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票
藏書票是供藏書用的,其最初的功能和藏書印章壹樣,屬於個人收藏的壹種標記。最早的壹張藏書票是1470年壹位德國人制作的,署名勒戈爾,由壹款畫有刺猬銜著野花腳踩落葉的木刻畫構成。
不過類似這種圖畫構成的藏書票,在早期是極為罕見的。壹直到17世紀末期,藏書票多以表示貴族身份的紋章作為圖案。由於當時只有貴族或修道院才收藏得起書籍,紋章藏書票往往象征權勢和地位,並不流行。如17世紀中葉,英王查理二世的藏書票,以兩頭獅子捧壹面盾牌的王室紋章為圖款,構圖莊嚴而有些刻板,是典型的紋章藏書票。
到18世紀,隨著教育普及,出版業發展,藏書不再是少數貴族的專利,許多中產階級也都收藏圖書,藏書票也就平民化,由原來註重由紋章顯示地位,轉而用圖畫來表示收藏者的個性與喜好,藏書票趨向個性化,也更追求藝術的意味,如18世紀中葉英國布利牧師以自己書房壹角的書堆作為藏書票的構圖,表示收藏者的壹種情趣。這個時期還時興寓言形式的藏書票,似乎要寄托更多的文化旨趣。如荷蘭畫家邁克爾·伯格斯設計的寓言票,所繪是壹對天使騎在兇猛的老鷹背上,壹手抓住老鷹,壹手護衛牛頭,其寓意耐人尋味。
藏書票的黃金時期出現在19世紀的下半葉。歐洲的文人幾乎都自己動手或請人設計屬於個人的藏書票,有些書店可以根據顧客的需求制作藏書票。當然藏書票的審美風格也有時代性。當工業革命的巨浪鋪天蓋地沖擊歐洲各國時,人們厭煩機械的僵硬的幾何圖案,於是以彎曲變化的植物枝葉為構圖的藏書票便得以流行。如1897年德國人克萊朵夫設計了以蒲公英和野花作為背景,加上飛翔的天使的藏書票,那流暢的筆觸傳達著浪漫主義的韻味。所以藏書票的發展,經歷了由純粹實用性到逐步註重個性化和藝術鑒賞性的壹個過程。
至於國人何時開始使用藏書票,至今未有明確的說法。不過較早的有留美學生關祖章的書票,畫面是壹位古代書生在書房搜尋圖書,滿地都是線裝書,還有寶劍等飾物,頗有古風,上署“關祖章藏書”五個字,大約是1914年前後制作的。另有戲劇家宋春舫使用的藏書票,標示有“褐木廬”書齋名,也帶傳統文人的情味,估計是本世紀初制作的。二、三十年代使用藏書票的作家藝術家不少,如葉靈鳳、郁達夫、李樺、唐英偉等等,都制作過許多風格獨特的藏書票。不過,在中國,藏書票壹直都只是文人自娛的玩意兒,較少流傳。直到近年,才陸續有壹些刊物零星介紹過藏書票知識,並出版過壹、二種有關藏書票的集子。
目前,國際上流行的書票,可以概括為四大類。
壹類是畫家壹幅壹幅繪制而成的,這類書票並不多見。另壹類是由版畫家制作的,此類最多。版種則可分為凸、凹、平、漏四種。凸版的版材有麻膠、石膏、塑料等,但以木版最大量、最普遍。凹版最理想的版材是銅版,但也有鋅版、鉛版等。平版的版材是石版。漏版,又稱孔版、絲網版。而在這四大類型中,制作技法也是多種多樣。目前,國際書票聯盟已發布了20余種通用編號,用以區別和規範書票制作的版種和技法。
但由於版畫制作之技法日趨多樣,許多版種和技法在國際上還沒有統壹的代號。如拓彩版、吹塑版等等。上述兩類,都是書票原作,比較珍貴。只是手繪者,生產不易,難免行之不遠;而以版畫拓印者,數量大增,甚至被視為正宗,書票也因之而有過“版畫藏書票”之專稱。
如果我們將第壹類稱為“手繪藏書票”,將第二類稱為“版畫藏書票”,那麽第三類便是可以大量印制的復制品,似可稱之為“通用藏書票”或“復制藏書票”。這類書票在我國尚屬罕見,但在國外,都已上市銷售了。這類書票因為不是專用,所以不標明票主,但在票面上應留有壹定的空白,作為書主簽名的地方。有的還像郵票壹樣,打上齒孔,背面有膠,只要買來隨手撕下壹張,貼在書的扉頁中,簽個名或者蓋個章就完事了。
第四類藏書票,則是“電腦藏書票”了。它可以大量生產,方興未艾。這後兩類書票均與現代科技聯姻,為藏書票的廣泛普及走入千家萬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