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王母娘娘的相關

王母娘娘的相關

①蟠桃會

明降清後,王母娘娘在漢族民間善男信女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影響遍及整個中國。清朝北京竹枝詞《都門雜詠》中有壹首《蟠桃宮》曰:“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裏看燒香;沿河壹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飏。”北京的蟠桃宮本叫太平宮,在東便門內,宮內主祀王母娘娘,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有著名的蟠桃會,屆時百戲競演,熱鬧非凡。泰山王母池道觀也是如此,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由240多名香客簽名刻勒的《合山會碑》(現存王母池院內)載:“泰邑城東石碑莊有祭泰山之會,由來已久,飲和食德,鹹獲神庥,靡有缺遺矣。……會中人恐世遠年湮之後,善事或有不繼者,故於道光十五年掛匾王母之上,……今又立石以誌,以永建此會雲。”港臺同胞也不斷向泰山王母池捐款維修、粉飾金身或刻碑送匾。王母娘娘之所以如此受到漢族民間的信仰崇拜,是因為她有不死之藥,能使人長生不老。

王母娘娘能使人長生不死之說甚早,據《穆天子傳》記載,王母曾為周天子謠曰“將子無死”;《淮南子》講:“羿請不死之藥於王母”。漢晉時期成書的《漢武帝故事》和《漢武帝內傳》中,明知這個不死之藥為“仙桃”(蟠桃)。此桃“大如鴨卵,形圓色青”,“桃味甘美,口有盈味”,“三千年壹生實,中夏地薄,種之不生”。此仙桃因與西王母有關,故有稱之為“王母桃”者,如《洛陽伽藍記》卷壹載:“(華林園中)有仙人桃,其色赤,表裏照徹,得霜即熟。亦出昆侖山。壹曰王母桃。”吃王母仙桃可長生不死,不僅影響帝王(如漢武帝)、民間,就是古代較為嚴肅的科學家也這樣認為,如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十稱:“仙玉桃,服之長生不死”。另外漢族民間不僅認為王母娘娘握有不死之藥,而且還賜福、賜子、化險消災。如漢焦延壽的《易林》卷壹載:“稷為堯使,西見王母。拜請百福,賜我善子。引船牽頭,雖物無憂。王母善禱,禍不成災。”也有說西王母也掌握各種瘟疫戾氣,後期漸漸轉移為泰山府君的神職

②祀廟會

西王母(太真王母)廟會始於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農歷三月二十,至今已傳承了1043屆。它是宋代重修王母宮竣工慶典而形成的上層、民眾參與的公祭、民祭王母和娛人活動為主題的民俗文化載體,含有歷史、宗教、民俗、禮儀、節慶和工藝、技能、商貿、飲食、文藝展銷展演等諸多元素,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每逢廟會,涇川城區居民傾家出動,鄉下農民成群結隊湧向縣城;豫、晉、陜、甘、寧各地客商和王母信眾慕名參會。當日,回山上下人山人海,蔚為壯觀,最多時達到十多萬人。近20年來,每屆王母廟會都有各國家的民俗研究者考察、采風,海內外華人,尤其是臺灣同胞組成的聲勢浩大的王母朝聖團前來朝聖。廟會慶典活動主要有取水、法會、放河燈、演秦腔、唱小曲、舞神鞭以及剪紙、刺繡、小吃等展銷。2009年,歷經千年而不衰的王母廟會信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③立兒石

在野三坡龍門天關小溪河東側,有壹塊很大很大的石頭,叫立兒石。石面上方有長二尺、寬壹尺、深壹寸的石坑。離立兒石十五丈以外的崖壁上是壹座石刻的如來佛像。

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天上的王母娘娘通過乾坤鏡看到了人間許多人家,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很生氣,王母娘娘心想:“女孩多好啊!女兒!女兒!貼心的小棉襖,世人做事太偏激了,如果沒有女人,沒有母親,世上的人如何孕育輪回”。而且王母娘娘還發現,那些生了女兒的人家,她們的郎君,都會抱怨他們的娘子(孕婦),說是她們的肚子不爭氣,沒生出男娃。看到這裏王母娘娘更生氣了,“真是不講理”。為了能讓世間的善女們不再受惡男人的冤枉氣,玉皇大帝聽說了,就召見了如來,問他有什麽辦法能化解這種現象?如來佛祖深思了片刻後,笑道:“如此看來,何不在凡間屹立個“立兒石”,讓那些只喜歡男娃不喜歡女娃的人家,不要為了生男生女而抱怨。王母娘娘壹聽,開心的笑了,也覺得這個辦法挺好的。

