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斷齏畫粥:範仲淹幼年喪父,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山 ,勵誌苦讀於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壹些腌菜佐食。
成年後,範仲淹又到應天書院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困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壹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範仲淹卻從不叫苦。經過苦讀,範仲淹終於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
2、龍圖老子:寶元元年至慶歷三年(1038年—1043年)間,範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身份經略西線邊防,改革軍事制度、調整戰略部署,構築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防禦體系,西北戰線固若金湯,夏人不敢犯。
西北邊陲謠曰:“軍中有壹範,西賊聞之驚破膽。”羌人稱範仲淹為“龍圖老子”;夏人稱其為“小範老子”,認為“小範老子胸有十萬甲兵!”
3、三光風範:範仲淹憂國憂民,不圖個人榮華富貴,從二十七歲進士及第到五十五歲主持新政,在漫長的官宦生涯中,範仲淹關心政治,每遇國家大事,總是慷慨直言,由於他直言敢為,曾在八九年間裏三次被貶:1029年,範仲淹因諫言太後還政,被貶;接著又在廢郭皇後上二次被貶;1035年,範仲淹上《百官圖》第三次被貶。
擴展資料範仲淹出任泰州時,征調民眾4萬多人,重修捍海堰。自天禧五年(1021年)至天聖四年(1026年)完成,新堤橫跨通、泰、楚三州,全長約200華裏,不僅當時人民的生活、耕種和產鹽均有了保障,還在後世“捍患禦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地人民將所修之堤命名為“範公堤”,遺址迄今猶存。
景祐元年(1034年),蘇州久雨霖潦,江湖泛濫,積水不能退,造成良田委棄,農耕失收,黎民饑饉困苦,範仲淹出知蘇州後,根據水性與地理環境,提出開浚昆山、常熟間的“五河”,將積水導流太湖,註入於海的治水計劃。
範仲淹以“修圍、浚河、置閘”為主的治水經畫,不但獲得時輿的贊揚,還澤被後世,自南宋壹直至元、明的兩浙職守,都依照這個模式去整治水患。
百度百科-範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