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恭王朱常洵,神宗第三子。開始,王皇後無子,王妃生下長子,即為光宗。朱常洵在其後出生,母親鄭貴妃最受神宗寵幸。神宗久久不立太子,朝中內外大臣懷疑鄭貴妃謀立自己的兒子,便紛紛就此事上奏,盡管許多人相繼被貶官放逐,但仍不斷有上奏反對者。神宗為此十分苦惱。萬歷二十九年(1601)才立光宗為太子,而封朱常洵為福王,福王的結婚費用達三十萬,營造洛陽的宮邸達二十八萬,是平常規定的十倍。廷臣請求福王前往藩地,為此上奏數十上百次,均未獲答復。直到四十二年,神宗才命他啟程去藩地。
在此之前,海內興盛,皇帝所派稅使、礦使遍布天下,每月都有進奉,明珠異寶、文毳錦綺堆積如山,其他搜括盈余數以億萬計。現在這些財寶大多用來資助朱常洵了。朱常洵臨行出宮門時,神宗四次將他召回,囑咐他三年入朝壹次。並下詔賜其莊田四萬頃。經有關官員力爭,朱常洵也上奏推辭,才減去壹半莊田。中州肥土不足,便選取山東、湖廣之田加以補充。朱常洵又上奏請求得到已故大學士張居正被抄沒的家產,及江都至太平沿江荻洲雜稅,四川鹽井專賣和茶稅。伴讀、承奉諸官,借管理莊田為名,乘車出入黃河南北、齊楚之間,所到之處都被他們擾得不得安寧。朱常洵又請求得到淮鹽壹千三百引,在洛陽設店與百姓進行交易。宦官到淮、揚供鹽,他們從中侵吞,動輒就要求數倍之鹽。而中州以前食用的是河東鹽,因改食淮鹽的緣故,凡非福王店鋪所出食鹽則禁止出售,河東鹽引被阻止通行,邊餉因此不足。廷臣請求改由河東供鹽給福王,並且不再與百姓進行交易。這個建議未被采納。神宗久居深宮,對群臣的奏章壹律不予察看。唯獨福王的使者記名於門籍,由中左門進出宮中,壹日之內數次提出要求,早晨上奏,晚上即可得到滿意的答復。四方奸人紛紛改名換姓,逃亡在外,探聽風聲,趨利若鶩。這種情況壹直持續到萬歷年終之時。
到崇禎帝時,朱常洵地近位尊,朝廷尊之以禮。朱常洵終日閉閣酌飲醇酒,所愛唯有婦女、歌舞。秦中流賊四起,河南也遭大旱、蝗災,人們互相殘食,民間壹片雜亂,都說先帝耗天下之財以肥福王,洛陽富於皇宮。經過洛陽的援兵喧嚷道“:王府有金錢百萬,卻讓我們餓著肚子死於賊手。”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正住在家中,聽說之後很害怕,便將其中利害關系告知朱常洵,而朱常洵並未放在心上。十三年冬(1640),李自成接連攻陷永寧、宜陽。第二年正月,參政王胤昌率軍警戒防備,總兵官王紹禹,副將劉見義、羅泰也各自引兵而至。朱常洵把三將召入宮中,擺酒設宴,倍加禮待。數日之後,賊軍大至,攻城。朱常洵拿出千金招募勇士,縋城而出,手持長矛沖入賊營,賊軍才稍微退卻。夜半時分,王紹禹的親軍從城上招呼賊軍,互相談笑,揮刀殺死防守城墻的士兵,焚燒城樓,打開北門引賊入城。朱常洵縋城而出,藏匿於迎恩寺。第二天,賊軍跟蹤而至將其捉拿,朱常洵就這樣遇害。兩名承奉伏屍而哭,賊軍揪住他們,讓他們離開。承奉掙紮著喊道:“福王已死,我們也不願再活,只求壹付棺木收容福王屍骨,我們就是粉身碎骨也無怨言。”賊軍見他們這麽有義氣,便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壹付桐棺,載於斷車,兩人就在旁邊自縊而死。王妃鄒氏及世子朱由崧逃往懷慶。賊軍火燒王宮,大火持續三日,仍然不絕。此事傳至朝廷,崇禎帝震動悲悼,輟朝三日,命河南官府為福王改殯。
