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歷歧視,相比其他歧視,這可能是最“公平”的壹個了。“唯學歷”是學歷歧視最明顯的特征。作為壹種新的形式,學歷歧視已經出現,並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部分500強或國企按照國外知名大學、“985”、“211”、壹所普通大學、二本大學、三本大學進行學校排名,並明確註明只招收指定高校畢業生。985,265,438+065,438+0不僅是名校的代名詞,也成為很多企業標榜自己的光環。
2.性別歧視大概是最常見的歧視標準。“僅限男性”、“女生身高1.65米”等不平等條件早已不是新鮮事。“有的甚至要求女生三年內不得跳槽、結婚、再婚或不當媽媽。”全國婦聯發展部發布的《女大學生就業創業調查報告》曾指出,56.7%的受訪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覺得“女生機會少了”;91.9%女大學生感受到用人單位的性別偏見。
3,地域歧視,這也是某團購網招聘歧視中爭議最大的地方——黃泛區和東北人。通過點名,不招河南人和東北人,地域歧視越來越明顯。早在計劃經濟時期,城市中就存在企事業單位不允許私自招收農村人口的現象。這幾年農村和城市的差距已經不大了,地域歧視也開始慢慢演變成本地和非本地。
4、年齡歧視,我們之前討論過,“華為請回34歲以上老員工”和中年職場危機。如果妳做壹個統計,妳會發現很多公司都把“35歲以下”寫進了招聘信息,35歲已經成為職場的分水嶺。而且年齡限制已經向年輕化趨勢發展。
5、顏值歧視,就職於壹家大型房地產公司的小啊說,行政部和人力資源部的女員工都是身材高挑,氣質好的。“都在1.7米以上,但對男員工的要求沒那麽高,有的還不到1.7米。”在企業招聘中,外貌、年齡、身高、氣質都成為女性勞動力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