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荷塘,是壹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壹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壹旁,是些楊柳,和壹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壹個人,背著手踱著。這壹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壹個世界裏。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壹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麽都可以想,什麽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壹定要做的事,壹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壹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壹絲的顫動,象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壹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壹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壹般,靜靜地瀉在這壹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壹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壹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睡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壹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壹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壹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壹例是陰陰的,乍看像壹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裏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壹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裏有漏著壹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麽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裏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壹個熱鬧的季節,也是壹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裏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鹢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
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裏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壹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壹擡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麽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
壹、精工細筆 描摹刻畫
抓住人和物的典型特征,運用美術筆法,精工細筆,描畫出事物的細部相貌和事件的細微進程。這是細節描寫最常用的方法。如:
(1)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孔乙己》)
(2)他立即明白了,就輕輕地關上燈,拉上門窗,隨手拿起準備好的掃帚,小心地掛在窗臺下面的釘子上。(《挺進報》)
例(1)中的孔乙己“額上的青筋”本在皮膚之下,不易被人看出;“條條綻出”,細膩入微,生動傳神地寫出了他內心的羞愧、善良、迂腐和無法擺脫廉恥的懊惱。例(2)通過“關”、“拉”、“拿”、“掛”等系列動詞及前面的修飾語,描摹出陳然同誌在得知即將被捕的緊急關頭給革命同誌發出暗號的細微過程,表現了他沈著、鎮定、幹練以及對革命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
二、曲筆懸念 烘托映襯
在寫作高手的筆下,對於典型細節,通常不肯用平鋪直敘的方法簡單化的壹掠而過,而是采用“曲筆”,不斷設置懸念,映襯誇張,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儒林外史》中對嚴監生臨死前的描寫:
(3)嚴監生喉嚨例痰響得壹進壹出,壹聲不到的,總不得斷氣,還把手從被單裏拿出來,伸出兩個指頭。大侄子趕上前問道:“二叔,妳莫不是還有兩個人不曾見面?”他就把頭搖了兩三搖。二侄子走上前問道:“二叔,莫不是還有兩筆銀子在哪裏,不曾吩咐明白?”他把兩眼睜得溜圓,把頭又狠狠地搖了幾搖,越發指得緊了,奶媽拖著哥子插口道:“老爺想是兩位舅爺不在眼前,故此記念。”他聽了這話,把眼閉著搖頭,那手只是指著不動。趙氏慌忙揩著眼淚,走上前道:“老爺,別人都說的不相幹,只有我曉得妳的意思!妳是為那燈盞裏點的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壹莖就是了。”說罷,忙走去挑掉壹莖。眾人看嚴監生時,點壹點頭,把手垂下,頓時就沒了氣。
如果將這段描寫,寫成“嚴監生伸出兩個指頭,妻子明白他的意思,挑出壹莖燈草,他就斷氣了。”還有什麽味道呢?作者通過精心的構思,首先設計出兩個侄子和奶媽壹而再、再而三地作出種種錯誤的猜測,以引起讀者的好奇或猜測,直到妻子猜對了才“沒了氣”。這個細節留給讀者的印象時十分鮮明強烈的,嚴監生這個守財奴形象躍然紙上。
三、濃墨重彩 繪形繪色
為了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細節描寫中也常常采用濃墨重彩、繪形繪色的手法,以增強表達效果。作家采用較多的是誇張、比喻和反復燈。如:
(4)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壹座富士山。(《藤野先生》)
(5)(掌櫃)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掌櫃野伸出頭來,壹面說:“孔乙己麽?妳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到了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
例(4)中把“清國留學生”的辮子“高高聳起”,誇大比擬為“富士山”,形象突出,凸現了他們的庸俗醜態、腐朽糜爛,同時野流露出作者厭惡反感和鄙夷的神情。例(5)中四次反復“還欠十九個錢”,極其鮮明地刻畫出掌櫃自私冷酷的嘴臉,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含蓄地說明了孔乙己悲慘命運的必然性,留給讀者無限的思考和想象空間。
四、議論抒情 強化凸現
在細節描寫中配合使用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是加強凸現某些細節的重要表達方式。如:
(6)主席也舉起手來,舉起他那頂深灰色的盔式帽,舉得很慢很慢,像是在舉壹件十分沈重的東西,壹點壹點的,壹點壹點的,等到舉過頭頂,忽然用力壹揮,便停在空中,壹動不動。(《揮手之間》)
方紀在描寫毛主席的這個動作時,用五個“舉”字,壹個“揮”字,以及比喻、誇張、反復等多種修辭手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緊接著作者又運用了大段的議論:“這像是表明了壹種思索的過程,作出了斷然的決定。主席完全明白當時人們的心情,而用自己的動作把這種心情表達出來。這是壹個特定的歷史性的 動作,概括了歷史轉折時期領袖、同誌、戰友和廣大革命群眾之間的無間的親密,他們無比的決心和無上的英勇。”這段議論,充分揭示了文章的主題,使這壹細節描寫成為全文的聚光點之所在。
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