2. 朱升傳 文言文翻譯朱升,字允升,是安徽休寧人。元朝末年的時候,鄉試中了舉人,被任命為池州主管教育的長官,在這個位子上幹的很好。後來湖北蘄春、黃岡等地盜賊四起(元朝末年各地的農民起義),兵荒馬亂,他就棄官隱居在石門。雖然不時要躲避兵亂,但他還是每日都堅持讀書學習。朱元璋攻取了徽州,鄧愈向朱元璋推薦朱升,朱元璋就召見朱升,並就當時的天下大勢請教朱升,朱升回答:“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非常贊同朱升的意見,采納了朱升的方略。吳元年的時候,朱升被任命為侍講學士,知制誥,同時編撰國史。因為他年紀大了,特別免除了入朝覲見的辛苦。洪武元年的時候,升職為翰林學士,每當要進行祭祀宗廟的活動時,享有齋戒沐浴的禮儀權力。然後又命他與其他學問家壹起編修《女誡》壹書,把古代賢良的嬪妃的事跡中可以作為榜樣的全部編在書中。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時候,詔書上的文辭大都是朱升撰寫的,當時的人們都認為寫的文辭既典雅而事實又準確。過了壹年多以後,朱升提請告老還鄉,死的時候七十二歲。
朱升從小的時候學習就非常用功努力,壹直到老了的時候也還是這樣不知疲倦。尤其擅長研究經學。所寫的很多經學的旁註,文詞簡練,而意思又表達的非常清楚精煉。學者都把他稱為楓林先生。他的兒子也和他壹同做官,做到禮部侍郎,因為別人犯法,他被連坐,治罪死的。
3. 王僧孺傳文言文閱讀
王僧虔,瑯邪臨沂人也。年數歲,伯父弘集會諸子孫,弘子僧達下地跳戲,僧虔獨正坐采蠟燭珠為鳳凰。弘曰:“此兒終當為長者。”
僧虔善隸書。孝武欲擅書名,僧虔不敢顯跡,常用掘筆①書,以此見容。泰始中,為輔國將軍、吳興太守。王獻之②善書,為吳興郡,及僧虔工書,又為郡,論者稱之。
太祖善書,及即位,篤好不已。與僧虔賭書畢,謂僧虔曰:“誰為第壹?”僧虔曰:“臣書第壹,陛下亦第壹。”上笑曰:“卿可謂善自為謀矣。”示僧虔古跡十壹帙,就求能書人名。僧虔上羊欣所撰《能書人名》壹卷。
僧虔《論書》曰:宋文帝書,自雲可比王子敬,時議者雲“天然勝羊欣,功夫少於欣”。亡曾祖領軍書,右軍③雲“弟書遂不減吾”。庾征西翼書,少時與右軍齊名,右軍後進,庾猶不忿,在荊州與都下人書雲:“小兒輩皆學逸少書,須吾下,當比之。”王右軍自書表,晉穆帝令張翼寫效,壹毫無異,乃題後答,右軍當時不別,久後方悟,雲“張翼小人,幾欲亂真”。張芝、二衛並得名前代,無以辨其優劣,唯見其筆力驚異耳。羊欣書見重壹時,親受子敬,行書尤善,正乃不稱名。孔琳之書天然放縱,極有筆力,規矩恐在羊欣後。謝綜書,恨少媚好。謝靈運乃不倫,遇其合時,亦得入流。庾昕學右軍,亦欲亂真矣。(取材於《南齊書》)
註:①掘筆:禿筆。②王獻之:字子敬,東晉書法家,以行書和草書聞名後世。③右軍:右軍將軍。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字逸少)曾任此職,世稱“王右軍”。
1.下列語句中,加粗的詞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 )
A.終當為長者 長者:年長的人
B.右軍後進 後進:後來長進
C.天然放縱 放縱:不受約束
D.亦得入流 入流:列入流品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粗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壹組是( )
A.常用掘筆書,以此見容/羊欣書見重壹時
B.乃題後答/正乃不稱名
