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前面章節語言過於隨意,書面美感不足。特別是壹些助動詞的運用過於頻繁,例如“了”字等。這種寫法類似於個人空間隨筆,經不起大眾反復咀嚼消化。另,作為小說,作者不自覺地自己參與故事,並以旁觀者身份表達主觀議論,這些議論應該是作者希望讀者能有所思考並能認可的部分,可小說畢竟要以呈現為主,而不是議論表達個人思想為主。因為小說這個載體與議論本身是不區別的。這些我在閱讀過程中隨筆標記了壹部分,不知道作者是否有同感。
三、 小說的整體框架,呈灰色。當然這可能就是現實。但是,這樣的現實會讓讀者害怕、無望。在整部小說中,以壹種傳統的眼光來看,只有三個人物是比較“幹凈”的。壹個是大海,這個曾經也希望走點捷徑後來終於明白沒有捷徑可走的貨車司機;壹個是高虹,他是歷經坎坷擡起頭來終於獲得成功,並且心甘情願將自己對葉子的愛情高尚地升華成親情的商人;另壹個則是高虹的好友高思宇,這是壹個集外貌、思想、才華和金錢於壹身的鉆石單身男,他正直善良,對葉子情有獨鐘,他也是商人。縱觀全篇,政黨機關內沒有壹個清白之身,沒有壹次升遷不是通過肉體和權錢的交易而得來,沒有壹分成績是通過腳踏實地的努力而換取。作品呈現的畫面,讓我們感覺現實的殘忍、可怕,足以讓人絕望至夜不能寐。那麽,我們要如何面對如何理解“實幹興邦”的呼籲與要求呢?
四、 全篇關於性的描寫,我個人稍覺豐富。當然,作為讀者,尊重作者的自我感覺這是最起碼的尊重。我只是想說,性描寫於文學作品固然能更多吸引眼球,但每壹個細節都是必須的嗎?更有甚者,寫到主角林英以電視臺記者身份,與領導萬偉良初坐***置壹車,即任由領導在其身體敏感部位不斷動作。這個情節本身就值得質疑,萬偉良是有身份的領導,以中國的國情,這些領導壹般都戴有面具,他們揭開面具都有壹定的過程,有誰會在並不只二人的世界裏,首次相見就淋漓盡致地體現出自己的下作與猥瑣?而林英呢?作為壹個當時尚且“清白”的女子,她能那樣坦然從容面對?難道說,她在這方面是天才?實在難以理解。
五、 關於結局。這是壹個最讓我困擾的結局。在我壹直以來的意念中,總覺得婚姻中的兩個人,歷盡千辛萬苦之後走到壹起最後卻要離散,這是壹種多麽深重的悲劇。肖壹峰與林英的婚姻隨著他們在官場上的身敗名裂而宣布瓦解,卻又因著女兒的存在暫緩分開,林英在黑暗的夜裏,迷茫之中體現出壹種反思,壹種對於回歸過往、擁抱家庭與真愛的渴望;而最後,擺脫殺人之嫌的肖壹峰,作為壹個父親,作為林英的丈夫,在經歷這壹系列變故之後,難道還不能真正扛起自己應負的責任嗎?為什麽他在最後記得給葉子發送動人的情詩,卻看不到黑暗裏林英的無助?這在展現他對葉子深情的同時,是不是同時展現出他對妻女的無情?他們之間,都不是對方唯壹歷經的真愛。為什麽在戲落幕之時,讓讀者看不到壹個男人對於婚姻對於家庭的重拾與珍愛?
肖壹峰與葉子的婚外之情,雖然充滿著足夠讓人艷羨感動的“精神之美”,但是,真愛是什麽?真愛不就是期待看到所愛之人真正幸福麽?肖壹峰明知自己給不起,給不起葉子所需要的壹切,高思宇有能力並且願意給,他對葉子的愛是真誠而深摯的,同時,葉子與高思宇在壹定程度上彼此融合的,否則,葉子不會坐上高思宇的車決意遠離。為什麽結局要寫她看到肖壹峰的短信之後而叫“停車”呢?停車,如果僅只是回頭看看,那麽是不是值得再添壹筆?如果不是,如果是不舍呢?她要為這段婚外之情繼續留步?她的留步,對於這出戲裏最具“高大形象”的高思宇,情何以堪?
遊離於婚姻之外的真愛,永遠只適合珍藏,封存,直至彼此老死。永遠不要去向自己所愛之人要求壹切他給不起的內容,便是最深的愛,也是最大的尊重——這是近段時間某友對我的告誡,深以為然。或者,唯用這種態度善待婚姻,善待愛人,善待壹切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人,善待這個世界,我們才會感覺多壹份安全感,我們才會逐漸回歸到壹種樸實、澄澈的狀態,才能意識到自己的“活著”,於這個世界,於壹部分人,已經產生壹種必然的“被需要”,我們因著這種“被需要”而不斷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懂得在文學作品中直面黑暗的重要意義,並熱切期待看到黑暗裏的那壹線曙光。這應該是我們對於好好活著的最低期待。如果說填滿壹切欲望溝壑的過程就是壹段向懸崖不斷靠近的過程,那麽每個人及至崖邊,及時回頭壹望及時讓靈魂自覺主動地回歸,這應該是我們對於自己的最低要求。曾見過網上壹條個性簽名:當時拼壹死,只為近塵埃。每讀壹次就心顫壹次。或者沒有誰能不被這種不顧壹切甘願粉身碎骨的癡狂而打動,但我更喜歡這種癡狂亦是對方的幸福與希望所在,是我們內心對於這個世界每壹份真、善、美所產生的終極向往。
再壹次感謝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