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80年代,山西老農民拿出借條:八路軍借款11萬元。政府做了什麽?

80年代,山西老農民拿出借條:八路軍借款11萬元。政府做了什麽?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正處於抗日戰爭的關鍵時期。由於中國經濟形勢不樂觀,經常出現後備物資跟不上的情況。這個時候,有的部隊會向附近的人“借糧”“借錢”來補給自己的部隊。

當然,我們紀律嚴明的部隊不會這樣做,除非迫不得已。看到這些戰士在前線作戰,當地群眾連飯都吃不飽,自發組織起來給八路軍根據地送飯。

軍人因為軍民團結而感到溫暖,但軍隊是個紀律嚴明的地方,所以無奈之下,我軍只好給這些人打欠條,等到戰爭結束。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還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白條交換。但是,很多手裏有借條的人,只是把這張借條當做紀念品,並不去兌換。

上世紀80年代,在山西當地政府門前,壹位老農不停徘徊,猶豫不決,終於向工作人員開口了:

“這張欠條現在還算嗎?”

工作人員從老農手中接過壹張皺巴巴發黃的紙。看著看著,紙上記錄著當年借錢糧的情況,有八路軍的簽名,有部隊的印章。

妳看這個老農,衣服肯定很差,壹點也不像騙子。而且新中國成立後,借條換了好幾次,但實際上很多借條都沒換,工作人員很快就把這個情況匯報給了上級。

但這張欠條顯然已經“逾期”幾十年了,那麽老農最後有沒有去換呢?

這位山西農民的名字叫郭建英,這張借條的真正主人不是他,而是他的爺爺。說起這張欠條,還得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說起。

經過多年的戰爭,我們這個本身並不富裕的國家因為戰爭變得更加弱小。有壹次我軍行軍到山西,經過長途跋涉,部隊裏的軍需物資不多,尤其是糧食。

即使士兵們“省吃儉用”,食物也維持不了幾天。連飯都吃不飽怎麽還有力氣打仗?無奈之下,我軍首長只好向百姓借糧,以解燃眉之急。

但那時候老百姓的生活並不富裕。多年的戰爭使他們流離失所,農作物的年成本大大降低。再加上日軍的掃蕩,家裏積蓄本來就不多,糧食更是捉襟見肘。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老百姓還是盡可能地把自己的糧食送到部隊,希望能為中國的抗戰盡壹份力。然而,食物仍然不夠士兵們維持幾天。

正在這時,壹個姓郭的煤老板出現在部隊裏。

這個煤老板就是的爺爺郭。如今,煤老板是“暴發戶”的代名詞。戰爭爆發前,郭師傅家確實很富裕,小康。但也正是因為連年戰亂,郭氏家族的產業也壹落千丈,經濟能力大不如前。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郭師傅還有點“積蓄”。他本可以用這些糧食儲備和錢度過晚年。雖然不算豪華,但至少對家庭來說不算太難。

但郭師傅聽到八路軍公開借糧的消息後,二話沒說,賣掉了家裏的很多財產,還把家裏的糧食全部拿出來了。最後,他兌換了11萬法幣,把錢和糧食送給了八路軍。

看到郭師傅的慷慨,我軍領導很感動。他們再三感謝郭師傅,還寫了壹張欠條,答應抗戰勝利後全額還給郭師傅。

郭師傅說不允許任何借條。他說:“妳們八路軍是為我們人民爭天下,妳們做的是懲惡揚善。壹點糧食和錢,怎麽向妳要白條?”

