛說:‘天下賤工也。’或者起訴王良。梁道:“請復。”如果妳很強壯,妳可以壹下子得到十只鳥。米·Xi反叛說:“世上有壹份好工作。”堅子曰:‘我與婦人同掌。’王良說。好,說:‘我為之而驅,壹日不得;遇到就壹下子十個。詩中說:“不失氣,舍矢如破。“我不占小人的便宜。請辭職。禦者恥於與射手相比;比起猛獸,雖是小山,也是福。如果妳徒勞地遵循道,為什麽不呢?此外,兒子已經走得太遠了:那些浪費自己的人不能夠成為正直的人。"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在春秋時期,有壹個叫王良的人,他是駕馬車的大師。但是,他開車有自己的規矩。就像詩經壹樣,他不會讓馬車壞了規矩,隨意奔跑。車主想隨意指揮他開車,他是不會做的。
“不可失其誌”出自《詩經·瀟雅·車公篇》,其中“失”應為“失”,意為“放縱”、“失控”。
總的來說,作者想用開馬車的例子來講這樣壹個道理——做人壹定要有規矩,不能光坐著為所欲為。
(註: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