C.右軍當時不別,久後方悟/方其破荊州,下江陵
D.無以辨其優劣/皆以美於徐公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壹項是( )
A.伯父弘集會諸子孫,弘子僧達下地跳戲
(他的)伯父王弘把孩子們聚在壹起,王弘的兒子王僧達在地上蹦跳玩耍
B.太祖善書,及即位,篤好不已
太祖擅長書法,等到即位,(對書法還是)深愛不止
C.卿可謂善自為謀矣
妳可以說是善於替自己謀慮了
D.亡曾祖領軍書,右軍雲“弟書遂不減吾”
(我)逝去的曾祖父王領軍寫信,王羲之說“老弟寫信就沒有丟掉我”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壹項是( )
A.王僧虔在孝武帝面前為求自保,不惜用禿筆寫字來掩飾書法水平。
B.王獻之和王僧虔都擅長書法,又都做過吳興郡守,因此傳為美談。
C.征西將軍庾翼與王羲之在書法上齊名,很多小輩都來向庾翼學習。
D.張翼和庾昕二人模仿王羲之的書法,都幾乎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5.文中說“宋文帝書,自雲可比王子敬,時議者雲‘天然勝羊欣,功夫少於欣’”,意思是“宋文帝的書法,自己說可以和王獻之相比,但當時評議的人說‘(宋文帝的)天資高於羊欣,書法藝術所達到的程度不如羊欣’”。請結合妳的閱讀積累,談談對“天然”和“功夫”二者關系的理解。(不少於200字)
1.A
2.A
3.D
4.C
5.圍繞“天然”和“功夫”的關系,結合個人的閱讀積累,進行闡發。
4. 高懷德傳文言文閱讀答案高懷德字藏用,真定常山人,周天平節度齊王行周之子。懷德忠厚倜儻,有武 勇。行周歷延、潞二鎮及留守洛都,節制宋、亳,皆署以牙職。晉開運初,遼人侵 邊,以行周為北面前軍都部署。懷德始冠,白行周願從北征。行周壯之,許其行, 至戚城遇遼軍,被圍數重,援兵不至,危甚。懷德左右射,縱橫馳突,眾皆披靡, 挾父而出。以功領羅州刺史,賜珍裘、寶帶、名馬以寵異之。及行周移鎮鄆州,改 信州刺史,仍領牙校。又遷信州刺史,從行周再鎮宋州。 晉末,契丹南侵,以行周為邢趙路都部署禦之,留懷德寧睢陽。會杜重威降契 丹,京東諸州群盜大起,懷德堅壁清野,敵不能入。行周率兵歸鎮,敵遂解去。漢 初,行周移鎮魏博,及再領天平,以懷德為忠州刺史領職如故。周祖征慕容彥超, 還過汶上,宏賜行周甚厚,並賜懷德衣帶、彩繒、鞍勒馬。 行周卒,召懷德為東西班都指揮使、領吉州刺史,改鐵騎都指揮使。太原劉崇 入寇,世宗討之,以懷德為先鋒虞候。高平克捷,以功遷鐵騎右廂都指揮使、領果 州團練使。 從征淮南,知廬州行府事,充招安使。戰廬州城下,斬首七百余級。尋遷能捷 左廂都指揮使、領兵州防禦使,賜駿馬七匹。南唐將劉仁贍據壽春,舒元據紫金山, 置連珠砦為援,以抗周師。世宗命懷德率帳下親信數十騎覘其營壘。懷德夜涉淮, 遲明,賊始覺來戰,懷德以少擊眾,擒其裨將以還,盡偵知其形勢強弱,以白世宗。 世宗大喜,賜襲衣、金帶、器幣、銀鞍勒馬。世宗壹日因按轡準
說實話,妳給的分兒有點少,不可能有人花大力氣給您逐字逐句翻譯的(又沒資料可以讓我復制)。不過幸好我比較喜歡助人為樂,不辭辛苦,所以就把大概意思說給妳聽好了。 第壹段:高懷德字藏用,是真定常山(高俅是宋初高懷德的後代嗎?高俅是水滸傳的人物,他和高懷德有關系嗎?不是,因為高俅的資料實在太少,他的出生日期都不詳。 最近有的專家這麽認為: 高俅的祖先是大唐高麗屬將高仙芝,是高仙芝與高麗妓 女的私生子的後代,隨高仙芝來到中原,但因出生不好,並且壹直被罵為“高麗奴”
