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個性簽名 - 孩子不愛學習怎麽教育

孩子不愛學習怎麽教育

學習是壹種本能

孩子天生具備學習的能力,人從壹出生其實就是在不斷地學習,以便掌握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並且每個孩子都對世界萬物充滿了強烈的好奇,而好奇便是學習的原動力。壹個孩子初來乍到這個紛繁的世界,如果不學習,也不愛學習,他怎麽可能生存、適應、發展呢?

孩子的學習是自主的,並且充滿著樂趣。蒙臺梭利相信,沒有壹個人是由別人教育出來的,他必須自己教育自己。每個人具有壹股發自內心的對於未知事物的好奇及熱愛。蒙臺梭利認為“在童年早期,教育的目的應該不是將壹些經過選擇的事塞給孩子,而是培養其自發的學習欲望”。而這壹點卻是許多父母都沒有充分認識到的。

對壹個孩子來說,運用全身所有的感官去研究周圍有趣的環境而獲得的信息,是壹種自然而且愉快的活動。孩子以吸收方式來學習的能力大約會持續到七歲,因此,蒙臺梭利認為,孩子學習閱讀、寫字、計算的方式,就和他學習走路、說話壹樣,是壹種自然的方式,成人應該容許孩子在他自己感興趣及預備好的時刻來學習。如果把重點放在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培養學習能力上,也許效果會更好,意義更深遠。

壹天傍晚,我帶暢暢出去,迎面碰見小區的壹個媽媽,她問我:“妳帶暢暢學習去啊?”我當時無言以對,如果把學習理解為上個補習班什麽的,那我的回答將會是:“不,我帶她去玩兒。”如果把學習理解為吸收壹切新鮮信息,那我的回答將是:“對,我正和她壹塊學習。”如果不學習,孩子們都會是從產房裏出來時的初始狀態,他們成長的過程中,要不斷學習語言、生活技能、五花八門的知識、社會規則等。現在的問題是,到底是我們教會了孩子學習,還是他們在主動吸收?

這個問題體現我們對孩子的認識,也決定我們將在孩子學習中采取什麽樣的態度。

孩子時刻都在主動學習

作為家長的我們先弄清楚孩子某個階段最想學習的是什麽,然後再適當引導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事實上,很多孩子最初的數數更像是在背誦,我曾經遇見壹個小孩,他被媽媽要求當眾“數數”,於是孩子大聲地從“1”背誦到了“100”,每個數之間的停頓都沒有,完全沒有“數”這樣的動作。暢暢媽沒有很早教暢暢從1開始往後數,更沒有讓她條件反射般的念叨“1+1=2”,暢暢媽也沒想到,暢暢學數數是從玩狗尾草開始的。

大約是在暢暢兩歲十個月的夏天,媽媽帶她出去玩,路邊的狗尾草吸引了她的註意力,她拔了壹棵又壹棵,以致她小小的手再也拿不住,於是她想讓媽媽幫她拿狗尾草,有意思的是,暢暢並沒有壹把將所有狗尾草都遞給媽媽,而是壹根壹根地遞,嘴裏還說“再給壹個,再給壹個”。暢暢媽發現她對“1”的概念還是很清晰,於是趁勢說:“再給1個就是2個,2個再給1個就是3個。”暢暢壹下子有了興趣,幹脆把媽媽手裏的狗尾草又要了回去,遞壹個數壹下“1、2、3……”很快,她順利地數到了10,以後再出去玩,還數過臺階,也數過停車場裏的車位,總之,在她意識裏,數數就不再是壹個背誦的概念。試想壹下,如果暢暢媽沒有等到她很直觀地對數有概念的時機就教她,或者是幹脆就跟她從1開始背,效果不會太好。

父母壹相情願的“學習”邏輯

壹說到學習,很多人馬上覺得這是壹件很沈重、很有儀式感的事情:得正襟危坐外加頭懸梁錐刺股,搞不好還得程門立雪或者映雪囊螢壹番,似乎“學習”從來就是壹件苦差事。

什麽讓學習變得如此無趣?

