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白先勇作品

白先勇作品

?白先勇個人簡介,我整理,歡迎閱讀!

 (1937年7月11日-), *** ,臺灣當代著名作家,生於廣西桂林。中國 *** 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白先勇7歲時,經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能就學。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1965年,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後,白先勇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並從此在那裏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

 壹、成長經歷

 作家白先勇生於中國廣西桂林,父親白崇禧是中國 *** 桂系將領,母親名馬佩璋;白先勇排第八,另有九名兄弟姊妹(只五人還在世),電臺名人白韻琴則為他的堂妹,而家族大多仍居住在臺灣。白先勇7歲時,經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能就學,因此他的童年時間多半獨自度過。抗日戰爭時他與家人到過重慶,上海和南京,後來於1948年遷居香港,就讀於喇沙書院。不久之後在1952年移居臺灣。

 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後,由於他夢想參與興建三峽大壩工程,以第壹誌願考取臺灣省立成功大學(今“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工程學系。翌年發現興趣不合,轉學“國立”臺灣大學外國文學系,改讀英國文學。1958年,他在《文學雜誌》發表了第壹篇短篇小說《金大奶奶》。兩年後,他與臺大的同學歐陽子,陳若曦,王文興等***同創辦了《現代文學》雜誌,並在此發表了《月夢》、《玉卿嫂》、《畢業》等小說多篇。

 1962年,白先勇的母親馬佩璋去世。據他自傳文章《驀然回首》提及,“母親下葬後,按 *** 儀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墳,第四十壹天,便出國飛美了。”母親去世後,他飛往美國愛荷華大學的愛阿華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 Workshop)學習文學理論和創作研究,當時父親白崇禧也來送行,也是白與父親最後壹次會面。

 白先勇出殯那天,入土壹刻,我覺得埋葬的不是母親的遺體,也是我自己生命壹部份”《驀然回首》,以致初到美國時,無法下筆寫作。直至同年聖誕節於芝加哥度假,心裏感觸良多,因而再次執筆,寫成《芝加哥之死》,於1964年發表。論者以為,這是他的轉型之作。夏誌清稱此文“在文體上表現的是兩年中潛心修讀西洋小說後的驚人進步”,而“象征方法的運用,和主題命意的擴大,表示白先勇已進入了新的成熟境界”。

 1965年,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後,白先勇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並從此在那裏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1999年11月1日發表《養虎貽患-父親的憾恨(壹九四六年春夏間國***第壹次“四平街會戰”之前因後果及其重大影響)》(臺北《當代》第147期)壹文,為父親白崇禧立傳。今天白先勇的家族大多居住在臺灣。

 白先勇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的表現方式之中,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於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

 2004年,由中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壹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選集》,以及新作《姹紫嫣紅牡丹亭》。白先勇喜愛中國地方戲曲昆曲如《牡丹亭》,對於其保存及傳承,亦不遺余力。

 二、人物評價

 旅美學人夏誌清教授曾說:“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潛心自己藝術進步,想為當今文壇留下幾篇值

 白先勇得給後世朗誦的作品的,有兩位:於梨華和白先勇。”他甚至贊譽白氏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也因如此,白先勇2008年獲聘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文學院榮譽院長職務。

 歐陽子認為,“白先勇才氣縱橫,不甘受拘;他嘗試過各種不同樣式的小說,處理過各種不同類式的題材。而難得的是,他不僅嘗試寫,而且寫出來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白先勇講述故事的方式很多。他的小說情節,有從人物對話中引出的《我們看菊花去》,有以傳統直敘法講述的《玉卿嫂》,有以簡單的倒敘法 (flashback)敘說的《寂寞的十七歲》,有用復雜的“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表白的《香港--壹九六0》,更有用“直敘”與“意識流”兩法交插並用以顯示給讀者的《遊園驚夢》。他的人物對話,壹如日常講話,非常自然。除此之外,他也能用色調濃厚,壹如油畫的文字,《香港--壹九六○》便是個好例子。而在《玉卿嫂》裏,他采用廣西桂林地區的口語,使該篇小說染上很濃的地方色彩。他的頭幾篇小說,即他在臺灣時寫的作品,文字比較簡易樸素。從第五篇《上摩天樓去》起,他開始非常註重文字的效果,常藉著文句適當的選擇與排列,配合各種恰當‘象征’(symboli *** )的運用,而將各種各樣的‘印象’(impressions),很有效地傳達給了讀者。”

 三、評同性戀

 白先勇曾在香港公開表示自己為同性戀者,但在臺灣公開場合極少提及自己的性傾向。白先勇曾說,他相信乃父知道其同性戀傾向,但並沒有真正和他談論過此事。

 白先勇唯壹的長篇小說《孽子》(1983年)除骨肉親情外,書中對於臺北部分男同性戀社群的次文化,以及同性**易等情節不避諱的描寫,格外引人註意。《孽子》以壹名因其同性性傾向遭乃父逐出家門的少男“李青”的視角,講述壹群以1970年代臺北新公園為集散地,不為主流社會所接納的男同性戀者的故事;而作者對於父子親情的描寫,亦為本書之主題。2003年,臺灣公***電視臺將其改編拍攝為同名電視劇,引起社會上各種關於同性戀議題的談論。

 白先勇及其家人在2002年的《揚起彩虹旗》新書發表會上,臺灣同性戀權益運動者陳俊誌指責白先勇與舞蹈家林懷民對臺灣同誌運動沒有盡心盡力。然而,關於出櫃名人在同誌權益運動中之社會義務,各方看法殊異。

 四、個人信仰

 白先勇,接受《鳳凰周刊》

 您的作品受 *** 影響多,還是佛教?

