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時代,做壹個沒心沒肺的人是越來越難了。
書上、網上、前人的經驗裏,處處是教條,這些片面的觀點如果只是用來補充壹個人的知識, 當然很好,問題是很多人誤以為掌握了宇宙真理,拿起來就去實踐,甚至以此來評判他人的生活。
所以做壹個沒心沒肺的父母就難上加難,都說時代是進步了,如今養個孩子不會有鄰居對妳指指點點,不會有居委會大媽向妳嘮嘮叨叨,可是網絡無孔不入,社交媒體上的育兒文章鋪天蓋地,抓住壹個熱點事件就裏外鞭笞。
讓妳自我懷疑,讓妳對號入座,讓妳如履薄冰。
最近壹個月參加寫作營的點評,算算也讀了600多篇媽媽們的文章,壹個最大的感受就是,當論述某個育兒觀點時,大多數人只有壹個表面的概念,有時候甚至只是壹個金句,壹個感覺,就可以洋洋灑灑寫壹大篇。
有強迫癥的我,只要手頭上正好有的書,我都會去找原文出處拍下來,在點評中上傳給作者。
如果作者自己不能做到壹清二楚地論述明白,那麽寫出來的文章就是不負責任的。
但是我也知道,真實世界中,讀者更看重的是情緒,只要痛點被擊中,情緒被煽動,他們就會追捧,哪怕這篇文章說的都是錯的。
我想說的是,單凡想真正學習壹點有用的東西,理清自己的思緒,發展自己的心智,都還是離不開實實在在地去讀真正專業的作者寫的書。
好的書籍,也許不是每壹個觀點都正確,不是每壹個方法都對妳適用,但至少全面、深入、理性,邏輯自洽,讀者可以看清楚方方面面,不會有遺漏,不會被蒙蔽。
李松蔚是壹個很特別的人。
這麽說有三個原因。
第壹是他的公眾號文章。
全然不理會新媒體排版那壹套,哪怕寫上五六千字,也幾乎沒有配圖,不怎麽分段落,段落之間無空行,有密集恐懼癥的人大概根本看不下去。
但是他的很多粉絲都說,李松蔚的每壹篇文章,我能在手機上壹字不落地讀完。
第二是他的文章觀點。
讀完的感覺就是沒有什麽是不應該的,沒有什麽是不可理解的,有點兒像壹個人在打太極。妳不會覺得他在解決問題,但讀到最後,往往感到醍醐灌頂。
這種風格,和他在《奇葩說》上的演講題目不謀而合——《沒有“心理學”》。
第三是他的選擇。
他在北京壹所很好的大學當老師,這所大學有壹流的附屬公立學校,多少人為了壹個學位趨之若鶩,然而在女兒幼升小這壹年,他放棄了這個學位,選擇了壹所私立小學。
李松蔚自己曾發文說道,孩子奶奶在微信上發來了質問三連:
妳們大學的教師子女有幾個會讀這所學校?這所學校辦了多少年?市重點還是區重點?學生的平均成績如何?畢業以後都會去哪裏?
他壹個也回答不上來。
我常常覺得, 壹個有資格用自己的觀點去影響他人生活的人,必須有壹以貫之的價值觀,傳達給他人的和自己親身踐行的是同壹套理論。
李松蔚的新書《難道壹切都是我的錯嗎》,是壹本洞悉家庭關系困惑的書。從行文來看,頗有咨詢師在解決個案時的娓娓道來,淺顯,流暢,自然,有幾分隨性,和他的公號風格壹模壹樣。
尤其在關系視角、育兒觀察、家庭系統這三部分,在我看來,涵蓋了絕大部分關系的問題癥結。—— 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系,而我們的問題就在於根本不知道如何看待,以及如何處理這些關系。
如何正確安慰壹個倒苦水的人
“年糕媽媽”是壹個擁有2000萬粉絲公眾號矩陣的親子自媒體品牌,即使是這樣,壹開始她要開“媽媽寫作營”,我覺得每期招300人,壹個季度能開壹期就不錯了。
哪來那麽多愛寫作的媽媽啊。
結果令人瞠目結舌,壹個月不到就開了四期班。
實話說,很多人的文字,看得出來從學校畢業以後,除了工作總結,發發朋友圈,大概就沒寫過超過兩百字的文章,這麽有熱情學習,當然要好好鼓勵。
時間長了妳就發現,其實不為別的,就是倒苦水來了。
倒苦水也挺好的,寫作本身就有療愈的作用,問題是接苦水的人要小心了!
倒苦水的人,不由自主說的是自己的故事,如果妳過於投入,被她的情緒吸引了,最後會發現其實根本不是這麽回事,白白浪費妳的時間。
哪怕是身邊的朋友們,也不乏這樣的例子。
比如,女性最喜歡抱怨婆媳關系不好,婆婆不講道理,觀念老套,反而喜歡幹涉育兒。為了這件事情,搞得全家關系緊張,孩子管不好,老公脾氣躁,自己也越來越焦慮。
——
既然是這樣,跟婆婆講講道理好不好?
講不了,沒用的。
跟婆婆分開住好不好?