我去過壹個朋友家,他們家的樓梯扶手上有壹根細繩,從壹層到二層,像萬國旗壹般穿起壹長條A4紙,每張紙上都是壹首古詩。我自認還算個腦子裏唐詩宋詞的積累夠數的人,但在這個古詩“長蛇陣”裏,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詩句實在不多,女主人說:“那些誰都會背的,我們茜茜也會就沒什麽意思了。我這壹個月上班都偷著找古詩,當媽真是太不容易了!”是不容易,我無話可說。

他們家茜茜剛過四歲,除了幼兒園,還要上識字班、數學思維班、英語班、鋼琴班、舞蹈班,夏天又加了個遊泳班。“壹點兒自覺性都沒有,我們不盯著就不行,要不走神了,要不就偷懶。”這樣的話茜茜媽幾乎天天掛在嘴邊。

我問她到底想要幹什麽?她還很詫異:“不幹嗎,就是為她日後著想,學習好,她自己也少受罪呀!”

“這樣她將來上學就壹定能學習好?”我還是無法理解。

“天天傻吃傻玩,將來學習肯定好不了。孩子都是父母教出來的,我們給她創造這麽好的條件,讓她學這麽多東西,基礎打得好,學習能差嗎?”

這都是什麽邏輯!

這些父母自以為用盡心思,讓孩子學這學那,唯恐錯失任何學習機會。但掌握了這些知識、技能,孩子就會成為學校裏的優等生嗎?茜茜有多麽不想學、不愛學,認識她的人都看得明明白白,可她父母卻又因為她的不好學上進而加大力度,更是陷入壹種惡性循環。

心理學家失敗的“學習”實驗

美國的壹位心理學家鮑理斯堅信嬰幼兒階段的大腦最有利於學習,並且反對壹切與認知學習無關的興趣活動,認為孩子沒有必要進行遊戲和對自然的探索。

1898年,鮑理斯的兒子威廉壹出生就成為了他的實驗品。

他教兩歲的威廉閱讀和拼寫;威廉三歲能在打字機上連貫地打出英語和法語;五歲能計算歷法;六歲上學,半年時間內修完七年的課程;十歲能講6種語言;十壹歲時在哈佛大學給數學教授和研究生們做過壹場專題報告,當時壹位著名的數學教授預言他將成為壹名世界級數學家;十五歲作為數學主修生以最優異的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

但在研究生院學習1年後,威廉對數學再無興趣,轉入法律學院又很快失去興趣。他選擇了辦事員的工作,無須思考,不必擔責任,也不用與人有很多交往。他的行為舉止很像壹個孤獨癥患者,房東說他“老是帶著壹種辛酸的表情”。威廉痛恨他的父親,恨他逼迫自己學習,剝奪了他的情感營養。他說:“我壹看見數學就渾身不自在,像生病壹樣。”四十六歲,威廉因腦溢血孤獨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這個極端的案例其實並不陌生,從宋代王安石的《傷仲永》,到現代大學裏的“少年班”,我們這個自古就以“勤學”、“好學”為最高教育目標和人格優勢的國家,學習是貫穿所有人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全部內容。

讓孩子愛上學習

孩子從壹出生,每天都在學習各種技能,從簡單的站立、行走、說話,無壹不是從反復練習而來。在學習這些基本生活技能時孩子往往表現出鍥而不舍的精神,這中間,興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那麽如何才能保持孩子的這種興趣呢?

錦囊1:保護好最初的學習熱情

有段日子,熊壯壯不好好睡覺,半夜裏起來就很興奮,強烈要求看書。壯壯媽困得東倒西歪,還得“陪太子讀書”,並且不能有壹點馬虎。他甚至指著封底其他書的介紹,非要媽媽說出那是什麽,還不能說錯了——因為他早就認識了那個東西。可那圖案小得差不多只有1/4個指甲蓋那麽點兒,壯壯媽不得不戴上眼鏡,以嚴謹的學習態度來對待他。

壯壯媽充分利用熊壯壯的學習熱情,因勢利導。看到“貓”,除了教他說出“貓”這個詞,再問他:“貓咪怎麽叫呀?喵——”有機會還帶他去寵物店看真正的貓。熊壯壯自己也很能發揮,比如看到小鴨子的圖片,就會“嘎嘎嘎”地邊說邊笑,還學小鴨子搖搖擺擺的樣子。

