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壹、檀姓由來
00按傳統的提法,檀姓源出有三(包括檀杖之說實際有四):1、出自殷商的檀迫達之後,以祖名為氏。西周初,周武王的大臣檀迫達受封於河內,檀迫達後代子孫,有的以祖名檀為姓,稱為檀氏,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內(黃河以北)皆有檀氏。2、出自姜姓,為春秋時姜太公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檀氏,齊公族有食采檀城,因以為氏”。春秋時期,有齊國公族食采(封地)於瑕丘檀城(今山東滋陽縣城北,壹說今山西昔陽縣),其子孫有的以邑名為姓,稱為檀氏。3、姜子牙助周武王滅商有功,武王賜檀木杖壹根,賜姓檀,其後代有的遂以檀為氏。4、出自鮮卑族中的檀氏。
00四種說法,眾說紛紜。筆者翻閱、分析大量史料,其中兩種檀姓來源說法缺乏說服力。壹是賜檀杖。古代姓氏不斷沿變,由姬、姜、姒等分化成千萬個姓氏,但基本上均以封地、祖名等為姓氏,賜檀杖改姓說法過於牽強,再說“呂尚”變“姜尚”(約公元前1128—公元前1015年),但沒聽說“檀尚”,子牙子孫不計其數,到底賜誰姓檀呢?說不清楚。二是鮮卑族有檀氏。僅憑“檀石槐”為鮮卑首領,而臆斷鮮卑中有檀氏,從考古學而言,過於草率結論。因鮮卑歷史中“檀石槐”之前、之後再也看不到檀氏的蹤跡。實際上,檀石槐(東漢末期,卒於181年)是私生子,被遺棄,由外祖母收養,父親投鹿侯不姓檀,檀石槐子孫和連、魁鬥、騫曼、步度根史料都未提及姓檀,因此檀石槐倒象是“號”,鮮卑中耳熟能詳的姓氏只有慕容、乞伏、宇文、段、拓拔等。北魏孝文帝改革倡導漢化,鮮卑族大量改漢姓,檀石槐後代用了段、槐等姓氏。
00比較合乎邏輯的說法是封邑,以邑為姓比較科學。史料記載,檀迫達受封河內(今河南懷慶濟源縣境),《竹添光鴻箋》稱檀國,子孫以國名為姓,古時,河內指黃河之北的黃河邊上。究竟有幾個檀城姓檀?傳統的檀氏源頭論說出兩個地方,壹個是檀迫達受封地檀國(河南濟源縣);另壹個是姜氏後代食采檀城(檀丘)(山東滋陽縣,壹說山西昔陽縣)。除此,還有壹個是河北贊皇縣,該縣有檀山,《檀氏家譜》(趙縣固德)雲:“我祖始自贊皇,世居檀山”,西周周穆王親撰文“吉日癸巳”刻石碑立於檀山,古物收藏在贊皇槐泉寺,贊皇緊挨昔陽,贊皇在西周時稱“穆檀郡”。周時,檀木森林茂盛,估計不止壹個地方稱“檀郡”,因此盛行以封地為姓的檀出處多個地方,不足為奇。筆者認為以地名為檀姓比較合乎邏輯,且有史可證。1、西周檀迫達受封檀國(河南濟源),西周諸侯國名冊中確記錄有檀國,檀國最早有檀姓,此說法有確鑿的歷史記載。同時,從古到今河南濟源及周邊的洛陽、澠池、三門峽都有檀姓聚居。2、春秋時,齊國公族食采於檀城(山東瑕丘,後改滋陽,現為兗州市),《地理誌》記載瑕丘有檀城也叫檀丘,生活這裏的人們姓檀,有史可證,且直到現在山東的單縣、金鄉、汶上縣還有零星姓檀的在此生存繁衍,周邊的河南長恒、濮陽有檀姓世居,歷史上高平金鄉是檀道濟家族生活的地方,唐朝以前許多名人出自山東,如檀弓,春秋魯國人;檀子,戰國齊國人;檀敷,東漢山東瑕丘人,足以說明山東有檀氏望族存在,上述史料是以封地為檀姓的有力佐證。3、歷史上周穆王(西周)為檀山(河北贊皇)題字,歷史有確切記載,石刻至今尚存,且旁有山西昔陽,與檀氏出自昔陽不謀而合,時至今日贊皇周邊的山西五臺、盂縣,河北的平山、趙縣、任丘、隆堯有為數不少檀氏世代居住。
00綜上所述,因封地檀城而姓檀(有三個檀城)有較強說服力,有三個來源地,即河南濟源、河北贊皇和山東兗州,古時分別稱檀國、穆檀郡和檀丘。
00二、人口分布
00至於檀氏後人在煙波浩渺的歷史長河中,如何繁衍、遷徙?時至今日又是如何分布?各地檀氏人丁又是如何?