---------------------------------------------------
謝謝采納哦
5. 文言文《陳策傳》翻譯呂南公有壹篇文章所寫的都是建呂南城人。
壹個叫陳策,曾經買騾子,買到壹頭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轉移給別人,讓人在野外的草房裏養著,等著它自己死掉。陳策的兒子與狡猾的經紀人商量,趁著經過這裏的官人死了馬,就磨破了騾子脊背,來炫耀這騾子能馱東西而賣它,騾子已經賣出去了,陳策聽說了,親自去追上了那個官人,把騾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訴他,那個官人懷疑陳策舍不得賣這個騾子,就把騾子關起來,不讓陳策看見。
陳策請求用鞍子試壹試,騾子的脊骨高高的,壹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這才感謝而退回了騾子。有壹個人到陳策這裏來買銀器和羅綺(疏薄有花紋的絲織品),陳策不拿給他羅綺,那個人說:“先前還看見妳的庫房裏有羅綺,現在為什麽吝嗇不賣呢?”陳策說:“是這樣,有個人拿羅綺抵押借錢後死了,這羅綺放置的時間很久了,絲力碎脆不耐用,聽說您想用羅綺作女兒的陪嫁,怎麽能夠用這種東西使您憂慮呢!”陳策拿來應當給他的銀器,放進很旺的炭火中,他說:“我恐怕抵押這個東西的人或許得到的不是真的銀器,所以為您驗壹驗它。”
6. 《陳際泰傳》文言文翻譯際泰,於是就通曉了《書經》的大意,陳際泰就把《詩經》帶到了田地裏,有時拿鄰居家孩子的書,壹天可以寫二三十首詩,返回臨川,非常勤敏,躲著人偷偷地誦讀,不能夠拜師讀書,在舅家藥籠中見到《詩經》,書的四角已經磨滅變得模模糊糊了,臨川人,蹲在高的土山上吟詠《詩經》,自己根據文意去判斷區分(哪個地方該有停頓),而且也沒有劃分句讀,先後寫的詩達到了萬首,同艾南英等人憑借八股文而聞名天下,拿著就快速地跑了,很生氣。
父親看見了。讀書人應試詩文的數量。
家裏貧窮,於是終身都沒有忘記。很久以後。
陳際泰寫詩作文,沒有比得上陳際泰的,又沒有書籍。從表兄那裏得到了壹本《書經》,督促他到田地裏去。
十歲,字大士。
7. 古文《徐稚傳》的翻譯徐稚,字孺子,豫章郡南昌縣人。
家裏很窮,常常親自耕種,不是自己的勞動所得就不吃。做人謙恭節儉仁義謙讓,周圍的人都佩服他的品德。
屢次被公府征召,他都不肯就任。 當時陳蕃任豫章郡太守,按照禮節請求徐稚暫時代理功曹壹職,徐稚無法推辭,拜見陳蕃之後就退回去了,陳蕃在郡府不接待賓客,只有徐稚來,才特意擺設壹副坐榻,徐稚離開後就把它懸掛起來。
後來徐稚因有德而被舉薦,在家裏被授予太原太守的職務,但他都沒有就任。 徐稚曾經被太尉黃瓊征召,但沒有就職,等到黃瓊去世,歸葬家鄉,徐稚卻背著幹糧徒步趕到江夏,在黃瓊的墓旁擺設了雞酒祭奠,痛哭完了,就離開了,也不告訴自己的姓名。
當時參加葬禮的四方知名之士有郭林宗等幾十人,聽說這件事,懷疑這個人就是徐稚,就選派了壹位善於辭令名叫茅容的生員騎上快馬去追他。 在路上趕上了徐稚,茅容為他擺上了飯菜,二人談些農業勞動之事。
臨別,徐稚對茅容說:“請替我向郭林宗致謝,大樹要倒了,不是壹根繩子所能維系,為什麽要忙碌不停、四處奔波呢?”到後來,郭林宗的母親去世了,徐稚又前往吊唁,將壹把野草放到墓前就走了。眾人奇怪,不知這是什麽意思。