孩子這種最初的學習熱情必須小心地保護好,這就是興趣的源泉,將影響他壹生的學習態度。而且孩子的學習態度從壹開始就是壹絲不茍的,父母應該做好引導者和支持者。

錦囊2:點燃孩子的學習興趣

《兔之眼》講了壹個非常感人的故事,壹群生活在垃圾站周圍的孩子,大多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壹個叫黑三的孩子,他給新來的小禾老師壹個下馬威:當著老師的面踩死壹只青蛙,還打了同學。事後老師了解到的更多信息則是他居然還養蒼蠅!按照壹般的理解,黑三基本可以劃入問題孩子的行列。

 小禾老師試圖走入黑三的心靈,但遺憾的是,每次黑三都不理她,連壹句簡單的應答都沒有。經過壹段時間的觀察,小禾老師發現他並不是因為有什麽特殊癖好而養蒼蠅,而是在觀察蒼蠅。於是小禾老師就以蒼蠅為切入點,送給他有關的書籍教會他閱讀,讓他畫蒼蠅,通過寫各種蒼蠅的介紹來練習寫字等,最終,黑三成為家喻戶曉的“蒼蠅博士”。

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的孩子並不多見,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找到孩子的興趣點,然後適當加以引導,世間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學習也壹樣,我也聽說過有的孩子是在蕩秋千的過程中學會了數數,在折紙中弄明白很多立體幾何的知識。

錦囊3:鼓勵孩子愛動腦,多動腦

所有的孩子都有問不完的為什麽,而我的辦法是,在孩子還沒開始問妳之前,先做個“為什麽媽媽”——凡事先問孩子“為什麽”。

從熊壯壯壹出生,這幾乎就是壯壯媽與他對話的方式。他還不會說話,壯壯媽就自問自答:“為什麽天會黑呢?因為太陽公公下山了。”他會說話了,壯壯媽的“為什麽”就問得更勤,而他也會努力地回答。當然,開始的時候是以媽媽的引導為主,因為他還掌握不了那麽多詞匯,對世界的認知也有限。再往後,他就能“胡編亂造”了,對自己的壹些“精妙”回答樂在其中,並且開始沒完沒了地問我“為什麽”了。

這是壹種引領孩子思維的方法,讓他的大腦從被動到主動地運轉起來,他就會自己發現事物之間的因果,從而進行壹定的推理、聯想。我相信,人的大腦只可能越用越靈,當孩子學會了怎麽運用自己的大腦思考、解決問題,他也就掌握了壹種很重要的學習能力。在動腦的過程中,孩子也會擁有成就感和樂趣,會促使他不斷地去動腦學習。這樣,就形成壹種良性循環,孩子當然好學了。

錦囊4:保護好奇心和求知欲

幾年前我采訪《吉祥三寶》的作者布仁巴雅爾時,他告訴我,這首歌其實是記錄了他和女兒的壹段生活狀態,那個時候他妻子去日本學習,他獨自帶著兩歲多的女兒在北京生活。剛剛學會說話的孩子對壹切都充滿好奇,整天都問“這是什麽”、“那是什麽”,靈感乍現,他覺得這樣的生活場景就是壹首歌,於是有了傳唱壹時的《吉祥三寶》,歌曲裏依然保持父女壹問壹答的形式:“太陽星星月亮是什麽?吉祥三寶;花兒葉子太陽是什麽?吉祥三寶;爸爸媽媽和我是什麽?吉祥三寶。”

不能苛求每個家長都會為孩子寫壹首歌,但最起碼我們應該接受孩子問“為什麽”。但事實上,面對孩子的發問,很多家長要麽不耐煩,甩下壹句:“哪這麽多為什麽。”要麽幹脆敷衍,隨便找個答案應付壹下孩子,能做到誠懇地回答孩子問題的家長並不多。