00按發源地的幅射圈,把分布粗略分成黃河北部、黃河以南中西部、黃河以南東部。
00歸納各方信息,暫無檀姓聚居的省份有:上海、江西、天津、廣東、貴州、西藏、青海、重慶、陜西、甘肅、寧夏,其它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均有檀姓聚居。
001、黃河北部
00山西五臺縣建安鄉檀村1000多人,陳家莊鄉檀家溝村1000多人,東峪口鄉檀家溝村200多人(60戶),山西盂縣梁家寨鄉檀山坪村檀家溝村整村姓檀,柴莊亦有檀姓;河北石家莊市有檀姓,平山縣麻池鄉煙堡村很多人姓檀,趙縣四德、固德村很多姓檀,固德村80%姓檀,檀姓人口3000多人,任丘、隆堯、贊皇都有檀姓;任丘有數千人姓檀,趙縣、隆堯、平山加起來約檀氏2萬人,河北唐山路南區女織寨鄉(南郊壹個、豐南壹個檀莊)有不少姓檀的,樂亭縣毛莊鄉檀莊村幾千人姓檀,唐山和石家莊有6000人檀姓,欒縣範臺等兩個村80%姓檀,有家譜,晉州縣楊家營檀姓亦不少,秦皇島盧龍縣哈泊鄉大新莊村有檀氏;此外,黑龍江德都縣(現五大連池市)、吉林省長春、白城、遼寧省臺安縣、大連、沈陽、黑山縣檀屯(五代了)、內蒙古鄂托克旗、北京有星零檀姓居住。該區小計檀氏約3.5萬人。
002、黃河以南中西部
00河南洛陽市檀家莊有檀姓2000多人,長恒浦西區單寨1000人姓檀,三門峽澠池縣南堡鄉南村全村姓檀,濮陽亦有檀氏;湖北襄樊市棗陽縣檀家灣鄉3000多人姓檀,有檀家祠坊,十堰亦有檀氏;湖南省衡陽市金蘭鎮檀橋村、檀山鄉、檀山村可能有檀姓;新疆烏魯木齊、四川成都據說有檀氏。
003、黃河以南東部
00山東金鄉縣檀莊村幾百人姓檀,單縣曹馬集鎮檀莊村少量檀姓,單縣時樓鄉檀莊村100多人姓檀,汶上縣檀樓、檀園、苑莊鎮水坡村有壹定數量檀姓居住,整個山東約3000人;江蘇省南京浦口區陡崗鄉、林山鄉、橋村鎮、烏江鎮有壹定人數檀姓;浙江亦有檀姓居住;安徽省望江縣新壩鄉好幾個村整村姓檀,東至花園裏鄉祠村、步頭、花山村等五個村姓檀,族譜很全,勝利鎮、洋湖鎮也有檀姓,石臺縣、懷寧縣、安慶市都有壹定數量檀姓居住,整個安徽約2萬多人;福建永泰縣同安鎮五個村姓檀,約6000人,福州晉安區鼓山鎮100多人(鼓山腳下);廣西靈山、北海均有檀姓,靈山檀圩、檀壇、北隆、煙敦、靈城、文利鎮居住有檀氏,其中檀圩鎮秋風塘、謝賴、亞頭嶺、垌表、那容嶺、社嶺、三合水、保子、華屏、大水垌10個村檀姓3萬人以上,桂南橫縣石壙、古逢、浦北福旺、欽州青塘、那麗、那思、防城等都散居著檀氏;雲南富寧、海南省亦有檀姓。該區小計檀氏8萬人。
004、海外
00臺灣、香港、馬來西亞、美國舊金山唐人街(100多人)、日本、韓國均有檀姓後裔居住。朝鮮開國之君是檀君,至今還有檀國大學;日本有個著名明星叫檀麗。該區小計檀氏1000人(不包括日、韓、朝鮮)。
00綜上,估算檀氏有12.6萬人。
00三、族群遷移
00檀氏相對比較集中的但族上傳說沒有遷移史的只有山東和山西盂縣和河南,可見其自古以來故土不離,也印證了三個發源地的論斷;山西五臺從盂縣遷來;河北欒城檀氏,祖上傳說從山西繁峙遷來,河北趙縣、平山、隆堯據說明朝(500年前)從山西遷來;安徽檀氏有個比較統壹的說法(族譜記錄),是檀臻(道濟子)從京口逃亡燕國後,其子孫壹支遷到安徽,繁衍至今;永泰檀氏亦有較統壹的說法,是明洪武年間從安徽建德縣石門鄉臭樹園村入閩,再於明成化十八年從莆田仙遊潭頭遷入永泰文藻;廣西檀氏遷移有三種說法,壹是1376年從山東搬來,二是宋代檀固被貶廣西的後代,三是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檀韶(福彰)從福州府遷來,與永泰同屬壹支。