林宗說:“這壹定是南州高士徐孺子了。《詩經》不是說‘生芻壹束,其人如玉’嗎?只是我沒有這樣的品德來勝任啊!” 靈帝初年,朝廷想要用蒲輪車禮聘徐稚,適值徐稚去世,時年七十二。
徐稚的兒子徐胤,字季登,行為敦厚,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也隱居不出來做官。豫章太守華歆以禮請求他相見,他壹再稱病不去。
東漢末年盜賊縱橫,但他們都敬佩徐胤的禮讓品行,互相約束,不去侵犯他的住所。徐胤在建安年間去世。
擴展資料:
又北歷南塘其東有孺子宅,際湖南小洲上。 現結合所有歷史文獻,均確定徐孺子故裏在南昌東湖壹帶,所有資料均證實孺子亭公園壹帶即孺子宅、孺子故裏,南朝宋時期毀於戰火。
徐孺子宅《水經註》稱在南塘東,南唐徐廙續《豫章誌》稱在南塘東百步,則應在今孺子亭公園東百步範圍之內,而此為陳蕃後遷之宅,最原始的孺子宅依南唐徐廙續《豫章誌》及《洞仙傳》則在洪州東北三裏,梅福宅之東。 楊守敬考:《寰宇記》:“梅福宅在洪州東北三裏,西接開元觀東西池,書堂遺址猶存,在今南昌縣東北”。
參考資料:
錢镠,是臨安石鑒鄉人。
唐僖宗在任時,平定了浙江的倭寇王仙芝,外拒黃巢,消滅了董昌,積累了許多功德,自然顯現出來。梁開平年間,梁王封錢镠為吳越王。
有人慫恿錢镠拒絕梁王的任命,錢镠笑著說:“我怎麽能失去壹個孫仲謀呀!”於是接受了(梁王的)任命。這年,錢镠祭掃祖墳,邀請故老,各種樂器壹齊吹響,榮耀遍布山谷。
壹位九十多歲的老婦,拿著壹壺泉水相迎與道路左邊,錢镠急忙下車下拜。老婦撫摸他的背,叫著他的小名說:“錢婆留,我很高興妳長大成人了。”
原來錢镠出生的時候房間裏充滿了奇怪的光,他的父親感到恐懼,想把他扔到溪裏淹死。這位老婦苦苦相留,於是給他起名為婆留。
錢镠擺出牛和酒,來給鄉人吃喝。錢镠起身勸酒,獨自唱還鄉歌來給賓客娛樂。
這時將要修築宮殿,觀測雲氣占蔔的人說:“如果擴大原來的宮殿,(其益處)不過壹百年;如果填平半個西湖,(其益處)可以有千年。”錢镠笑著說:“怎麽會有千年而不出賢明的君主的事情呢?為什麽要讓我的民眾們受苦呢!”於是不再改造宮殿。
9. 王錫爵傳.文言文答案題目沒有哪來的答案 原文翻譯如下,不滿意請追問:王錫爵,字元馭,太倉人。
嘉靖四十壹年(1562),在京師會試中獲第壹名,廷試又得第二名,授職為編修。逐漸官至國子監祭酒。
萬歷五年(1577),以詹事身份負責翰林院。張居正服喪期限未滿,即出仕為官,準備對吳中行、趙用賢等人施以廷杖。
王錫爵邀集同館的十多人到張居正處請求寬免,張居正徑直入內而不理他。吳中行等人既已受到杖罰,王錫爵扶著他們大哭。
第二年他晉升禮部右侍郎。張居正才回鄉處理喪葬,九卿急忙請求召他回京,唯獨王錫爵不簽名。
不久,他請求探親而離職。張居正因為王錫爵揭露自己的短處,更加懷恨他,王錫爵因此不出任官職。
萬歷二十年(1584)冬季,在家中被任命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機要事務。返回朝廷,他奏請禁止諂諛、抑制鉆營角逐、戒除虛浮、節制侈靡、鼓勵議政風氣、精簡工作。
皇帝都加以褒揚、接納。 起初,李植、江東之與大臣申時行、楊巍等人產生矛盾,因為王錫爵負有重望,並且與張居正不和,就極力推舉他。
等到王錫爵入朝,與申時行結合,他們反而上奏極力排斥李植等人,於是李植等人全部離去。當時申時行任首輔、許國任次輔,三個人都是南畿人,而王錫爵與申時行同時在會試中舉,並且在同壹郡,在內閣中相處很好。
因為申時行性格柔和,而王錫爵性格剛直氣盛。萬歷十六年(1588),他的兒子王衡考取順天試的第壹名,郎官高桂、饒伸議論此事。
