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朋友的戳心語言,難過了很久,對方卻壹而再、再而三的傷害,於是妳在紮心的話語和多年的友誼中不斷糾結,甚至質疑這份友情還能維持多久?
面對自己的子女,妳明明出於全部的愛來教導,而子女卻無視妳的存在,甚至變本加厲的沖撞妳,甚至借口般的戲稱我們之間有代溝,無法溝通!
面對自己的愛人,總想挖空心思地向他表達愛、索取關註,而對方躲避似的言不由衷,讓妳怒火攻心,甚至覺得“裝睡的人是叫不醒的…”
為什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用心的對待壹切,還總是有這些不如意存在呢?仔細觀察壹下, 妳會發現,這是由於溝通出現了問題。也就是說,兩個人的交流沒在壹個頻道上。
當壹方被潛意識指責時,我們正常人的反應絕對不是開心的說:“妳說的真對,我立馬就改。”而是慣性反駁,情緒上很煩躁,行動上不配合。當壹方在指責時,看到對方的反應,我們也會變得越來越生氣、憤怒、狂躁。
壹般在生活中發生這些自身覺得很受傷、很無奈的事情的時候,我們都會說:“我和妳溝通不了。”且把它歸結於無效溝通。
是什麽引起的無效溝通呢?
老公對老婆說:“就妳事多,妳到底能不能快點啊。”
老婆對老公說:“喝,喝,就知道喝,妳喝死算了!”
老師對學生說:“妳笨死了,我怎麽才能教會妳啊?”
上級對下級說:“妳壹天到晚遲到,是不是要我送妳壹個鬧鐘。”
是不是很熟悉的場景?即使沒有劈頭蓋臉的怒罵,但哪個聽著不難受,精神和情感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但這些內容我們陌生嗎?
指責、嘲諷、否定、說教、隨意評價、貼標簽、任意打斷,無處不有。事實上,我們就生存在這樣壹個痛苦的暴力世界中。但幸運的是上帝送來了壹位非暴力天使!他就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生於1934年,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師從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卡爾·羅傑斯。
1984年,他成立了非暴力溝通中心(C M V C),指導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非暴力溝通,消除分歧和爭議,實現高效溝通,還幫助解決了許多世界範圍內的爭端和沖突。
由於在促進人類和諧***處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榮獲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他的《非暴力溝通》至今暢銷不衰,幫助越來越多的人進行打開愛和理解的密碼。
馬歇爾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中說:“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可是,究竟是什麽,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麽,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非暴力溝通”也被稱作“愛的語言”,是借用聖雄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後自然的愛——即“非暴力”。非暴力溝通,適用於各個層面的交流和各種環境,如家庭、學校、組織機構、談判等。它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四者構成了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模式。
01 培養對自己的愛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就在於—愛護自己。而在我們日常溝通當中,當我們表現得不完美,我們往往習慣於將自己視為工具,充滿各種缺陷的工具,開始自責。
這種自責的評價方式往往會導致憎恨,而無助於學習、無助於成長。這些所謂的負面的自我評價,會讓我們看不到生命的美,也會忘記自己是特殊的生命,從而把自己當作壹張椅子。
如何培養對自己的愛呢?首先要轉變自我評價的方式,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都是有益的,那麽這種自我評價的方式,就要有助於學習,使我們的選擇符合生命的需要。
在赫布·加德納編寫的《壹千個小醜》壹劇中,主人公拒絕將他12歲的外甥交給兒童福利院。他鄭重地說道:“我希望他準確無誤地知道他是多麽特殊的生命,要不,他在成長的過程中將會忽視這壹點。我希望他保持清醒,並看到各種奇妙的可能。我希望他知道,壹旦有機會,排除萬難給世界壹點觸動是值得的。我還希望他知道為什麽他是壹個人,而不是壹張椅子。”
而壹些負面的自我評價,如自責、羞愧,當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錯的或不好的,我們為此感到痛苦,許多人陷於自我憎恨之中,而無法從失誤中獲益,因為失誤揭示我們的局限性並引導我們的成長。
比如:馬歇爾博士在參加壹次研討班開始的前壹天,買了壹套淺灰色的夏季外衣,研討班出席的人很多,結束時很多人圍著他詢問地址及其他信息、要簽名。為了趕下壹場會面,他匆匆忙忙的簽字留言,並將筆放入了新外套的口袋,忘了戴筆帽。到了外面,他才發現外套已經染上了墨水。
有20分鐘的時間,他在不停地訓斥自己:“妳怎麽可以這麽粗心?犯這麽愚蠢的錯誤?”此時的他,剛損失了壹套嶄新的外衣,如果他在生活中有需要得到體諒,那麽正是時候。可是他卻在訓斥自己。
幸運的是,20分鐘之後,他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麽,於是冷靜下來開始想,染上墨水的外衣使他有什麽樣的需要得不到滿足。
他問自己:“我責備自己‘粗心’和‘愚蠢’,是想要滿足什麽需要呢?”