 答:佛教。我受到 *** 血液叛逆的、非正統的影響,但我對 *** 教在宗教教義上面不是很近。我念過天主教學校,在香港念初中時我是背聖經的,但慢慢的年紀大壹點了,我想皈依的,偏向了佛教。我父母都信 *** ,中國 *** 協會是我父親創立的。但是對孩子是宗教信仰自由。我二姐就信仰天主教。我而今信佛,我想他若知道了,可能會失望,但是也不會幹涉。呵呵,我常說他是“開明君主制”。 ”

 五、創作經歷

 貫通中西

 白先勇白先勇從小就喜愛中國的民間文學和古典文學,閱讀了大量的中國民間故事和古典作品。如《薛仁貴征東》、《樊梨花征西》、《說唐》、《蜀山劍俠傳》、《啼笑姻緣》;巴金的《家》、《春》、《秋》;《三國》、《水滸》、《西遊記》,特別是《紅樓夢》,都是他所喜愛熟讀的作品。在大學時代,由於受西方現代文學思潮的影響,白先勇開始閱讀和介紹西方現代派作家的作品,在創作上也開始模仿西方文學。但是畢業後入美國愛荷華創作班學習班,作者又把自己的註意力轉向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文學的研究。對中國民間故事和中國古典文學的喜愛,使他具有比較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學的素養,這就是為什麽自先勇長期生活在臺灣和美國,沐浴在歐風美雨之中,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卻仍能保持著比較鮮明的民族風格的原因。白先勇從小熱愛祖國的錦繡山河,對祖國和民族有較深厚的感情。

 巴蜀情結

 作者少年時代曾在天府之國的重慶生活,當他回憶起幼年時見到的巴山蜀水時,至今還非常神往。高中畢業時,由於熱愛祖國的錦繡山河,白先勇放棄了保送臺大的有利條件,入了臺灣水利學院。後因發現自己對水利沒有興趣,才轉入臺大外文系。他對祖國大陸的印象極其深刻。非常懷念。他所日夜思念的所謂總合性的“家”不是別的,就是自己的“祖國”,自己的“民族”。正是這種對民族和祖國的深沈感情,使這位遠離祖國的遊子在作品中散發出漠漠的“鄉愁”。

 同情底層勞動者

 白先勇白先勇雖然生長於官宦之家,生活條件比壹般人優越,但他從小對他所接觸到的下層勞動者,卻頗為同情。作者在《孤戀花》、《金大班的最後壹夜》、《那片血壹般紅的杜鵑花》中充滿同情地描寫出了娟娟、朱鳳、王華這壹類下層人物的形象和他們的悲慘命運,當然不是偶然的。他對自己的家庭身世感慨頗多。據作者自己說,1963年出國前夕,母親去世,等到學成歸來,“父親先已歸真”。這件事情對他的心靈震撼較大。作者曾寫道:“別人出國留學,大概不免滿懷興奮,我卻沒有。我,只感到心慌意亂,四顧茫然。頭壹年在美國,心境是蒼涼的”,“我到美國後,第壹次深深感到國破家亡的仿徨。”這些思想情緒都是相當消極的,後來作者寫的《芝加哥之死》、《謫仙記》中的吳漢魂、李彤等壹個個投水自殺,大概與作者這壹時期的悲涼心境不無關系。白先勇於50年代末期開始從事創作活動。從1958年發表第壹個短篇小說《金大奶奶》,到 1979年8月在香港《八方》文藝叢刊發表《夜曲》為止,***發表了30多個短篇小說。1960年,他在臺灣與歐陽子、王文興等人***同創辦了《現代文學》雜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先在這個雜誌發表,然後陸續匯編成《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謫仙記》等幾個短篇小說集。他的第壹部長篇小說《孽子》,從1977年開始在《現代文學》上連載,已由臺灣遠景出版社結集出版。這些作品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壹是早期作品,主要是描寫作者少年時代所接觸的生活,或模擬西洋文學的作品,如《寂寞的十七歲》中的大部分作品;二是描寫臺灣上層社會生活的作品,如《臺北人》;三是描寫旅美知識分子生活的作品,如《紐約客》;四是描寫臺灣下層人物的作品,如長篇小說《孽子》。

 小說分期

?

 白先勇的小說可分為前期和後期。壹般以1964年在美國發表的《芝加哥之死》為界線,在這篇小說之前所有在臺灣寫的小說稱為前期作品,在這之後所有在美國寫的小說稱為後期作品。前期作品,受西方文學影響較重,較多個人色彩和幻想成份,思想上和藝術上尚未成熟。後期作品,繼承中國民族文學傳統較多,將傳統熔入現代,作品的現實性和歷史感較強,藝術上也日臻成熟。白先勇是臺灣現代派中現實主義精神較強的作家。他曾生活在中國大陸、臺灣和美國等幾個不同的時代和社會環境,這給他的思想和創作帶來深刻的影響。他的少年時代是在 *** 的官僚家庭度過的,先輩們的“顯赫”和上流社會的“氣派”,在他童年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臺灣後,又目睹了 *** 舊官僚的沒落,以及許多離鄉背井、流落臺灣的下層人民的痛苦掙紮,他們的思鄉和懷舊情緒,都影響著作者;在美國,旅美中國人對美國物質文明的向往和對西方文化腐朽壹面的厭惡,對祖國文化傳統的執著和飄泊海外而無根的痛苦感覺,同時湧入他的心胸。這些豐富的生活內容和復雜的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真實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