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弘文館,官署名。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館於門下省。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館。聚書二十余萬卷。置學士,掌校正圖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禮儀輕重時,得與參議。置校書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錯謬。設館主壹人,總領館務。學生數十名,皆選皇族貴戚及高級京官子弟,師事學士受經史書法。
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避太子李弘名,改曰昭文館。玄宗開元七年(公元719年)仍改弘文館。因學生出身貴族,不專經業,開元以後,令依國子監生例考試,惟帖經減半。明初亦設弘文館,不久即廢。宣德間,復建弘文閣,不久並入文淵閣。
歷史淵源
唐代文化繁榮與唐太宗李世民的重文思想有密切關系。在唐朝的開拓階段,戎馬倥傯之際,公元621年,於長安宮城之西設置“文學館”,招集天下名士,號稱“十八學士”,有杜如晦、房玄齡、於誌寧、陸德明、孔穎達、虞世南等名流。李世民和他們“引禮度而成典則,暢文辭而詠風雅。”
(《全唐文》)當李世民即位第二個月,便下令在弘文殿聚書20萬卷,設立“弘文館”,即為國家藏書之所,亦為皇帝招納文學之士之地,集聚了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蕭德言等英才,“聽朝之際,引入殿內,講論文義。”“或至夜分而罷。”
兩館相繼只有幾年,薈萃人才,開拓文化,功不可沒。房、杜同為唐初大臣,他們和魏征壹起同為唐太宗的得力助手。房玄齡受詔重撰《晉書》,杜如晦受命訂定各種典章制度。陸德明、孔穎達都是唐代著名經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