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訓》重點論述禍與福的關系,其主旨用《要略》的話說,就是“觀禍福之變,察利害之反,鉆脈得失之跡,標舉終始之壇也。分別百事之微,敷陳存亡之機,使人知禍之為福,亡之為得,成之為敗,利之為害也”。文章以大量的歷史事例、寓言等,論述了人世間的各種對立關系,以禍福為中心,涉及了得失、損益、利害、功罪、取舍、毀譽等諸多方面,具有很強的辯證法意味。
作者首先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論述和分析了禍福產生的根源,認為“夫禍之來也,人自生之;福之來也,人自成之”,禍與福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不能不慎重對待。其次,作者認為,“禍與福同門,利與害為鄰”,禍、福互相依存、轉化,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塞翁失馬”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因此,看問題不能絕對,要用辯證的眼光去對待禍與福。作者還講到了禍福與時世的關系,在壹個時代可以帶來福氣的品行舉動,在另壹個時代可能就是禍根,“聖人雖有其誌,不遇其世,僅足以容身,何功名之可致也”。所以,要因時而變,不能泥而不化。
此外,作者還論述到了“欲利之而反害之”,“有功而見疑”和“有罪而益信”、“事或奪之而反與之,或與之而反取之”、“直於辭而不害於事”和“虧於耳以忤於心而合於實”、“聽計當而身疏”和“言不用計不行而益親”、“或無功而先舉,或有功而後賞”、“或有罪而可賞”和“或有功而可罪”、“或譽人而適足以敗之,或毀人而乃反以成之”、“或貪生而反死,或輕死而得生,或徐行而反疾”等壹系列對立事物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告誡人們,要看到事物的本質,不要被現象迷惑。同時,也要見微知著,從問題產生的根源入手,防患於未然,遠離禍患,防止“務於救患之備,而莫能知使患無生”。
文章最後,作者還分析了“類之而非”、“非類而是”、“若然而不然”及“不然而若然”四種情況,指出事物真相難辨,稍有不慎就會犯錯誤,告誡人們不要被假象迷惑,並抒發了壹段很有哲理的感慨:“夫事之所以難知者,以其竄端匿跡,立私於公,倚邪於正,而以勝惑人之心者也。若使人之所懷於內者,與所見於外者,若合符節,則天下無亡國敗家矣。”
利害得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時時會遇到的問題,如何正確地看待它們,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變害為利。文中講到的這些事例,相信對我們不無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