他立馬就明白了,其實他是想照顧好自己:在匆匆地回應他人的請求時,要多留意自己的需要。當然,他的心情隨即也發生了變化。他不再感到惱怒,羞愧和內疚,身體也壹陣輕松。他體會著損失壹件新外衣,及忘記帶筆帽的悲哀,以及照顧好自己的強烈願望。
接著,他又開始思考,他為了滿足什麽樣的需要而隨手把筆放進口袋中。他意識到:回應他人的請求對他來說是多麽的重要。遺憾的是,為了盡量滿足他人的需要,而忽視了自己的壹些需要。想到這兒,他並沒有責備自己,而是感到對自己深深的愛——即使在他心不在焉的把筆放入口袋的時候,他也是在滿足自己服務他人的渴望。
這樣,他做到了同時包容了,對過去的某種行為感到後悔的“我”,和采納那種行為的“我”的兩種需要:壹方面,服務他人;另壹方面,照顧好自己。
我相信在類似的情境中,只要能意識到這兩方面的需要,就能靈活地克服困難,反之,如果陷於內心的沖突,只會使情況更糟。
所以當我們表現不完美時,我們可以通過體會憂傷和自我寬恕,來看清個人成長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懲罰。評價自己的行為時,我們專註於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我們就不再依賴羞愧、內疚、惱怒或沮喪的心理來尋求改變,讓愛主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
02 傾聽是最好的理解
在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責備自己、指責他人、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而後兩種則是面對沖突時解決的最好辦法。
不管體會他人感受還是體會自己感受,最主要的壹點,就是學會傾聽。
壹個人如果有機會傾聽,會是怎樣的感覺呢?卡爾·羅傑斯這樣寫道:“如果有人傾聽妳,不對妳評頭論足,不替妳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妳,這多美好啊……每當我得到人們的傾聽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並繼續前進……這真神奇啊!壹旦有人傾聽,看起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有了解決辦法,千頭萬緒的思路也會變得清晰起來。”
在傾聽理解別人的時候,要清晰具體的表達出來,“妳們做……是因為……”“妳們認為……”“妳們不相信……”“妳們希望……”
有這樣壹個傾聽預防潛在暴力的故事,有壹位女士在多倫多的壹所戒毒中心上晚班,有壹個剛吸過毒的男人進來,要求給他壹個房間休息。當時的房間已經滿了,該男子不信,瘋狂的拿著刀對著那位女士的喉嚨。
那位女士鎮定的吸了壹口氣說:“看起來妳真的很生氣,妳想要壹個房間可以休息。”
“對就算我是個癮君子,我也需要尊重,沒人尊重我,氣死我了,連我的父母都看不起我,我需要尊重。”男人說。
“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妳是不是很氣憤?”
……
說了幾句話,她便不再把這位癮君子看著惡魔,時間持續了35分鐘,他放開了這位女士,並把刀收了起來,那位女士也幫她在另壹個戒毒中心找到了住所。
那些被我們看作是惡魔的人,其實還是人,只是有時我們無法看到他們和我們的相同之處,妳越是專註於他的感受和需要,就越把它看作因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感到絕望的人。
傾聽使我們勇於面對自己的弱點,它還可以幫助我們預防潛在的暴裏,使談話生動有趣。關鍵是,通過傾聽,我們有能力體會壹個人在某個時刻獨特的感受和需要。
03 憤怒不壹定是魔鬼
非暴力溝通並不主張忽視或壓抑憤怒,它認為,通過深入的了解憤怒,我們可以充分表達內心的渴望。
首先,為什麽我們會生氣?
很多時候我們把自己的憤怒,歸結為他人的行為。其實生氣的原因在於我們的想法——對他人的批評和指責。
情緒產生的根源是自己的需要,不是別人能夠控制的妳的需要,指責、謾罵讓我們很生氣,生氣的根源是覺得自己沒有被尊重、被重視,而尊重或重視是向內尋求的,不能借助外物,沒有人可以控制我們自己的想法。
所以壹旦意識到自己的需要,不論是友誼誠信還是休息,我們就可以更加體貼自己。如果意識不到自己尚未滿足的需要,壹心考慮別人的過錯,我們難免就會生氣。
憤怒是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如果把人看作是“正直的”或“不正直的”,“負責任的”或“不負責任的”,那麽這樣的想法也會帶來暴力。只有專註於我們的需要,比評判他人是什麽人更有益於生活。
表達憤怒的步驟有什麽呢?
第壹,停下來,呼吸。
第二,留意我們的指責。
第三,體會我們的需要。
第四,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越是能夠傾聽他人,也越有機會被傾聽。
馬伊琍曾在《圓桌派》上談到自己的“作”,她說自己小時候有壹個不很不好的習慣,就是心裏有話,希望別人來猜,如果別人猜不出來自己就會很不高興,然後這樣這不高興也會讓周圍的人不高興。
許多網友評論說,剛想罵好作,結果壹尋思發現自己小時候好像也是這樣。這種心態是不是很常見,就算沒有馬伊琍這麽極端,我們在溝通中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掩飾。不直接表達,而是希望對方用來猜的心態,這是因為在我們的文化裏,從小被教育要“客氣”、“聽話”、“矜持”。
而日常的教育通常會讓我們忽略掉自己的真實想法與內在的需求,時間久了,更不會去觀察到和別清晰的表達出來。那麽只有自己重視起來,培養對自己的愛,合理的傾聽自己和他人,適當的表示憤怒,我們才有機會遇到、感受到最真的需要,才有機會去表達,進而解決問題。
其實,非暴力溝通,最主要的是真實的面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與需求。通過表象的憤怒,生氣等負面情緒靜下來去感受背後的需求,才是解決問題進行非暴力溝通的秘訣。
當我們習慣於使用暴力語言而不自知時,我們眼前看到的是叛逆、反抗、憤怒、指責,無力的沈默;當我們受到暴力語言的攻擊時,我們不自覺地穿起了鎧甲來保護自己,要麽沈默,要麽反抗。此刻,留給對方的不是愛,而是冰冷的反應。
總之,貫穿《非暴力溝通》中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評價。只有在各個場景中靈活運用起來,才能發現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溝通方式。通過這種方式,人們將會獲得愛、和諧和幸福。
那麽讓我們開始實踐《非暴力語言》中的理念吧!去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去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去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沖突,學會構建和諧的生命體驗。
當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