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毛筆書法作品欣賞的短句

毛筆書法作品欣賞的短句

1. 想要好壹點的句子,寫成毛筆書法作品掛在家裏

1.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戰國.楚.屈原>

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戰國.屈原.>

3.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戰國.屈原>

4.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

5.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魏.曹操>

6.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北朝民歌.>

7.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晉.陶淵明>

8.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南朝.宋.鮑照>

9.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唐.李世民>

10.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

11.時窮節乃現,壹壹垂丹青------宋.文天祥>

12.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

13.長安何處在,只在馬蹄下------唐.岑參>

1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唐.劉禹錫>

15.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唐.李白>

16.少年心事當拂雲------唐.李賀>

17.壹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

18.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唐.李白>

1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唐.李白>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唐.杜甫>

22.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唐.劉禹錫>

23.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不妨有臥龍------唐.竇庠>

24.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鄭思肖>

25.立誌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張孝祥>

26.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

27.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明.於謙>

28.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元.王冕>

29.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清.鄭燮>

30.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龔自珍>

31.濁酒難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清.秋瑾>

2. 硬筆.毛筆書法作品鑒賞留言

硬筆.毛筆書法作品鑒賞的必要性,淺談書法藝術的美 書法是壹門獨特的視覺造型藝術。

人們鑒賞壹件優秀的書法作品時,無疑會得到美的享受,藝術的陶醉,但是,欣賞書法藝術的美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書法藝術與其他藝術如文學藝術、音樂藝術、繪畫藝術相比顯得更為抽象,更難捉摸。

壹幅作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審美結果大相徑庭的現象是常有的,即使是對壹代書法大師作品的評價,也不壹定千口壹音。那麽,書法藝術的審美是否存在統壹標準呢?回答是肯定的、問題在於審美者所占的角度、所持的依據,特別是自身修養的高低。

藝術上的許多範疇,樸拙與呆笨、凝重與滯澀、豪放與粗野、寬博與松散、飄逸與輕浮、差別都很微妙,在欣賞和評價時把握不住就會產生移位,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有俗話說:“會看看門道、不會看看熱鬧”,對書法藝術了解程度不同,審美的結論也不會相同,“觀千器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知音”,這與審美者自身的修養是分不開的。古往今來,有關書法藝術的審美著作、浩如煙海、今擇其要點、歸納如下: 壹、線條姿態美 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是由線條來完成的,而體現線條美的基本要素,則是要求線條富於變化。

1、和諧美。這種美的要素,歐美藝術家講究得極為精細,作張椅子,也要看長短、疏密、粗細、曲直,作得好就美,作得不好就不美。

書方正端莊,使其虛曠,簡靜,遒勁有力。行書的錯落有致,使其若天馬行空,雷奔雲集。

草書綿婉使轉,使通篇郁郁蒼蒼,奇姿雄邁,無不體現線條的和諧美。 2、動態美。

對於線條,古來有兩個美談,即:“力透紙背”和“入木三分”。這是表現線條力度的誇張說法,但說明書法講究筆力、更能體現線條的力度美、瘦能挺、壯能遒、搖曳生姿、似有飛動之態,那麽力感與勢態造成了線條的動態美。

對作品的“韻”的把握。即使人產生抑揚頓挫,似高山流水,時而瀉於千裏之外,時而旋於險灘之間,起到美不勝收的藝術效果。

二、運筆節奏美 書法美與音樂美、戲劇美、舞蹈美的相似之處是,在於使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以至整幅作品中、富有旋律節奏和詩情畫意的意趣。使欣賞者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書法和音樂壹樣,以抽象的語言創造抽象的形象,這抽象的形象似乎很容易引發欣賞者各種聯想,在優秀的藝術家筆下,能創造出使人感到曠遠,博大、幽微、深沈、高逸,使人精神得到升華的境界。就象優美的樂曲能激動人的心魄,激勵人的情性、激發人的幽思。

三、形體組合美 書法的形體,由筆畫、結構、章法三者組成。筆畫上,視其提按、頓挫、疾徐、粗細、濃談、方圓等用筆自然,變化流暢;結構上視其疏密、錯落、承轉、爭讓、欹正等照應周到、勻稱生動;章法上,視其大小、高低、寬窄、黑白、虛實等協調統壹、行氣貫通。

中國特有的方塊漢字,為書法藝術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寫出來的字,既要符合規範法度,又要富於變化。體組合線條,把自己真摯,強烈的感情貫註到作品的境界中去,才能使觀賞者而感而動,產生思想感情上的***鳴。

四、章法氣勢美 好的章法布局,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應顧盼映帶、氣脈相通。壹幅書法作品應前後呼應,疏密有致,壹氣呵成,具有藝術的整體感。

