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7日,為紀念壹戰中在歐洲犧牲的華工,著名造型藝術家、北京金泰美術館館長袁媛創作了《凝固的汗水》。“永恒的記憶”中國勞工雕塑在法國聖譚燦揭幕。就在壹年前,壹座中國工人的雕塑矗立在比利時西部城市阜城郊區的布斯村。
第壹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7月持續到1918年11月。中國於1917年8月14日向德國宣戰。這時,戰局已經相當明朗了。當時北洋政府預測協約國必勝,倉促對德宣戰。此外,沒有派軍隊,只派了壹些勞工去歐洲戰場。成千上萬的工人死在國外。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北洋政府忙於自保,宣布“中立”。但是,他們始終關註著戰局的發展。袁世凱上臺後,梁實義給他壹個建議:“德奧會有壹個小的敵人,但是壹個大的敵人。戰爭的結果將很難取勝。依我看,我不妨明白,對德國的解體宣戰,對國家的前途和在和平談判中的地位大有裨益。”。袁世凱死後,段接管了政府。鑒於當時日本參戰,他認為:“日本已加入,我若不加入,日本必將劫掠青島。”然而,“德國今天是壹個強大的國家,但民眾很難憤怒。預計這將很難取勝。將來協約國贏了,中國就是局外人,而中國的參與又是完全不同的情況。屆時,中國也將成為贏家之壹,我將在和會中占有壹席之地。這必將提升中國的國際聲譽。'
1917年,德國經過1916年的三大戰役,即布魯塞爾戰役、索姆河戰役和凡爾登戰役,實力被削弱。隨著戰局的進壹步發展,盟軍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段等人認為,中國此時不宣戰,戰後將無利可圖。此時宣戰,能讓我們***享戰後的勝利。對於當時積弱積貧的中國來說,這是壹個提高國際地位的好機會,同時可以牽制大國的發展,尤其是日本在中國的影響力。
1917年8月14日,中國政府宣布:“自2006年8月14日上午10時起,中華民國宣布德國與奧地利處於戰爭狀態。中國與德國和奧地利之間以前的壹切條約和協定,以及其他國際條款和協定,以及中國、德國和奧地利之間的關系,都應根據國際公法和國際慣例予以廢除。”當德國和奧地利宣布處於戰爭狀態時,以前與德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自動廢止。當然,涉及德國的庚子賠款也被取消了。
為此,采取了壹系列行動。既然是參戰國,就要主張權利。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第壹,強化郵權。聲明所有國家都有權檢查已在中國設立的郵局的郵件。第二,通過頒布《捕獲審判和檢查法院條例》和《海上捕獲條例》,加強中國的海洋主權。第三,撤銷德國和奧匈帝國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和租賃權。四是解除德國在華武裝。外國有權以保護本國國民的名義留在中國。這對中國來說是最糟糕的,所以日本人留在了中國。後來,正是這些部隊首先發動了侵華戰爭。所以人們希望外國在中國的駐軍可以撤走,從德國開始。第五,沒收德國在中國的財產,停止向義和團賠款和壹切外債。第六,要求其他盟國暫停在中國的庚子賠款。七是提高關稅。《南京條約》中不平等的“協議關稅”在原有5%固定稅率的基礎上,關稅將增加5%。八是防止範德比爾特和奧匈帝國在天津周邊二十裏內駐軍。
參加第壹次世界大戰的大國完成了工業革命,超強的戰爭能力讓雙方的戰鬥迅速進入白熱化。成千上萬的人經常在戰鬥中傷亡。這使得英法俄等國很難招募到國內軍隊。勞動力短缺。急需從海外殖民地動員大量勞動力到歐洲戰場。補充軍隊和勞動力的需要。
但中國既然宣戰了,除了主張權利,還必須經常進行壹些交涉。事實上,在宣戰之前,英法俄等國就已經在中國招募華工做建築和修路工作,因為戰爭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兵員不足。為了戰後的利益,北洋政府默許了這種行為。宣戰後,華工繼續被派往歐洲戰場。按照之前的約定,打仗應該是歐洲人的事,中國人只在附近提供茶水。事實上,許多中國工人也前往戰場,幫助修復工事,運輸彈藥,搬運擔架和掩埋屍體。總***約有30萬中國工人奔赴歐洲戰場,約14萬人奔赴英法,至少20萬人奔赴俄羅斯。中國約有5萬名工人死亡。由於時間久遠,具體數字另算,統計標準很不規範,當局對工人生活漠不關心。具體數字只能是大概,無法精確計算。
