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父追日》的翻譯:
誇父與太陽競跑,壹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河喝水。黃河、渭河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澤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澤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原文: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此文出自是西漢劉歆所寫的《山海經》。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劉歆少年時通習今文《詩》、《書》,後又治今文《易》和《谷梁春秋》等。以能通經學、善屬文為漢成帝召見,待詔宦者署,為黃門郎。漢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受詔與其父劉向領校“中秘書”(內秘府藏書),協助校理圖書。
劉向死後,繼承父業。哀帝時,劉歆負責總校群書,在劉向撰的《別錄》基礎上,修訂成為中國歷史上第壹部圖書分類目錄《七略》。河平年間(前28年—前25年),皇帝令劉歆與其父壹同負責整理校訂國家收藏的書籍,這使劉歆有機會接觸到當時的皇家的各種稀見之書。
劉歆坐擁這些皇室典藏,如饑似渴地鉆研起來。劉歆在經學史上的第壹個貢獻是發現了壹批晚出先秦經書,使之免於佚失,由於劉歆的倡導宣揚,使這批古文經書為社會和士人廣泛得知,遂轉相傳習不輟。
劉歆在經學史上的第二個貢獻是開辟了以文字和歷史解經的新方法,為了發揚古文經,劉歆等人重視訓詁,不僅憑此以讀經,且據古文的字體筆意以解經。劉歆在經學史上的第三個貢獻是打破了今文經學對儒學的壟斷,開啟了古文經學的發展道路。
如果說是董仲舒開創了以微言大義說經的今文經學的話,那麽重視名物制度的古文經學就是劉歆開其山門了。河平中(前26年)受詔與父親劉向領校天祿閣秘書。
劉歆作為西漢末期的著名學者,他曾對西漢中葉以來盛極壹時的今文經學進行過尖銳批評。他認為今文經學分文析字,煩言碎辭,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壹藝,根本無法達到用日少而畜德多,以對人民進行道德教化的目的,因此他要求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盡快結束那種 壹經說至百余萬言的煩瑣的章句學風。
除此之外,劉歆還對今文經學的以家法傳授的弊端進行了指責,認為他們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 ,他們這樣做無非是要達到黨同門,妒道真的政治目的。劉歆的批評可謂壹針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