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行為金融學 | 錨定效應

行為金融學 | 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 (Anchoring effect)是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壹樣制約著估測值。在做決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信息過多的重視。

錨定(anchoring)是指人們傾向於把對將來的估計和已采用過的估計聯系起來,同時易受他人建議的影響。當人們對某件事的好壞做估測的時候,其實並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好與壞,壹切都是相對的,關鍵看妳如何定位基點。基點定位就像壹只錨壹樣,它定了,評價體系也就定了,好壞也就評定出來了。

1973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指出,人們在進行判斷時常常過分看重那些顯著的、難忘的證據,甚至從中產生歪曲的認識。例如,醫生在估計病人因極度失望而導致自殺可能性時,常常容易想起病人自殺的偶然性事件。這時,如果進行代表性的經濟判斷,則可能誇大極度失望病人將自殺的概率,這就是人們在判斷中存在的錨定效應。

1974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通過實驗來進壹步證明錨定效應。實驗要求實驗者對非洲國家在聯合國所占席位的百分比進行估計。因為分母為100,所以實際上要求實驗者對分子數值進行估計。首先,實驗者被要求旋轉擺放在其前面的羅盤隨機地選擇壹個在0到100之間的數字;接著,實驗者被暗示他所選擇的數字比實際值是大還是小;然後,要求實驗者對隨機選擇的數字向下或向上調整來估計分子值。通過這個實驗,卡納曼和特沃斯基發現,當不同的小組隨機確定的數字不同時,這些隨機確定的數字對後面的估計有顯著的影響。例如,兩個分別隨機選定10和65作為開始點的小組,他們對分子值的平均估計分別為25和45。由此可見,盡管實驗者對隨機確定的數字有所調整,但他們還是將分子值的估計錨定在這壹數字的壹定範圍內。

許多金融和經濟現象都受錨定效應的影響。比如,股票當前價格的確定就會受到過去價格影響,呈現錨定效應。證券市場股票的價值是不明確的,人們很難知道它們的真實價值。在沒有更多的信息時,過去的價格(或其他可比價格)就可能是現在價格的重要決定因素,通過錨定過去的價格來確定當前的價格。錨定效應同時發生在商品定價的其他經濟現象中,它類似於宏觀經濟學中的“粘性價格”,只要把過去的價格作為新價格的壹種參考(建議),那麽新價格就會趨於接近過去的價格。如果商品的價值越模糊,參考就可能越重要,錨定就可能是更重要的價格決定因素。

1、經典錨定效應:語意啟動範式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錨定效應研究被後來的研究者稱為傳統錨定效應或經典錨定效應,這主要是針對其研究範式而言。經典錨定效應的研究采用兩步範式(two-step paradigm)(Epley & Gilovich,2005):

由於兩步範式是從問題的背景內容為起點呈現給被試的,因此又被稱為語意啟動範式(Wong & Kwong, 2000)。截至目前,有相當數量關於錨定效應的研究均采用了這壹研究範式。

2、基礎錨定效應:數字啟動範式

基礎錨定效應(basic anchoring effect)的研究視角,是在對經典錨定效應研究的審視中產生的。 Wilson 等人提出,在傳統錨定效應的研究框架下,由於讓被試進行錨值與未知目標值之間進行外顯的比較,接著給出估計值,而證明了錨定效應的存在,但其中有可能是因為簡單的數字呈現導致了人們的判斷偏差。為此,他們采用數字啟動(numericalpriming)範式設計了壹系列實驗,考察了單純的數字呈現下的錨定效應,結果發現被試對問題目標值的判斷依然受到了啟動數字的影響,從而證明了單純數字呈現下的錨定效應,並稱其為基礎錨定效應(Wilson, Houston,Eitling, & Brekke, 1996)。

例如商家的衣服標價198元,掛了好久都賣不出去,於是有人建議在後面加壹個0變成1980然後進行半價限時促銷,看看有沒有人買,於是很快就賣掉了。為什麽顧客在198元不願意購買,而在花更高的990元購買呢?並且顧客還感覺占了便宜。這就是受到了啟動數字影響的基礎錨定效應。

3、潛意識錨效應:閾下啟動範式

許多研究顯示,即使是在沒有可供外顯比較的錨的情況下,錨定效應依然發生。針對這壹現象,Mussweiler 等人采用閾下啟動的方式,向被試呈現壹個潛在的錨值,考察被試數量估計中的錨定效應。結果表明,實驗中所操縱的閾下錨值確實影響了被試作判斷,被試估計的目標值向錨值方向偏離。在Mussweiler 等人驗證了潛意識錨效應的同時,也有研究表明,對於數字標準即錨的感知與通達必須達到某壹個確定的閾限以上,才會產生錨定偏差。

4、自生錨與實驗者錨的錨定效應:基於控制論思想的研究範式

自生錨(self-generated anchoring)指被試者在不確定情境下進行判斷時自發產生的內在的錨值。實驗者錨(experimenter-provided anchoring)指由實驗者提供的外在的錨值,亦即經典錨定效應中的錨。自生錨與實驗者錨的概念與實驗範式是在研究錨定效應發生機制的過程中提出的。早期的觀點認為,錨定效應是人們在作判斷時從錨值向未知目標值調整不充分而產生的,但是這壹觀點在標準的錨定範式下沒有得到相關研究證據的支持。Epley 等人提出了自生錨與實驗者錨的分類,將個體自發產生的錨值引入到錨定效應的研究中,通過操縱自生錨與實驗者錨的實驗情境,驗證“不充分調整”啟發式(Epley & Gilovich, 2001)。他們借鑒了控制論的思想,認為調整過程遵循由 Miller 等人提出的“檢驗-操作-檢驗-停止”(test-operate-test-exit)範式,針對這壹範式,設計了相應的實驗程序,要求被試回答壹組知識性問題,進而把被試對目標值估計時認為合理的數值範圍也作為實驗分析的重要變量,揭示了被試判斷時調整的過程和範圍,從而取得了“不充分調整”啟發式心理機制的證據(Epley & Gilovich, 2006)。

錨定效應可以說無處不在,即使是妳很了解,而且已經被事先告知過了,錨定效應仍然會影響我們的判斷。我們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盡量降低錨定效應的負面影響。