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產生因素不同:
黃曲黴素壹般是變質花生中的黃曲黴菌所產生。
黃曲黴毒素則是由黃曲黴菌的寄生菌所產生。
二、性質不同:
黃曲黴是黴菌的壹種,屬於真菌。
黃曲黴會產生黃曲黴毒素,毒素有很多種,常見的且危害性較大的是黃曲黴毒素B1和M1。
三、定義不同:
黃曲黴毒素(AFT)是黃曲黴和寄生曲黴等某些菌株產生的雙呋喃環類毒素。
黃曲黴毒素是主要由黃曲黴寄生曲黴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在濕熱地區食品和飼料中出現黃曲黴毒素的機率最高。
擴展資料:
黃曲黴盡管種類繁多,但它們基本結構中都有二呋喃環和氧雜萘鄰酮(又名香豆素),前者為其毒性結構,後者可能與其致癌有關。AFT難溶於水、己烷、乙醚和石油醚,易溶於甲醇、乙醇、氯仿、乙腈和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機溶劑,分子量為312~346,熔點為200~300℃。
AF對光、熱和酸穩定,耐高溫,通常加熱處理對其破壞很小,只有在熔點溫度下才發生分解。在中性、弱酸性溶液中很穩定,pH1~3的酸性溶液中稍分解,在pH9~10溶液中迅速分解破壞。
百度百科-黃曲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