我軍領導對軍民團結印象深刻,內心湧起壹股暖流。但是紀律就是紀律。最後,軍區領導給了郭老頭壹張借條。但是,和當時所有的借條壹樣,借條沒有具體的還款日期。

俗話說“好人有好報”,雖然時世多災多難,但郭氏家族因為出手大方,為人謙遜,在當地享有非常好的口碑,所以郭氏家族的生意在當時也是非常紅火。

沒過多久,郭師傅借的錢很快就被他賺回來了。再加上他的商品價廉物美,深受當地人喜愛,生意越做越大。

但郭家的生意越做越紅火,越來越嫉妒其他同行,於是以次充好,降低成本價,把這些便宜貨賣給百姓。普通人分不清商品質量,當然買便宜的。不知道這些便宜貨其實利潤更高,產品質量特別差。

事實上,郭燦少爺完全這麽做了,但他覺得這違背了他自己的原則。就這樣,郭氏家族的生意慢慢沒落,郭氏家族的生活從當地有名的富家子弟變成了壹個普通的農民。

就這樣,郭師傅沒有怨恨任何人,反而過著心滿意足的生活。但由於多年的勞累,破產後郭師傅的身體每況愈下。臨終時,他把自己的借條作為傳家寶交給了兒子,郭建英的父親:

“我給妳這張欠條,不是讓妳去討債的。但是我想告訴妳,我們老郭家族也是壹個曾經為國家工作過的‘人’。不到萬不得已,不要用這張借條。”

郭建英的父親拿著這張借條,心情沈重。他也按照父親的指示保存的很好。即使是建國後,政府公開交換借條,他也沒有拿出這張借條。

後來,郭建英從父親手中接過這張借條。

郭建英從父親手中接過這張借條後,也想作為傳家寶傳給兒子。畢竟這張借條是郭家和八路軍軍民魚水情的見證,也是激勵後人努力奮鬥的最好榜樣。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20世紀80年代,郭建英的妻子突然患了重病。

郭建英的生活並不富裕。他的妻子生病時花光了家裏所有的積蓄,負債累累,但病情始終沒有好轉。為了救妻子,郭建英無奈之下,只好拿出這張欠條。

事實上,郭建英自己也很尷尬。畢竟這個傳家寶傳到自己手裏,是自己用的。面對他的祖先真的很丟臉。

當然,郭建英本人還有其他顧慮,那就是這張借條還有法律效力嗎?

畢竟都這麽多年了。這張欠條還有法律效力嗎?證人還在嗎?有人能證明這張借條的真實性嗎?

帶著這些問題,郭建英來到了當地政府的面前。他幾次鼓起勇氣,但始終沒有開口。

看到壹直在政府門前徘徊的郭建英,政府工作人員主動找到了他。壹問,他們發現郭建英是來“討債”的,而且數額不低,高達11萬元。

工作人員第壹時間向上級領導匯報了此事,上級領導也非常重視。但是很快大家就陷入了壹個難題,如何證明這張借條的真實性?

政府根據借條上留下的上校名字,查到了這支部隊的相關信息,卻發現上校早已去世多年。借款人和被借款人都已去世,只留下壹張發黃的借條。妳怎麽知道它是真是假?

然而,當工作人員看到郭建英老實巴交的農民模樣,了解到這張欠條背後的故事時,他們認為郭建英不可能撒謊。而且,如果不是郭建英的爺爺仗義疏財,給我軍送來救命糧,對當時的山西戰場會產生什麽影響,現在還不得而知。

工作人員緊緊握著郭建英的手說:“妳放心,我們會盡力找人證明這張借條的!”

最後,幾經尋找,終於找到了當年事件的目擊者,證明了這張借條的真實性。經過這麽多年的通貨膨脹和貨幣兌換,政府終於用8萬元換來了郭建英。

考慮到郭建英妻子的情況,當地政府還安排郭建英的妻子在當地最好的醫院接受治療。

事實上,新中國成立後,很多人都沒有拿著借條要錢,不是因為想過以後要,而是從壹開始就沒打算還。收下這張欠條只是為了讓戰士們安心。

他們寧願勒緊衣服節食,把物資送到前線,讓戰士們在前面沖鋒陷陣,沒有後顧之憂。我們永遠感激這些人,因為他們的善良,在如此艱難的時刻,解決了戰士們的後顧之憂。

所以無論以前還是現在,都有壹個永恒的真理,那就是軍民攜手,才能創造美好的生活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