1、相呼相應,相承相接。就壹幅優秀的書法作品來說,整體布局合理,格調高雅的作品,從欣賞者的眼光來看,章法可以奪主先入,撲入眼簾,能給欣賞者第壹眼的印象,能產生第壹視覺效果,是關系列這幅字成敗得失最關鍵的地方。

在章法布局中,要照顧到每壹點畫,每壹字的安排位置,是否正確,合理和自然、天頭地腳,題款用印,字與字相呼、相應,行與行相承相接、達到疏密得體,揖讓有致、顧盼生姿、渾然壹體。整體布局是否自然生動,使人壹眼望去,黑白分明,疏密有致、氣勢貫通、格調壹致,令人有種統壹感和整體感,達到相應的審美效果。

2、虛實相生,空靈相映。宋人姜白石《續書譜》曰:“必須下筆動靜疏密停勻為佳,當疏不疏反成寒氣,當密不密必致雕疏”。

清鄧石如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通風,常計白當畫,奇趣乃出”。由於漢字的自身特點,書法家們可憑借自己的藝術構思和筆墨技巧,創作出千姿百態的作品,來表現自己的獨特風格。

不同的書法作品體現出作者不同的思維形式,有的作品重虛白,氣勢寬舒靜謐,給人以空靈遊逸感,有的作品雍容大度,有大氣磅薄,縱橫決蕩之感; 有的作品蒼古秀拔,奇崛危險,有種孤芳自賞感。書法藝術中註重無墨處施展才華,計白當黑,如在顏真卿《劉中使帖》、懷素《自敘帖》中,虛實相間的例子更為比比皆是。

在壹紙之上,著墨處為黑,無墨處為白;有墨處為實,無墨處為虛;有墨處為字,無墨處亦為字;有字處固要,無字處尤要。白為黑之憑,黑為白之藉,黑白之間,相輔相成;虛為實所參,實為虛所映,虛實之際,互為所系。

老子的對立統壹思想,被書法藝術中計白當黑之實踐體現得淋漓盡致。 五、內容情感美 任何壹門藝術,都是以表達感情,抒發性靈為特征的,書法也是如此,書法家們借助抽象的點畫,通過藝術加工,並熔進自己的感情,創作出具有情調。

3. 毛筆行書作品成語欣賞

楷書是由隸書演變來的。

人們用它取代隸書而作為漢字書寫的楷模,就是“字體端正,用筆合法之謂也”(清周星蓮《臨池》)。 “楷書”之名似乎由此而得。

楷書始於漢末,真正的發展和高峰時期是六朝和唐代。所以,楷書主要包括六朝和唐代碑刻兩大體系。

其***同特征是:完全筆畫化,徹底完成了漢字由象形向表意的過渡,完全方塊化,世稱漢字為“方塊字”由此而來。六朝碑刻體系是楷書的發展時期,代表作有《雲峰山諸刻石》、《龍門二十品》、《張猛龍碑》、《爨寶子碑》、《爨龍顏碑》、《始興忠武王碑》以及《龍藏寺碑》等等,各抒天真。

而隋壹代的楷法,不僅“薈萃六朝之美”,且“風神疏朗,體格峻整,大開唐風”。唐碑體系是楷書高峰時期,它比六朝碑刻體系有著較多的人工文飾的宮廷之致。

田英章字存青、存卿,1950年生於天津,書法研究生,國家人事部幹部。先後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日本東京學藝大學。

書法家。上面前兩幅作品就是出自他之手,《紫氣東來》,《致高泉松》。

這兩幅作品屬於歐楷的範疇,是不可多得的作品。《寧靜致遠》出自劉江波之手,也是壹幅四字楷書中的佳作。

4. 中國毛筆書法作品欣賞

千秋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如圖所示:

5. 毛筆書法作品欣賞古詩《舟過安仁》

《舟過安仁》是南宋詩人楊萬裏創作的壹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其行為中透出了只有兒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與聰明。體現了兩小童的可愛與思維的敏捷。

全詩字面意思是:壹只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槳,坐在船中。怪不得沒下雨他們就張開了傘,原來他們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當帆讓船前進啊。

全文賞析:

“壹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這是詩人看到的情景。兩個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詩人的註意,是因為他們雖坐在船上,卻沒有劃船,撐船用的竹竿收起來了,船槳也停在那裏,這是奇怪的事。由此可見,此時詩人的心情是閑適的,也是比較愉快的,所以才註意到兩個孩童的所作所為。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這裏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省略了詩人心中由此產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疑竇的解開,可能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更認真地觀察、思考,結果是恍然大悟:兩個小孩沒下雨也張開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舞動傘柄使風吹動小船使船前進。也可能是直接就問兩個孩子,孩子把原因講給他聽的。不管怎樣,知道了原因,詩人壹定是啞然失笑,為孩童的聰明,也為他們的童真和稚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