不耐煩型的家長如果壹直不耐煩下去,終於有壹天,他真的會很清靜,孩子大概也很知趣地不再問什麽問題,我常聽壹些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內向時說:“小時候還老愛問‘這是什麽’、‘那是什麽’的,怎麽大了反倒不愛說話了。”如果不是性格原因,如果不是孩子已經學會了獨立思考,不需要向大人求助的話,那麽家長們就得反思壹下自己面對孩子提問時的態度了。有的時候,孩子會反復指著壹個東西問,請耐心點壹次次地告訴他們,因為,孩子只是為了驗證自己是否真的記住了答案,請放心,他們絕沒有刁難或者拿家長開心的意思。如果孩子的問題家長答不上來,孩子肯定不會想到這種不耐煩是為了掩飾,孩子可能會以為自己哪裏做錯了,繼而可能產生挫折感。

有壹次暢暢拿著《冰河世紀》的封面,指著每壹種動物問:“這是什麽動物?”問到樹懶的時候,暢暢媽還真是想不起來了,但回答不上來,還真沒感到什麽壓力,因為她不是生物學家,不認識樹懶很正常。我們沒有實現預備孩子所需要的所有知識,這就是事實,接下來怎麽辦呢?說完不知道就算了嗎?

誠懇只是態度,而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接下來,暢暢媽帶著暢暢,在電腦上查了相關資料,壹步步找到答案,並且還給她看了卡通版的樹懶和真實版的樹懶的照片。我的理解是,***同找答案的過程也是孩子學習的過程。

錦囊5:小孩子是邊玩邊學的

對於孩子來說,學習是件快樂的事,尤其是小孩子,作為父母,沒必要把所謂的學習搞得煞有介事,“來,寶寶,我們念古詩吧”“媽媽教妳這個字是什麽”,這樣的話最好少說,別讓孩子把學習當成任務。沒有什麽人喜歡背負那麽多任務,孩子也壹樣。學習是孩子天生的能力,讓他們自然地快樂地學習吧。

即使識字這樣的學習活動,也完全可以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壯壯媽從來沒有主動教過熊壯壯認字,但五歲多的他常用字幾乎都認識。起初壯壯媽都很奇怪:“妳從哪認識的?”他說:“妳每天晚上給我講故事,我就看書上的字,就認識了。”還有他喜歡的動畫片,壯壯媽發現,底下的字幕他也看,並且會記下來,所以動畫片裏出現過“麒麟”,當經過壹個叫“金獅麟”的酒店前,最難認的那個“麟”字他也認得出來。

盛行於歐洲的瑞吉歐教育,強調孩子由自然引發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強調孩子對活動、工作的興趣以及該活動本身的吸引力。

比如有的孩子對汽車感興趣,他可能會持續壹段時間非常關註汽車,此時,父母可以適時地捕捉他的興趣點,從他容易興奮或回應的話題進入,為孩子買來與汽車有關的圖書;圍繞著汽車,和孩子壹起用積木或者任何材料搭壹個加油站、建壹個壹個車庫……孩子關於汽車的認知將極大地拓展開來。模仿開汽車,順嘴說壹個有關汽車的兒歌等,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引導孩子主動而有創造性地學習,而不是完全被動地按照成人事先劃定的學習歷程壹步壹步地學習。

錦囊6:讓孩子自己尋找答案

《第56號教室的奇跡》的作者雷夫老師,20年來在同壹所學校的同壹間教室裏上課,他的學生都是來自非英語母語的移民國家,大多數都很貧困,然而雷夫老師帶領他們創造了很多奇跡,比如他們的全國測試成績在美國名列前茅,他們中的壹些人進入哈佛等名校。能夠持續在壹段時間內,批量化地產生優秀學生,絕非偶然,雷夫的訣竅在哪裏呢?

教育理念固然重要,不少人也積極稱道雷夫的“道德培養六階段”,但我更欣賞他提到的壹些學習方法,比如他在書裏就有專章涉及如何學習閱讀、寫作、數學、歷史、藝術和經濟。

教孩子學習並不是僅僅是老師的工作,家長也完全可以做到,並且不用刻意去做。生活給了我們很多機會,舉個例子,每當孩子問我們問題的時候,我們直接把答案給他們嗎?

