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是上等;經過學習後才知道的,是次等;遇到困惑疑難才去學習的,是又次壹等了;遇到困惑疑難仍不去學習的,這種老百姓就是下等的了。”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後世尊稱其為“大成至聖先師”,並沿用至現代。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壹,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壹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