00四、人文風俗
00檀姓非常古老,西周就形成望族,有3000多年歷史。檀氏祖先還是今人,都秉持著保家衛國的傳統,對國忠心耿耿,對人赤誠坦蕩,否則也不會出現道濟壹家滿門抄斬的悲劇;宋朝檀固鐵骨錚錚,冒死彈劾三兇;春秋檀弓專研“禮儀”,以禮待人。檀氏子孫善於習武,廣西有“四門拳法”,永泰有“三戰”和“四門”拳法,男女老少都掌握些許拳腳套路。檀氏還有奇怪的默契,從古以來都把檀寫成“枟”,廣西、河北、安徽、湖北和永泰檀姓都寫成“枟”,而不是永泰人杜撰出來的“錯別字”。流傳至今的有族聯:朱花綿世澤、皇杖綿世澤、渭水綿世澤等。檀氏還有崇文的歷史,永泰文藻檀雨潤明末清初在福州三坊七巷還專門建“書丁”供族人讀書,現名“景福堂珠寶會所”。
00五、歷史名人和現代精英
00檀君,朝鮮開國國君,建立了朝鮮國;檀迫達,西周武王大臣,封檀國國君;檀弓,春秋魯國著名理論家,著《檀弓篇》;檀子,戰國時齊國名將,齊威王以為國寶也;檀敷,東漢山東瑕丘人,三國“江夏八俊”之壹;檀讓,南朝梁代大將軍;檀玄,東晉建威大將軍;南北朝劉宋大將檀道濟兄弟、子輩十多位皆為名將,檀道濟還發明了“唱籌量沙”和“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的軍事理論;檀翥,魏孝明帝將軍、中書舍人;檀固,北宋池州人,進士,彈劾三兇,剛正不阿;檀武臣,明代建德縣人,進士,抗諉名將;檀萃,清代詩人,山西高平人(祖籍安徽望江縣);檀光椿(典朝),永泰人,清光緒年間考取武科庠生第壹;檀仁梅,永泰人,原福建師大教育處處長、教授,民國留美哲學博士;檀自新,遼寧錦西人,國民黨陸軍中將,因力主抗日被蔣槍決;檀誌軍,1963年10月生,河北樂亭人,現任內蒙古霍市副市長;檀林,河北任丘人,北大中文系畢業,現任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副總幹事,作品有《燕子李三》、《舊都遺夢》和《壹個女囚的自述》等;檀東鏗,福州永泰人,福建師大美術系主任、畫家;檀潤華、河北任丘人,浙大教授,現任河北工業大學副校長;檀根早,安徽人,現安徽農大植保部院長、教授;檀結慶,安徽人,合肥大學教授;檀慶瑞,山西五臺人,國家環保部辦公室主任,掛職廣西自治區黨委副秘書長;檀雲坤,永泰人,福建省農業廳黨組書記、副廳長;檀俊賢,永泰人,湖南長豐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檀健次,廣西北海人,影視明星,與莫文蔚、陳奕迅、曾誌偉、蔣文麗同臺演出;檀麗,日本著名影星;檀臣辜,日本大阪話劇演員;檀馨,當代著名園林規劃設計專家;檀嘯,吉林長春人,國際級圍棋高手;檀傳寶,安徽懷寧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檀景順,中國人行沈陽分行行長(屬於大行,管轄東三省,副部級)。
00檀雖小姓,名揚四海。出於對檀氏歷史的尊重和對檀氏發展的關註,草撰此文,由於材料搜集上的困難和筆者水平有限,文中定有許多誤漏,懇請各位斧正。安徽池州碧巖檀金鼎 檀繼升摘錄整理。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