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又任武漢長江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他又接受修建我國第壹個跨越長江的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任務。1955年9月,大橋正式開工,到1957年9月25日建成,比原計劃提前兩年。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舉行落成典禮。茅以升設計這座大橋,是鐵路公路兩用的雙層鋼桁梁橋。上層為公路橋,寬22.5米,其中車行道寬18米;下層為鐵路橋,寬18米。正橋長1155.5米,連同兩端公路引橋,總長1670. 4米。大橋將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銜接起來,成為我國貫穿南北的交通大動脈,並把武漢三鎮聯成壹體,確保了我國南北地區鐵路和公路網聯成壹體。
1958年在北京修建人民大會堂時,周恩來總理在審查工程設計時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簽名來保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茅以升非常信任,茅以升也對黨的工作極端負責,他對人民大會堂的結構設計作了全面審查核算,最後簽了名。
茅以升壹生學橋、造橋、寫橋。他在中外報刊發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編寫了《中國古橋技術史》及《中國橋梁——古代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種文本)。著有《錢塘江橋》、《武漢長江大橋》、《茅以升科普創作選集》(壹、二)、《茅以升文集》等。
茅以升,解放後任鐵道研究所所長,鐵道科學院院長,全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自1954年起當選為壹至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1987年10月,茅以升光榮地加入中國***產黨。茅以升為我國和世界橋梁建築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89年11月12日病逝。
呂彥直〔1894---1929〕,字仲宜,別號古愚。我國近代傑出的建築師。山東東平縣東平鎮護駕村人,1894年生於天津。幼年喪父,喜愛繪畫,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隨其姐居巴黎數年。常參觀羅浮宮博物館,酷愛繪畫和雕塑藝術。回國後,入北京五城學堂習國文。1911-1913年清華學堂留美預備部求學。1913-1918年由北京政府派赴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建築工程(先入電子系,後轉入建築)。1918-1921年擔任美國建築師墨菲助手。呂彥直曾擔負北京燕京大學和南京金陵大學的建築工程設計,用中國傳統風格設計現代建築,初顯其才華。
1921—1925年9月回國後,先與過養默、黃錫林組織在上海東南建築公司任職,設計上海銀行公會等大型建築工程的設計,後獨立創辦彥記建築事務所。期間,他的建築設計多為小巧、舒適和花園式洋房,但已在研究中國古典式建築,並努力融合中西建築藝術的精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是年5月,總理喪事籌備委員會向海內外懸獎征集中山陵墓設計圖案,轟動了國內外的建築師和美術家,許多人紛紛報名應征。當時呂彥直還是壹個沒有什麽名氣的青年建築師,但他對自己的才學滿懷信心,毅然報名,與眾多的國內外知名建築師展開競爭,終於壹舉奪魁,榮獲首獎。呂彥直設計中山陵圖案,融匯中國古代建築與西方建築的精神,莊嚴簡樸別創新格。其全部平面圖呈壹警鐘形,寓含孫中山先生"喚起民眾"之意,因而受到評選者的壹致推崇。
1925年9月—1929年3月接受“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委員會”聘請,任陵墓建築師。接受南京國民政府聘請任總理陵園計劃專門委員。他潛心研究,周密構思,設計出的中山陵墓圖案, 具有鮮明的中國建築風格與特色。截止到9月15日,籌委會收到中外建築師40余人應征設計圖案,經評選委員會及中外專家顧問的評選,呂彥直設計的圖案名列榜首,獲得獎金2500元。孫中山家屬代表和籌委會全體委員壹致同意呂彥直的設計圖案,並決定聘他為中山陵墓的建築工程師,限於兩個月內完成工程詳圖。呂彥直受聘後,即赴南京實地考察,趕繪全部工程詳圖。當年12月,上海姚新記營造廠中標,中山陵墓建築工程遂即開始動工。
在南京中山陵墓的建築工程進入高潮之際,呂彥直又承擔了廣州越秀山中山紀念堂和中山紀念碑的建築設計。他設計的兩份建築圖案,因其構思別致,水平高,又以首獎入選。圖案入選後,受“廣州中山紀念堂籌建委員會”的委托,主持中山紀念堂和中山紀念碑的設計工作
李儀祉 著名水利學家和教育家,我國現代水利建設的先驅。中國水利高等學府的創始人 ,陜西近代水利的奠基人,近代科學治理黃河的開拓者,他主張治理黃河要上中下遊並重,防洪、航運、灌溉和水電兼顧,改變了幾千年來單純著眼於黃河下遊的治水思想,把我國治理黃河的理論和方略向前推進了壹大步。他創辦了我國第壹所水利工程高等學府——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和多所院校,為我國培養了大批水利建設人才,並親自主 持建設陜西涇、渭、洛、梅四大惠渠,樹立起我國現代灌溉工程樣板,對我國水利事業作出重大貢獻,陜西人民受益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