有壹天,暢暢突然說:“吃飯的時候,嘴和牙齒在吃,舌頭在幹什麽?”這個答案其實可以很容易地告訴她,但暢暢媽沒有說話,遞給她壹顆脆冬棗,先讓她放在嘴唇上,接著放在牙齒上,最後讓她用舌頭舔壹舔,暢暢恍然大悟,說:“舌頭可以嘗味道。”

如果直接告訴她答案,自然省事,但是,教給孩子學習和思考的方法比直接傳播知識點重要,這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

錦囊7:讓孩子體會到成功

成功能成為壹種習慣,失敗也可能成為壹種習慣,成功帶來的喜悅感會激勵他們繼續學習,而失敗的陰霾至少會影響孩子的信心,我們不能希圖孩子永遠成功,尤其是對壹些有難度的事情,但我們可以嘗試著做點工作。

首先是不要制定超越孩子心智發育的目標。曾經有人告訴我,她的孩子對閱讀壹點興趣都沒有,什麽樣的書翻壹小會兒就扔開,當我問她孩子有多大時,她說:兩歲。

我們無法希望壹個兩歲的孩子像大人壹樣拿著壹本書津津有味地從頭看到尾,這麽大的孩子很難實現所謂的自主閱讀,如果再進壹步看,孩子能夠集中註意力的時間長短跟年齡有直接關系,壹般來說,五六歲的孩子能堅持10分鐘左右,七八歲的孩子可以堅持到15分鐘。如果強行要求壹個兩歲的孩子非得拿著壹本書看半天,那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孩子覺得讀書是壹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其次,可以適當分解步驟,讓孩子體會到小成功。還記得小時候數學考試時,老師通常告訴我們,可以把解題步驟寫出來,即使最後未必全答對,但至少可以得到步驟分,孩子的學習也壹樣,如果有可能,我們不妨把壹個復雜的問題分解成若幹小問題,而不是上來就讓孩子去解決壹個大問題。有壹個名叫《味兒》的繪本,講述了這樣的故事,壹個孩子十分抵觸畫畫,因為他壓根兒就不會,老師鼓勵他,隨便畫個什麽,他順手在紙上點了壹個點兒,老師很鄭重地說:“請簽名。”並且把他的畫裝裱起來。看到自己的“作品”如此受重視,孩子感到意外的同時也備受鼓舞,從此愛上了畫畫。

我們不能存有壹口氣培養壹個畫家的妄想,但我們可以成為那個鼓勵孩子畫出第壹個點兒的人。

在○到三歲這個年齡段,教育的重點到底在哪裏?是所謂的在起跑線上搶跑嗎?未必!好比開車,剛啟動的時候,我們得耐心等待相關的部件都進入工作狀態才能加油,而不是壹開發動機就猛給壹腳油,車並不會因為我們心急而跳過程序馬上進入飛奔狀態,孩子早期的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家長必須幫助他們完成最初的啟動程序,任何揠苗助長的行為都只是滿足了家長壹時的虛榮。

關於學習的忌語

妳天生不是學習的料信心是孩子做好任何壹件事情的前提,無論孩子學習如何,我們首先不能打碎他們的信心,否則再多的輔導班都不能解決問題。

如果考100分,我就給妳買……物質刺激或許偶爾有效,但從長遠來看,很難成為孩子學習的動力,任何外在的誘惑都不如孩子自己主動學習能夠長久影響他們。

妳要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去掃大街學習是為了成才,但學習不好也不壹定就不成才。如果孩子學習好,我們沒必要將學習跟壹切所謂低賤的工作對立起來,如果孩子學習不好,那我們又何必過早給他們劃定壹個未來呢?我曾經親耳聽過壹對母女的對話,小姑娘上廁所的時候不知道做錯了什麽,媽媽就說:“妳上不了好小學就上不了好中學,上不了好中學就上不了好大學,上不了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妳壹輩子就完了。”小姑娘怎麽也搞不明白,自己的前途怎麽就在衛生間裏如此毫無邏輯地確定了。

學那個幹嗎,又不考試這完全是基於應試教育的壹句話,但事實上,孩子未來的知識構成並不完全等同於學校所學的書本知識,我們要做的恰恰是幫助孩子弄明白,學習是壹種伴隨終生的習慣,否則考試結束之時便是結束學習之日。

只要妳學習好,別的什麽都不用管即使孩子學習任務已經很重,我們也沒必要用刻意打消他們對其他事物的興趣,否則有壹天我們會突然發現,自己親手打造了壹個書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