於是,玉皇大帝和王母下凡到人間,來到龍門峽萬仞天關之上,站在山頂向下眺望,那真是“兩山壁立青霄近,壹水中行白練飛”。玉皇問到:“此景如何”?王母娘娘贊道:“此乃人間佳境,正合此意”。而且王母娘娘手壹揮,壹塊“立兒石”瞬間屹立在他們眼前,位於龍門天關小溪流東側壹百步開外的地方。然後,王母娘娘用手指壹點,在野三坡的龍門天關景區的小溪河東側,就立刻突出了壹塊幾千斤重的大石頭,在石上方凹下壹個很淺很淺的長方形石坑。這樣前來求子的人就可以站在規定的地方,向石凹處投石了。生男生女須向石孔擲三塊石子討問,如果三塊石子全都投中即是有男有女;如果有兩塊落入,就是只生男不生女;若是只有壹塊投中,那就只生女不生男;如果壹塊也不能投中,便是無男無女。如來早已將這件事情,傳達給了各個凡間的寺廟主持,讓他(她)們向那些來求子的人傳達這壹消息。從此“立兒石”便成了人間的“求子石”,知道的人越來越多了。

後來,野三坡壹帶的人們每到正月十五,新婚夫婦便成雙結隊的來到立兒石前,投上三顆石子,求兒盼女,就這樣形成了壹種風俗。 在《漢武帝內傳》中有“王母娘娘”下賜三千年結果之蟠桃事,因此,“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故事深入人心。道教和漢族民間壹直將“王母娘娘”作為長壽延年的象征,以“王母娘娘”為金箓延壽道場的主神,為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師。每逢“王母娘娘”神誕之日,壹說是三月初三日,壹說是七月十八日,道教徒,特別是女性教徒常聚集在道觀內,為“王母娘娘”建祝誕道場,同時祈求健康長壽。

唐朝時期,重男輕女的觀念嚴重,女人在那個年代地位卑微,許多官僚不理國政,常常沈迷酒色不能自拔。於是太白金星受命,在人間尋找才女,開始只是想讓當時的人們明白壹個道理:“讓那些欺負女人的男人知道:“是母愛的原因讓女人喜歡幫扶男人,女子中也有文武雙全的人”。可是正因為人間的壹些人,有著偏激的想法和做法,讓男女地位產生了嚴重的不平等,於是唐朝

出了個武則天。也說明尊重是相互的,那些心裏只有自己的人,永遠不明白反光鏡的原理。平面鏡能照出人的美與醜,反光鏡能將投來的光反射給對方。心與心不同所以想法也不同,換位思考的結果也不同,除非身臨其境,除非本質相同。否則不會理解對方,更不要說和諧***處了。“王母娘娘主管人間的婚姻和生兒育女之事。承受天命,專責罰散播瘟疫災難的人,賞善罰惡。” ①《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原本是天上、人間,天各壹方的天仙和凡人,織女偷偷下到凡間玩時,被憨厚、勤勞的牛郎所感動,兩人成了夫妻,成就了壹段美好的愛情童話。而當王母娘娘知道後,因為織女違反了天庭的律法:“禁止天仙擅自與凡人婚配”。在天兵天將把織女押回天庭的路上,牛郎緊追不舍,眼看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為保天條尊嚴,拔出頭上的神簪,憑空壹劃,便劃出了壹道無邊無際的天河,把織女和牛郎拆開。後來,兩人情比金堅,感動了王母娘娘,使她動了惻隱之心,於是法外施恩,下法旨讓二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天上壹天人間十年),在鵲橋上相會壹次,算是法理之外的人情,給這壹對艱辛的戀人有了個期望,也給了凡間的人類對美麗愛情的壹絲向往與追求的動力。