派往歐洲的中國工人待遇很差。並被歐洲人歧視。但由於長期聯合作戰,生活和交流。許多工人也與歐洲人建立了更好的關系。當時中國還不夠和平,所以很多華工戰後沒有回家,長期定居歐洲。同時因為歐洲的戰爭,男女比例失衡。當許多歐洲男人在戰鬥中喪生時,許多中國勞工與當地的歐洲婦女結婚並建立了家庭。
戰後,中國作為勝利者參加了巴黎和會。在中國的建議中,他提出了撤走外國軍隊、撤銷領事裁判權、歸還特許經營權、關稅自由等壹系列主張。經過五個多月的激烈辯論,1919年6月28日,戰勝國與德國簽署了和平條約。然而,日本以與中國政府簽訂的第21條為借口,堅持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當時,中國代表顧維鈞等人進行了激烈的辯論,但未能挽回局面。美英法最終支持了日本的要求。當時,這個消息傳遍了全國,引起了極大的公憤,爆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國內輿論強烈譴責北洋政府喪權辱國。
1919年6月27日,在《凡爾賽條約》正式簽署之前,中國工人貝婭特麗絲給當時的中國外交部長陸征祥送去了壹個裝有壹把手槍和壹張便條的包裹。紙條上寫著:“如果簽名同意日本的要求,請用這把手槍自殺,否則我們就殺了妳!簽名:中國勞工,山東省萊蕪縣牛泉鎮上峪村農民,97237。迫於輿論壓力,北洋政府拒絕簽署《凡爾賽條約》。
第壹次世界大戰本身就是帝國主義為了霸權而發動的非正義戰爭。巴黎和會的實質是戰後的分贓問題。因此,中國作為弱國,在與日本的競爭中處於劣勢是必然的。按照北洋政府的想法,還是傾向於先簽約,但對山東條款有所保留。我要廢除德國的領事裁判權,廢除德國的義和團運動,通過凡爾賽條約彌補這場戰爭。北洋政府很擔心,如果現在不簽條約,將來單獨與德國談判時,連上述好處都拿不到。然而,由於中國的強烈反對,北洋政府不敢在協議上簽字。
此後,經過多次外交努力、多輪談判、反復較量和妥協,中德最終於1921年5月21日與德國簽訂了《中德貿易條約》。這是中國在壹戰中最大的戰果。條約規定,中國將按照《凡爾賽條約》的原則獲得賠償,中國還將獲得處理德國戰俘的額外賠償。德國支付了400萬元現金和約4400萬元津濮、湖廣鐵路債券作為戰爭賠款。此外,德國政府還補償了中國欠德國商人和華僑約4000萬元人民幣的債務。總金額為8400萬元。如果算上戰爭期間中國獲得的德國船只等物資,以及被取消的庚子賠款,總額約為2.5億元。
中國作為戰勝國和弱國,戰後的所謂“修約外交”取得了壹定的成果:1922年,通過華盛頓會議,中朝簽訂了《
北洋政府作為壹個軍閥政權,由於時代和處理事務能力的局限,在外交上具有多變和投機政策的特點。它的外交政策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從對抗日俄的“英美同盟”,到壹戰中的“親日美”,再到巴黎和會上的“美制日”,各行其是,試圖通過“蠻族制”達到目的。但總的來說,這不足以保護中國的利益。當時的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作為弱國,中國外交舉步維艱。在大國之間生存是非常困難的。借著壹戰的契機,中國以很小的代價勉強進入了勝利者的行列,希望獲得中國在世界上的平等地位。
由此,中國在壹戰後獲得了勝利者的地位,獲得了壹定的利益。這應該主要歸功於那些出國的工人。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和苦難,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贏得了壹席之地。
當時中國甚至希望派遣勞工組成軍隊去歐洲打仗。通過參戰,用英法裝備武裝中國,中國達到了參戰強軍的目的。由於日本的強烈阻撓等因素,未能實現。
歐洲人仍然記得中國工人,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華工確實為英法等國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工人用生命減少歐洲人的傷亡,歐洲人自己也很清楚。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華工和他們並肩作戰。其次,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很多華工後裔在歐洲生活,融入當地社會。他們有壹定的社會影響力。這些人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祖先。他們將以各種形式開展紀念活動。站立雕塑是他們的紀念形式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