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吳最近去世的悲痛之際,本期將簡要梳理大益茶的崛起之路以及支撐其成功的商業邏輯。
2004年,吳收購了猛海茶廠,並對其進行了私企改制,並憑借自己在金融行業積累的經驗開始著力打造,提出了豪華茶的概念。
然後是大家熟悉的環節:吳炮制同期名牌,斥巨資在央視黃金時段做廣告,結合大量活動,樹立“大益普洱茶”品牌。
2009年,大益茶也開始了授權專賣店制度。這時開始構建“金融茶”和“茶中茅臺”的概念,開始以金融的方式發展除茶葉以外的期貨市場。
對於大益茶的產品,常被形容為“炒茶如炒股”,其實壹點也不誇張。在大益茶業銷售的上千個茶葉品種中,200多塊的價格壹路飆升,單塊壹天漲200萬的並不少見。
於是,壹個圍繞大益茶炒的交易平臺和期貨遊戲誕生了。每款茶在平臺上都有價格k線圖,大益茶也火上澆油,繼續強化產品的“金融”屬性,甚至被稱為“中國比特幣”。
在這樣的市場裏,有人放棄了股票和房產去炒茶葉,在網上賣了五千塊的茶餅。居然有200萬人參與搶購,2.38萬元的茶餅以9.2萬元的市場價賣出。
在眾多普洱茶中,為什麽只有大益茶能受到瘋狂追捧?其實壹切都是從四年前的“軒轅”茶餅發布會開始的。
當時《軒轅》在Xi安上映,堪比“普洱茶界的春晚”。產品描述中頻頻提到“頂級”,發布會的PPT也暗示產品中有“普洱之王”茶,引起滿堂驚呼,並由此開啟了炒茶之路。
此後,大益茶通過提高新茶價格刺激投資者,也因為新茶漲價讓老茶升值,銷量也有所下降。也從線下銷售到線上渠道,饑餓營銷更加明顯,對炒茶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炒茶的泡沫自然有人擔心。有人賺錢,但沒人能把握炒茶的方向。壹方面大益茶官方不清楚茶葉的配送數量,另壹方面需要經銷商買單才能知道哪些新茶會漲價。
這樣壹來,茶本身的飲料屬性就被稀釋了。更多時候,炒茶的重點是賭信譽,也就是茶商對利益或損失的承諾。因此,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對茶行業的發展是不利的。
面對價格越來越高的“茶中茅臺”,市場成交量越來越大,壹些茶商清空了庫存。誰也不知道之後的茶葉市場會怎麽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