②《西遊記》

王母娘娘的仙桃威力更大:三千年壹熟,人吃了成仙成道;六千年壹熟,人吃了長生不老;九千年壹熟,人吃了與天地齊壽,與日月同庚。王母娘娘舉辦盛大的蟠桃會,邀請各路神仙前來赴會,齊天大聖孫悟空從仙女口中只聽到上次桃會舊例,舊名單沒有孫悟空,壹怒之下,他竟然視天條如兒戲,大鬧蟠桃會,把王母娘娘精心策劃起來的盛會攪亂得壹塌糊塗。從而驚怒了天庭之主玉皇,使得天兵天將下凡,與孫悟空好壹番大戰。

③涇川回山

1999年亞細亞民俗研究學會、中國民俗學會在涇川舉辦了海內外西王母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來自國內外的120多名專家學者對涇川西王母文化進行了全面考察和科學定位,命名涇川為“中國西王母文化名城”,使西王母文化遺存成為涇川聯系國內外的壹個安全紐帶。2005年在涇川舉辦的首屆海峽兩岸西王母論壇,又壹次將西王母文化發祥地和西王母故裏定位到涇川,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確定“臺灣涇川西王母之旅·涇川回山西王母祖祠”為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考察基地,會長到會授了證書。這足以說明涇川是西王母故裏,已成為聯系海峽兩岸兒女同根文化的重要紐帶,成為華夏兒女不爭的事實。2006年,論壇即將在臺灣召開,並逐年在臺、涇兩地輪流舉辦。

西王母是我國三皇五帝時代之先的壹個原始部落的名稱,也是中國西部的地域概念,《爾雅·釋地》中有“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的記載,後來又成為西戎母系氏族部落女酋長的專用名,因此西王母確有其人。吳晗說:“西王母,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活躍在陜、甘高原壹帶的戎族或西戎的別名。從《史記》、《漢書》等古書的記載可以看出,在秦漢以前,中國西部的涇、渭、洛三河的上遊壹帶,有“回城”、“回中宮”、“回中道”等壹系列與“回”字有關的地名和建築。《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雞頭山即今平涼崆峒山,涇川古稱回中,王母宮之山因名回中山,簡稱回山。秦始皇所經過的“回中”,應是指今天的涇川壹帶。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諾記上》中寫道:“西王母姓楊,諱回,治昆侖西北隅。”這句話,是地望在地名中的反映,可以說明為什麽涇川稱為回中,山也被稱為回山。《史記·趙世家》中記載“穆王使造文禦,西巡狩,見西王母,樂而忘歸”的地方,應該也是涇川回山。據《漢武帝年譜》統計,漢武帝劉徹從45歲到67歲的22年間,曾11次到涇川,其目的就是為了會見西王母。唐代詩人胡曾的《回中》詩中寫道:“武皇無路及昆丘,青鳥西沈隴樹秋。欲向生前躬祀日,幾煩龍駕到涇州。”這首詩不但指明了回中與涇州是壹個地方,而且道出了漢武帝在涇川回山拜訪王母的歷史事實。可見,至遲在唐代,涇川回中山已成為全國公認的西王母聖地。唐代詩人沈佺期、盧照鄰、陳子良、李白、李賀及宋代詩人陸遊、元代劇作家湯顯祖等以《樂府詩集》鐃歌十八曲之四《上之回》的名稱為題,寫了不少詩作,都提到了回中。當然,最為著名的是唐代詩人李商隱於開成三年落榜後遊歷涇川回山瑤池時所作的《瑤池》壹詩:“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裏,穆王何事不重來?”這些足以說明唐代的人們認定涇川回山就是西王母的發祥地。除此之外,阮籍、陶淵明、杜甫、韓愈、白居易、劉禹錫等都有詠西王母的詩句。

至於清代,譚嗣同過涇川,留下了“為訪瑤池歌舞地,飄零黃竹不堪聽”的詩句。1942年,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到涇川,為王母宮題寫了壹副對聯:“千年氣接文孫駕,萬裏雲開王母宮。” 駕我八景輿

——緱回

駕我八景輿,欻然入玉清。

龍群拂宵上,虎旆攝朱兵。

逍遙玄津際,萬流無暫停。

哀此去留會,劫盡天地傾。

當尋無中景,不死亦不生。

體被自然道,寂歡合太冥。

南嶽擬貞幹,玉英耀穎精。

有任靡其事,虛心自受靈。

嘉會降河曲,相與樂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