王錫爵接連上奏辯駁,話語過於憤恨,饒伸被投入詔獄並從官籍除名,高桂被貶責到邊疆。禦史喬璧星奏請皇帝告誡王錫爵,務必擴展他的氣量,成為美善有涵養的大臣,王錫爵上奏辯解。
因此逐漸與朝廷議論抵觸。 當時群臣奏請建立皇儲的人很多,皇帝都不聽。
萬歷十八年(1590),王錫爵奏請預先教導太子,錄用言官姜應麟等人,並請求寬恕以前的巡撫李材,沒有答復。曾經因為旱災,自己陳奏請求罷免官職。
皇帝下詔好言挽留。火落赤、真相侵犯西部邊疆,議論的人爭相請求出動軍隊,王錫爵主張和平解決,與申時行的意見相合。
不久,他與同列爭請冊立皇儲也不成,他關門閉戶請求回鄉。不久因為母親年邁,接連奏請回鄉探親。
於是皇帝賜給他路費,派遣官員護送。回鄉兩年,申時行、許國和王家屏相繼離開職位,有詔書催促、召見王錫爵。
萬歷二十壹年正月,他返回朝廷,是成為首輔。 在此之前有聖旨,這年春季舉行冊立皇儲的大典,告誡朝廷大臣不要輕慢地陳請。
朝廷大臣鑒於張有德事件,都表現出沈默。等到此,王錫爵秘密奏請皇帝決定大計。
皇帝派遣內侍將親手寫的詔書向王錫爵出示,想等待嫡系的兒子,命令將長子和兩個次子暫且壹起分封為王。王錫爵懼怕有失皇上的旨意,立即奉詔草擬諭旨。
但是他對外又顧慮公眾的輿論,於是勸諫:“漢明帝的馬後、唐明皇的王後、宋真宗的劉後都撫養諸位妃子的兒子為自己的兒子,請皇帝指令皇後撫育長子,則長子就是嫡系兒子,而且生母不必尊崇位號以致壓制了皇貴妃。”也擬諭旨呈送宮中。
同列趙誌臯、張位都沒預先聽說。皇帝竟然將前面的諭告下達給了禮官,下令馬上準備禮儀。
因此整個朝廷嘩然。給事中史孟麟,禮部尚書羅萬化等人,集體到王錫爵的府第力爭。
朝廷大臣和勸諫的人,奏章每天幾次呈上。王錫爵與趙誌臯、張位壹起極力奏請皇帝追回先前的詔書,皇帝不依從。
不久,勸諫的人更多,而且嶽元聲、顧允成、鐘納陛、陳泰來、於孔兼、李啟美、曾鳳儀、鐘化民、項德禎等人將王錫爵攔在朝房裏,當面與他爭辯此事。李騰芳也上書王錫爵。
王錫爵奏請在朝廷商議,皇帝不同意。他奏請當面陳述,沒有答復。
於是他自己彈劾自己的多項失誤,請求接受罷免官職的責罰。皇帝迫於公眾的輿論,追回並擱置了先前的命令,下令稍候二、三年再商議施行冊立的事。
王錫爵立即奏請皇帝迅速決定,並說“:過去嫡長子剛出生,已經頒布詔書大赦,詔書稱‘祗承宗社’,明顯地是像皇太子般待他。現在又疑惑什麽而不決定呢?”沒有答復。
七月,彗星出現了,有詔令修行、反省。王錫爵便奏請皇帝召見大臣。
又勸諫說“:彗星漸漸接近紫微星座,皇帝應慎重起居的時節,對左右放寬刑罰,不要嗜欲以防疾病,散發錢糧以廣布皇恩。”過了壹個月,他又勸諫說:“彗星已進入紫微星座,不是僅僅靠用人行政能夠消弭的,只有建立皇儲這壹件事可以消除災禍。
天王的星象稱帝星,太子的星象稱前星。現在前星已經閃耀而皇帝不早做決定,所以招致此災禍。
如果迅速冊立皇太子,天象之變就自然消弭。”皇帝都答復知道了,仍堅持等待春季之期的觀點。
王錫爵的復奏又極力勸諫,並接連上奏懇請。 十壹月,皇太後的生辰,皇帝駕禦宮門接受朝賀完畢,單獨召王錫爵到暖閣,慰勞他說:“卿扶持母親來京都,的確是忠孝兩全。”
王錫爵叩頭答謝,趁此極力奏請皇帝早日確定國家的根本。皇帝問:“皇後有了兒子,怎麽辦?”他答復:“這種說法在十年前尚可以,現在嫡長子已經十三歲,尚等待什麽?況且從古至今,難道有子弟十三歲了還不讀書的事?”皇帝頗為感動。
王錫爵於是奏請皇帝多召見大臣面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