需要有人照顧孩子做家務呀。
兩口子自己做家務好不好?
怎麽做得過來,工作很累,帶孩子更累。
請個保姆好不好?
單獨交給保姆不放心。而且,現在的保姆也有公公婆婆出的錢。
那,跟老公商量壹下怎麽解決,讓老公出面講講道理?
講不了,沒用的!
——
真的很崩潰。他們搞這麽大壹個問題,愁雲慘霧,可憐無助,結果最後居然是”無所謂,可以忍“的態度。變成別人獨自面對問題,他們自己在壹邊袖手旁觀。
是不是有壹種被耍的感覺?
李松蔚是怎麽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所有的”不得已“,另壹面是”我想要“。
大部分難以解決的問題,換個角度來看,往往都是壹個人主動的選擇。抱怨的時候,聽起來好像是無力反駁,忍辱負重。
然而,壹旦我們真的提供了資源,讓他們有機會去改變了,就暴露出他們內心的真實態度了。
他們還會選擇現在的生活,僅僅只是想抱怨壹下。
跟倒苦水的人和平相處,是壹件需要特別修煉的事。最重要的是: 保持適度的冷淡。
留給對方表達委屈的空間,妳說妳的,敞開說,我保證做壹個好聽眾。
每個人都在選擇對自己最好的東西,雖然他們看上去悲悲戚戚,但 他們正在從自己的選擇中獲益。只要沒遇到特別極端的情況,這些選擇就應該被尊重。
同樣的道理,許多年輕人都想不明白,為什麽家中的老人總是抱怨家務活辛苦,卻又不願意放手給子女或者保姆,其實年輕人並沒有看到老人真正想要的東西。
就讓他們我行我素就好了,而不要氣呼呼地去說:“既然妳也不想請保姆,以後就閉嘴,不要抱怨!”
有時候,冷淡的相處自有壹種溫柔和善意。我接受妳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哪怕妳不斷強調妳的痛苦,我仍然相信妳有為自己做主的能力。
看不慣別人家的育兒方式,也可以允許它先存在
朋友曾問過我,為什麽想要往職業規劃咨詢師方向努力,而不早早地成為壹名親子關系心理咨詢師,或是正面管教講師。好像更符合我的性格。
我說,主要是把握不好這個度。職業規劃,只要面對本人就可以,而親子關系,中間有壹個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再加上兩個焦頭爛額的父母,相處方式又是千奇百怪。
沒那個能耐hold住情緒,中立的建議變成看不慣的指責,這就不太好了。
隨著各種明星真人秀節目的火爆,孩子們跟著明星爸爸媽媽到處出境,自媒體的關註熱點就五花八門,其中流量最集中的壹定是情感或親子號, 因為喜歡看真人秀節目的,和喜歡看情感親子號的,都是女人。
再加上公眾號對原生家庭概念的炒作,直接導致對他人育兒方式的公開討論、褒貶、指點成為壹種風氣。
也許明星們可以處之泰然,然而普通民眾也被裹挾其中。孩子壹不小心在公眾場所摔壹跤,可能就沖上來壹群阿姨,指責妳不會帶娃只顧看手機。
妳最好24小時壹刻不離看著孩子,否則出了點意外,不但家庭遭受痛苦,搞不好妳要上熱搜的。
最不能忍受的別人上妳家來做客,看見妳有孩子,居然也會對妳的養育方式提出意見。妳家怎麽不裝凈水器,讓孩子喝健康的水?妳家怎麽不裝防盜網,孩子多不安全!妳幹嘛幫孩子收玩具,讓他自己收呀。......
真是好失禮。
有壹陣子伊能靜的育兒方式被炒得火熱,我囫圇看了兩篇,有沒有搞錯,也就是公主病了壹點,太溺愛孩子了點,情緒控制能力差了點,又不是虐待遺棄暴力,這種爛大街的話題也值得討論嗎。
而且,往往文章作者還算克制,留言和評論那才叫壹個粗暴。
這種情形,李松蔚提出的觀點是:
妳以為妳是誰呀?妳有什麽資格教別人怎麽做父母?
想通壹點吧,人家壹家人朝夕相處,相互了解比我們多得多,我們認為這個孩子未來會很“糟糕”,那僅僅是我們的猜想而已。
身為看客,看到跟妳不壹樣的人生,學到了東西,更加堅定自己的態度,這就足夠了。何必冷言冷語,對別人家的事這麽看不慣呢?
誰也不比誰更優越。
錢鐘書有句話說得好:“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裏的沙礫或者出骨魚片裏未盡的刺,會給人壹種不期待的傷痛。”
以正確之名,給人的傷害,不正是最難以消受的傷害嗎?
以上區區兩點例子,遠不足以表達這本書的妙處。它不僅展現了壹個心理學專家嚴謹的專業態度,難得的是處處透出壹種對人性的關懷。
還是用李松蔚自己的原話更能傳遞這本書的精髓:
家庭是壹個復雜的系統,如果存在壹個“問題“的話,這個問題是所有人用各自的方式***同維持的。每個人都是彼此的囚徒,也是彼此的獄卒。
我很喜歡。推薦給我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